书城传记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9555200000038

第38章 陷入泥潭(3)

1970年6月,英国举行大选,结果工党失败。工党只得了287席,保守党得了330席,其他各党共得12席(自由党6席,代表北爱尔兰的独立派6人),爱德华·希思领导的保守党拥有31席的多数。4.7%的选民转向保守党。这次大选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在竞选中,威尔逊着意宣传工党在克服贸易逆差以及较少争议的改善环境计划方面的成绩,而回避比较敏感的诸如国有化、种族关系方面的问题。以他的照片为封面、标题为《今天英国是强大的,让我们把英国变得更伟大》的竞选宣言给人们的印象也不错。直到投票那天(6月18日)的民意测验还显示工党将获得胜利。一些观察家认为,恰好在选举日前3天公布的不好的贸易数字对工党的支持者起了坏作用。但这还不能构成工党失败的全部原因。工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保守党的状况比以前大为改善,另一方面是工党内部斗争,特别是工会与工党政府的冲突降低了工党的威信。

工党下台后,党内斗争有激无缓。大工会的领袖继续向左倾转变。“论坛派”便同左翼工会以及议会外的各个左派团体互相配合,遥相呼应,开始有步骤地在党内争夺权力,直至最高领导权,以便能够直接参与制订、贯彻党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充当压力集团。与此同时,左派在失去了自己的领袖威尔逊之后,又有了新领袖,这就是托尼·本。托尼·本出身贵族家庭,然而却具有左倾思想,25岁时当上了下院议员,他有令人目眩的口才。他的思想具有民粹主义倾向,主张用群众民主来代替议会民主,让群众直接参与企业各级管理,工会有权监督私人企业,管理国有化企业,直到管理整个国家经济。“论坛派”出现后,他经常充任该派的发言人。所以,进入70年代,左派势力迅速发展。70年代初,“论坛派”约有50个议员,到1974年已有80人,加上其支持者,左派议员已达到100人。同时,左派在工党执委会和影子内阁中的人数也不断增加。1973年左派掌握了执委会,在全部29名委员中,左派占15名, 右派占14名,左派主要人物托尼·本和富特都进入执委会。1974年当威尔逊再次上台执政时,“论坛派”老将伊恩·米当选为工党议会党团主席。不仅如此,在54个新议员当中,有26人是论坛派,而且,论坛派有多人参加新内阁,其中托尼·本任工业大臣,富特任就业大臣。

在论坛派不断壮大的同时,其它左派组织也在发展。1973年,一批左派议员在下院聚会,成立了另一个左派组织——争取工党民主运动,宗旨是在工党内推行左倾政策。该组织得到了“论坛派”的支持。同年,该组织为工党执委会起草了《1973年工党纲领》,并在工党年会上通过。这个纲领要求在英国大规模地实行国有化,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左倾纲领。它的通过表明工党年会已为左派把持。

1974年2月英国大选,保守党希思政府因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冲击,再加没能处理好同工会的关系,因此威信下降,仅得了297个席位,失去执政地位;工党虽然得的席位最多,301席,但没有占议会总席位(635席)的半数(其他小党得了37席)。工党以小数党资格组阁,威尔逊再次成为英国首相。同年10月,威尔逊宣布进行新的大选,结果工党得了319席,保守党得277席,其他党得39席。工党在下院中的多数席位增到33个,但是十分有限,工党政府的地位并不是非常稳固。新的工党政府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整个西方世界正陷入一场以滞胀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经济危机中,英国自然不能幸免。威尔逊政府原定的目标都成为泡影。而偏偏在这种时候党内斗争又日益加深。

工党右派在左派步步紧逼的声势面前试图守住阵地,于1974年联合中间派议员组成“宣言派”,同“论坛派”对抗。工党内部斗争升级。这之后,右派还相继成立了“争取工党胜利运动”和“社会民主联盟”等党内组织,以抵抗左派的进攻。然而右派仍处于明显劣势。1976年威尔逊感到难以应付经济危机和党内斗争加深的危机以及政府地位日益不稳的危机,于3月份突然辞去职务。继任首相和党的领袖卡拉汉虽属右派并力图为右派支撑局面,但已无力扭转大局。不久,富特当选为枢密院长,在同年10月的党的年会上,他又被选为副领袖。左派已进入最高领导层。

卡拉汉从威尔逊手中接过了一个烂摊子:经济发展继续停滞,失业人数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卡拉汉采取了限制收入的政策,结果却引起工人和工会的反对。从1978年底到1979年初,英国罢工迭起,劳资冲突加剧。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不满的冬天”。在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的不信案的迫使下,卡拉汉宣布提前于1979年5月份举行大选。结果保守党赢得339席,工党只得269席,自由党得11席,其他小党共得16席。保守党以43席的多数上台执政。工党下台。

工党下野后,左派更是咄咄逼人,加快了争夺领导权的步伐。他们打出的旗号是以追究党的领导层在大选中失败的责任为名,要求彻底改变党的政策和党章规定的权力结构,加强党内民主。在1979年的年会上,以托尼·本为首的左派提出了修改党章的三个提案:1)改变党的领袖只由议会党团选举产生这一制度,领袖要由工会代表、地方党组织代表和议会党团一起选举产生;2)现任议员不再是下届大选时当然的议员候选人,其候选人资格需经选区党组织重新审定;3)取消领袖控制制定党的竞选纲领的权力,而改由党的执委会掌握此权力。这三项提案的目的是要削弱议会党团和领袖的权力,同时加强左派占优势的工会、地方党组织和工党执委会的权力。后两项提案获得通过,这是工党30年来所进行的最大的改革,左派取得了夺取领导权的一个决定性的胜利。年会过后,卡拉汉辞职。

伦纳德·詹姆斯·卡拉汉早年生活贫苦,虽然父亲是位皇家海军上士,不过在卡拉汉9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一个妹妹生活十分困难。卡拉汉17岁时就终止了学业,去当税务员。此后,他就成了税务工会的成员,先后担任过分会秘书、执行委员会委员的职务。1936年,他24岁时加入工党。在党内重大问题的斗争上,他都站在右翼一边。

在1980年的年会上,富特当选为工党正领袖,副领袖是右派的希利。党的最高职务落入左派之手,长期由右派把持领袖职位的局面结束了。但是,左派的夺权斗争并未就此结束,因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即议会党团仍为右派和中间派所控制。在1981年1月的工党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左派的提案,规定,今后选举党的领袖和副领袖的权力属于新建立的选举团,在选举团内,工会的选票占40%,选区工党的选票占30%,议会党团的选票仅占30%。这样,议会党团选举领袖的权力几乎被剥夺。至此,左派的既定目标完全实现,夺权斗争获得全面胜利。这一结果给工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迫使部分右派议员分裂出去,另立社会民主党,使工党力量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又使工党继续在左倾的轨道上滑行,更加脱离客观现实,促使大批选民转向他们本不喜欢的保守党。保守党自1979年起能有4连任的成绩,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工党的分裂和左倾,特别是极左的纲领政策。比如,1983年通过的题为《英国的新希望》竞选宣言是工党有史以来最左的纲领。宣言不顾英国社会客观现实的变化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机械地坚持工党原来的目标和基本政策。宣言保证,工党一旦执政,将使公共开支达到115亿英镑,并在5年内使失业人数减少到100万以下。宣言还提出要使英国退出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单方面核裁军,尤其是允诺要重新实行国有化并加快步伐,赋予工会更多的权利。《泰晤士报》对这个宣言评论道:“工党保证向人们提供天堂般的生活,但这种天堂生活要靠向人借贷才能实现,而借贷总是要偿还的。这个宣言不但没有为英国带来新的希望,相反却是绝望。”象工党这样极左的竞选宣言只能是吓跑一大批选民。这次大选工党只得了209席,远远少于1979年大选(1979年工党得269席),是1935年以来最少的一次;工党的得票率仅为28.3%,是1918年以来的最低点。

§§§第三节 “四人帮”的分裂

当左派夺取党的最高领导权的攻势正猛之时,右派也试图进行抗争。1980年8月,前外交大臣大卫·欧文、前运输大臣威廉·罗杰斯和前教育大臣雪莉·威廉斯三人联合发表声明,要求工党掀起反对极左的运动,否则他们将退党并成立新党。这一政治动向立即引起舆论界的重视,他们三人被称为“三人帮”。这三人在1977年都参加了工党内的一个右派组织——“劳动胜利会”并在反对左派的斗争中紧密团结在一起。右派的抗争丝毫无济于事。左派继续进攻,在1980年的年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左派内外政策的决议,诸如扩大国有化、控制进口、增加公共开支、单方面核裁军、退出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及不部署美国巡航导弹等。右派防不胜防,节节败退,再也无法忍受。于是“三人帮”开始积极活动。他们曾劝说希利加入他们的行列,遭到拒绝。于是他们自己开始了行动,大卫·欧文退出影子内阁,雪莉·威廉斯声称她不参加议员竞选。此时正好另一位重要右派人物罗伊·詹金斯任欧共体主席4年届满之后回到伦敦。詹金斯多次会晤欧文,商量成立新党。于是“三人帮”成了“四人帮”。“四人帮”中也是三男一女并都是英国政坛上的知名人士。其中詹金斯是核心人物,曾任过工党政府财政大臣和党的副领袖。由于欧洲共同体之争他辞去了副领袖之职。欧文曾任外交大臣,能言善辩,年青有为,对问题很有见地,被认为是个难得的政治人才。罗杰斯多次担任过重要大臣职务,颇得人们敬重。威廉斯夫人也多次出任大臣之职,是英国政界名人,妇女界颇受欢迎的领袖,在当时的英国,她是仅次于撒切尔夫人的女政治家。1981年1月25日,也就是工党特别代表大会通过削减议会党团权力的决议通过的次日,“四人帮”在欧文家发表了《石灰屋宣言》,正式宣布成立业已得到9名工党议员支持的“社会民主理事会”,紧接着他们又匆匆拼凑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一百位知名人士的签名登在《卫报》上表示支持声援该组织。3月26日,“四人帮”等几名工党议员不顾富特的一再劝阻,在伦敦宣布成立了社会民主党。工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成为现实。虽然卡拉汉、希利等重要右派人物仍留在党内,但“四人帮”一下子就从工党内拉出了一支拥有8万名党员,27名下院议员的队伍,使工党遭受巨大损失。工党的分裂和新的社民党的出现曾震动了英国和整个国际舆论界,这是自1922年工党成为英国第二大党以来英国政局出现的最大变化。

分裂使工党大伤元气,1983年大选,工党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失败。虽然分裂还不是工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但分裂给工党造成的潜在的、深层次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使工党的威信大为降低。自1979年以后,工党党员人数也大大减少,集体党员由1979年的723.6万人减到1983年的645.4万人,个人党员数目减少的更多,这同党的分裂不能没有关系,尽管不是直接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右派“四人帮”分裂出去后,使党内右派的力量更为弱小,左派更为猖獗并较长期地在党内占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