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再谈国民性
9554400000007

第7章 皇帝的家事(7)

最令满人雪上加霜的是,民国成立不久,京城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情。袁世凯遇刺,虽然没有伤到他,但他从此再也不上朝了,可以放任让他的部下赵秉钧和胡惟德去逼宫,免得自己抹不开脸。同时,前禁卫军的统领良弼被一个革命党人刺杀,炸断了一条腿,居然不久就不治身亡。良弼是满人中最知兵的一个将才,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也是满人中最有勇气和胆略的一人。他的被刺,吓走了所有有心抵抗的满人亲贵。至此以后,隆裕皇太后要想召集满人议事,已经找不到人了。满人亲贵,不是去了天津租界,就是逃到了日本人治下的大连。而皇城的禁卫军,只消统领冯国璋答应他们保障待遇,就立马连鼓噪的勇气都没有了。同时,善于玩权术的袁大公子袁克定,还找一些流氓到皇宫周围扔炸弹,吓唬宫里的人。

刺杀袁世凯,是北方革命党人不满南方革命党的“妥协”而做出的抗争,但是这个抗争没有伤到袁世凯,反倒便宜了他。而刺杀良弼如果也是北方革命党所为,则更是帮了袁世凯的大忙。当然,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其实就是袁世凯指使的,连给良弼看伤的医生,都受到了袁大公子的收买。至于在皇宫外面扔炸弹,更是一种恐吓式的逼宫。

一向软弱无能,从来没有当家主事的隆裕皇太后,哪里能抗得住这样的威吓和压力。很快,这位孤立无援的中年妇人就缴械投降,同意签署退位诏书。在同意之后,可怜她居然连哭诉都见不到袁世凯的面,只能哀求赵秉钧和胡惟德拿出良心,一定要保证袁世凯答应的优待条件,可别坑了她们孤儿寡母。就这样在民国成立之后的第二个月,1912年的2月12日,清帝退位诏书昭告天下。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至此宣告正式终结。当然,最后在帝制完结过程中办手续的隆裕皇太后,成了满人的众矢之的,原本就没有多少人缘的她,很快就在众人背后的嘁嘁喳喳中死去。

然而,帝制告终,民国成立,真正感到兴奋的,只是都市里的少数人。上海的报纸对此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好像中国从此就会一帆风顺,步入坦途,甚至很快就会强大起来,跻身世界列强之林。上海的街头,人们开始换洋装,穿西服,戴西式礼帽,称为文明帽,手拿西式手杖,称为文明棍,演西方来的话剧,称为文明戏。西式的洋乐队一时间特别走红,官方和民间,无论大事小事,婚丧嫁娶,都请他们出来吹奏。但是,大都市以外的地方变化却不大,除了革命党人到处剪辫子,城乡的面貌依旧。在绍兴做中学校长的鲁迅,发现绍兴的真正变化,是天还没冷,当家的革命党人已经换上了皮袍子。作为首都的南京(后来袁世凯做总统,首都又改回了北京),居民对剪辫子认账,但却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东西,非要让他们说,他们只当那是新皇帝。而北京的居民连剪辫子都不认账,还编出了歌谣,讽刺剪辫子的人。北洋军的士兵,即使剪辫令是袁世凯下的,还是令几乎所有的人痛苦不堪。很多人辫子被剪掉之后,会郑重其事地包起来,留好,说是死后要一块埋进棺材里。南方的革命军士兵感觉好得多,脑后的辫子没有了,半短的头发,像今天的流行歌星一样,散乱地垂在脑后。而在更广大的内地,很多农民至少在1912年这个民国元年,其实不知道天已经变了。那里的县官,还是穿着清朝的补服在升堂议事,照样让人下跪、打板子,无论小脚还是辫子,都依旧保留。

中国变民国了,但民国的新气象却不多。政府还是那个政府,商铺还是那些商铺,学校也还是那些学校。整体上社会的秩序,却有点乱。很多百姓都说,没了皇帝,就没有王法了,那么做点出格的事儿,也就没有人管了。那些原来对清朝的覆灭无动于衷的官僚,在清朝灭亡之后突然发现了前朝的好处,迫不及待开始怀旧,平地里冒出来一堆遗老遗少。但是,清朝回不来了,帝制也回不来了。中国,只能挂着共和国的招牌,沿着共和国的道路往前走,再艰难也得走。在这条路上跋涉,从一百年前的那一天,1912年的1月1日,就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宿命。

有一种抉择叫退位

末代皇帝的命运都很惨,但在清末帝溥仪看来,他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样的命运,从1912年2月12日他退位那日起,就已经命中注定了。那年的溥仪年方六岁,除了吃喝拉撒和玩耍,什么都不知道。决定清朝命运的对话,在他的记忆中,只是隆裕太后跟一个矮胖的老头之间的哭哭啼啼。

皇帝退位的决定,是隆裕皇太后做的。而退位诏书,是晚清最有名的状元张謇的手笔。几百字的退位诏书,只说了三件事:第一,为顺应民意、避免战乱,宣布退位;第二,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立宪政体;第三,由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最后一条后来有好些人不满,认为一个垮了台的太后还要指定人组织政府,带有授权的意味。但是,尽管袁世凯也承认自己做总统不是清帝的授权,而是民意的归向,但加上这一条,对于当时的他而言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怎么说,在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这对自己的合法性大有裨益。

包子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清帝的退位,实际上是独立各省的革命党和立宪党人与袁世凯联手促成的。甚至连不买南北和谈的账,执意要单打独斗,到处扔炸弹的北方革命党人,也有份儿。如果不是他们炸死了最有用的满人宗社党干将良弼,满人亲贵怎么可能远的跑到大连、青岛,近的躲进天津租界,上朝时,让个隆裕呼天不应,呼地不灵。如果不是他们袭击了袁世凯,袁世凯怎么会有借口躲起来不见,让自己的亲信赵秉钧和胡惟德两个出面成天逼宫。

其实,武昌起义之后,接手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倒真的没像人们说的那样,成心要做王莽和曹操。他的如意算盘,无非是维持君主立宪体制,皇帝虚位,自己当家。为此,他逼走了当年逼他走的摄政王,让隆裕临朝称制,领着一个六岁的小皇帝做君主,虚位的君主。可惜,这样的算盘,独立各省无论如何都不肯同意。即便是很有实力的立宪党人,已然革命了,也没觉得没有皇帝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此前倒行逆施的满人亲贵,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信任,顺势过一把“最先进制度”的瘾,也不是什么坏事。面对如此多的独立省份,袁世凯自然也没有信心荡平叛乱。况且,人家已经给足了他面子——只要他反正,就是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顿。

亲手在退位诏书上盖上玉玺,办完王朝火化手续的隆裕太后,其实是一个可怜人。长得太丑,跟西太后关系又太近,一生都不招光绪皇帝待见。做了清朝最后一个临朝的太后,却似乎只是为了替小皇帝办退位手续。而她自己,也不像后来某些史家说的那样识大体。当时最强硬的满人亲贵,所指望的无非是一个冯国璋。而冯国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听袁世凯的。隆裕的妥协是无可奈何,她担心如果再不妥协,恐怕退位的优待条件都没了。毕竟人家答应了保留皇家财产,还可以躲在宫苑里做小皇帝,每年还有四百万两的岁费(后来其实一个子都没给)。输光了的时候,剩条短裤也是好的。隆裕最后用玉玺的时候,哭天抢地对赵秉钧和胡惟德说的,就是让他们拿出良心来,千万保证他们娘儿俩的安全,保证优待条件的不落空。当然,背后操盘的袁世凯,是乐意给他的前主子一点优待的,毕竟他要面对他过去的同僚,面对北方保守气氛浓烈的民意。即使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真的革命了,也没有像过去在宣传品上说的那样对满人赶尽杀绝,能放手也乐意放手。后来孙中山进北京,还见了隆裕和摄政王载沣,彼此握手言欢。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的终结,从本质上讲是被赶下台的,但下台的过程,却是一场谈判后的妥协。对于某些特别激进的革命党人来说,这样的妥协多少有点难以令人满意,留了一个帝制的小小的尾巴——共和政府总统以外国君主之礼对待下台的皇帝。但是,对于相当多清廷的旧臣,很多保守的北方士大夫,却是一个能接受的结局。儒家思想具有中庸和妥协精神,但号称信奉儒家的国人,在政治操作中偏少妥协,即使妥协,也是假妥协。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不到鱼死网破,不肯善罢甘休。中国共和制的建立以这样一种妥协开始,不仅减少了杀戮和破坏,而且营造了一种相对平和的气氛。此后北洋时期固然办共和办得并不好,但政争和战争,烈度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