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可以失败不能失落
9504300000019

第19章 只要自己不失落,机会总能等得到(3)

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两个好朋友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说:“我今天比赛赢了网球冠军和游泳冠军!”朋友听了,惊奇地问他是怎么赢的。他说,他和游泳冠军比赛打网球,和网球冠军比游泳,就都赢了。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这和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却有着异曲同工之意——我们要懂得以自己的优势去比掉别人的弱势。

的确,在绝大多数人都很平凡的时候,你要是很突出,那么你就胜利了。比如说在找工作时,你可以分析你的绝对优势,选择那些正好适合自己的职位去应聘。但大家要明白的是,毕竟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我们要善于管理自己的不足方面,将其尽量做好或者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优点。

在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中,他的年轻和不够成熟的外貌成为一项受人攻击的不利因素。当时的众议院里有几个民主党人,经常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孩子,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攻击,肯尼迪只是付之一笑:“可能萨姆·雷伯恩认为我还年轻。但对于一位年逾78岁的人而言,他看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很年轻的。”还有一次,他的对手哈里·杜鲁门在演讲时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的话锋公开针对肯尼迪。肯尼迪的回应机智、敏捷而又不失逻辑,他说:“如果年龄必须要作为选择领袖的标准,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阻止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军、麦迪逊发起《宪法》的起草以及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他的一句话打击得别人哑口无言,而且让自己的不足点一下子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同样,对我们而言,只有明白自己有短处,承认有一些事你做不来,才能正确去避短。不要认为不足点就完全不能提,而要认清自己,全面分析自己。

发现自己的优势,是自信的基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家克利夫顿说过,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所以请不要埋怨自己的弱势和缺陷,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上面,关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要明白,这些自己拥有的优势才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阿格·罗伯特是与毕加索同时代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农场里,在小时候,他也喜爱绘画,但由于生活艰苦,他每天忙于各种繁重的农活,无暇休息。而在休闲时节,他会一天花上好几个小时凝神注视着周围五彩缤纷的景物。这样整整过去了50年,他没有再动过一下画笔。后来他退休在家,闲来无事,又重新拿起了画笔。积聚多年的才能喷涌而出,他很快就达到了创作的高峰,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过20多场个人画展,成为当时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如果阿格·罗伯特能够早一些发现他的优势的话,成功就会来得更早些。

成功学家哈伯德认为,人们常常花上几十年的时间从事某项工作,却很少花上几个小时考虑自己在这个工作中拥有哪些优势。优势或者天赋表现在,如果你在持续地做某件事时,你能够乐在其中。

哈伯德在他的书中指出:“优势并不一定都是某类工作,他更可能是工作中的某个方面,如做事富有开拓精神,谨慎,遵守纪律或者细心;如做人热情,有威信,懂得包容或体谅。也可能是自己热爱的某个价值观念,如思考、成就、信仰以及公正等等。”

他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医生从事本行业工作几年了,她每天照顾病人越来越感到心烦,她越来越不愿意和病人在一起了。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行了。她反思自己,终于明白了,她喜欢照顾病人,只不过不喜欢照顾重病人,因为她对成就有不懈的追求,她喜欢看到自己照顾的病人日渐康复。于是她有意地选择照顾那些轻患病人,这样,她的工作越来越快乐,她的病人也康复得很快。这个例子中的医生在工作中出现的焦虑、心烦的消极情绪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工作中的长处,进而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待到她找到自己的位置,再工作时就变得积极而有信心了。

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瓦尔德就是在找到自己的优势后努力突破自己,从而发挥出了自己的价值。奥斯瓦尔德读中学时,父母为其选择了一条学习文学的道路。但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很完美的品德,也无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后来他改学油画,但他既不善于构思,也不会润色,更缺乏艺术的理解力,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变得简短而严厉:“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奥斯瓦尔德并未气馁,他们主动到学校征求意见。化学老师见他做事一丝不苟,就建议他改学化学。这下,奥斯瓦尔德的智慧火花仿佛一下子被点燃了,这位在文学、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材被公认为化学方面的高材生。1909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做任何事情都应如此,要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然后涉足那个领域,不断努力,不断突破,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与人合作,你将不只拥有一个机会

《沉思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的确,尽管你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并不被你所喜欢,但是你也不要躲避他们。要知道,躲避他们就是躲避机会,躲避成功,因为人是要与人合作才能生存、才能成功的。因此,合作能力就像是你的手足和唇齿,是不可缺少的。

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教徒,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来接他上天堂。天使说:“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了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

教徒说:“神圣的天使,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参观?”

天使说:“没问题,因为你即将上天堂,因此我先带你到地狱去吧。”

教徒跟随天使来到了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的是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地狱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没有想象中的悲惨。”教徒很疑惑地看着天使。

“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

过了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饿鬼鱼贯入座。每个人的手上拿着一双十几尺长的筷子。每个人用尽了各种方法,尝试用他们手中的筷子去夹菜吃,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最后每个人都吃不到东西。

“实在是太悲惨了,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这些人呢?给他们食物的诱惑,却又不让他们吃。”

“你真觉得很悲惨吗?我再带你到天堂看看。”到了天堂,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满桌佳肴,每个人同样用一双十几尺长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围着餐桌吃饭的是一群洋溢着欢笑,长得白白胖胖的可爱的人们。他们同样用筷子夹菜,不同的是,他们喂对面的人吃菜,而对方也喂回来吃,因此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在哪里?其实就是一个彼此相让的区别。有所让,就能让你生活在天堂。天堂与地狱只有一步之遥。这话一点都不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彼此之间的不相让,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

我们说,个体生命必须有赖于集体的因素,产生更大的生命价值。在这个更大的集体价值中,谋求人类生命的独立。

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独霸利益。要知道,没有一个人可以不依靠别人而独立生活。这本是一个需要互相扶持的社会,先主动伸出合作的手,你会发现,原来理想的实现可以如此简单。在生命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和其他的肢体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长。

这是一个关于证明猴子有无合作与公平意识的实验。动物学家把两只猴子A和B用一道开了一个小洞的玻璃墙分隔开来,然后给了A一块尖状石头,给了B一个装有6枚果实的透明大盒子,这个大盒子用硬塑料纸封了口。这样进行了分配后,只见B开始在抓耳挠腮地想开启盒子的办法。这时,A就赶忙把那块尖状石头从玻璃墙的小洞口递给了B。B拿到石头后,就用它砸开了盒子的塑料封口。动物学家以为,B付出的力气多,功劳大,它要么会独吞了6枚果实,要么只给A分一小部分。但结果却未被动物学家料中:B顺利拿出6枚果实后,就马上递给了它的合作伙伴3枚。

试想,假如这两只猴子不管哪一方有自私的想法,比如,A怕B独吞了6枚果实而不给它石头,心想“我吃不到果实,你也别想吃到”,其结果肯定是它们都吃不到果实,而让果实白白地腐烂掉;B在开启了果盒后,如果真如动物学家所猜想的那样,它对6枚果实没有公平分配,那么A一定会发怒——这次吃了亏、上了当,它绝对不会再和B进行第二次合作。而B呢,到头来也只能抱个无法开启的果盒,垂涎叹息。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们不禁会惊叹于猴子的智力水平,甚至可以说,它们的合作与公平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有些人强得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名利的诱惑,或在生死关头,过河拆桥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见利忘义者有之,背信弃义者有之。他们自以为聪明绝顶,其实是在自断后路,自毁获取更多“果实”的机会。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就必须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在合作中充分考虑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弥补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并且要懂得多为合作者着想,既要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甚至还要做好为了宏图大业随时牺牲个人利益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你才会用自己的善良和诚信的品格在人生的道路上建起许多通向成功的桥梁,最终摘取到梦寐以求的甜蜜果实。

与人合作就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哪一类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合作对象,因此就要认识到每一类人其潜在的优势和不足。但这种优势也只不过是潜在资产,只有善加开发,才能成为实际优势。同样,不足也只是一种潜在的负债,每一类型的成功人士都会设法扬长避短,提高效率。

跟不同风格的人合作不一定是不幸运或坏事。只要各自的工作风格能够彼此适应,并且取长补短,合作就会强而有力,从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自身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配合对方,实现双方更好的互动,实现共赢的目标。

换个思路,找到机会的通路

认识的固定倾向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经常使我们不饥而食,不困而眠,不愠而吼,压倒合理的思想而不给它以自由发挥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式开始。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续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式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的固定倾向。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式,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式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他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贫穷的外来移民家庭。从小他就是个腼腆内向的孩子,和他一样大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什么也不会。

每次考试,他总是倒数几名。老师不想让他回答问题,因为他总是羞涩地说:“不知道。”大家认为他是笨蛋,是个白痴。伙伴们嘲笑他,说他永远和失败在一起,是失败的难兄难弟。邻居们说:“这个孩子将来注定一事无成。”

他努力过,可是收效甚微,自己在学业方面取得的进步近乎为零。但是,他还在不断加班加点地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