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9503600000022

第22章 成功在拿得起放得下中出奇迹(1)

别放下约束

没有约束的自由是没有自由,没有自由,成功就不复存在了。

在某国的特种部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当一个有经验的间谍被敌军捉住以后,他立刻会装聋作哑。任凭对方用怎样的方法诱问他,他都决不为威胁、诱骗的话语所动的。等到最后,审问的人故意和气地对他说:“好吧,看起来我从你这里问不出任何东西,你可以走了。”

你以为这个有经验的间谍是怎样做的?

他会立刻带着微笑,转身走开吗?

不会的!

没有经验的间谍才会那样做。要是他真这样做,他的自制力是不够的,这样的人谈不上有经验。有经验的间谍会依旧毫无知觉地呆立着不动,仿佛他对于那个审问者的命令完全不曾听见,这样他就胜利了。

审问者原想以释放他使他产生麻痹,来观察他的聋哑是否是真实的。一个人在获得自由的时候,常常会神经放松。但那个间谍听了依然毫无动静,仿佛审问还在进行,那不得不使审问者也相信他确是个聋哑人了,只好说:“这个人如果不是聋哑的残废者,那一定是个疯子了!放他出去吧!”

就这样,间谍的生命以他特有的经验和自制力,保存下来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一个人的自制力便是力量!有时,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尽力约束自己。

有这样一个人,他追求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讨厌生活对他的任何束缚。

他讨厌理发师对他的摆弄,因而他拒绝理发,一任头发胡须自由地疯长。

他讨厌洗澡时受水的冲刷和毛巾的搓擦,因而他拒绝洗澡,一任污垢满身,虱子乱爬。

他讨厌鞋子、袜子对他的约束,因而他拒绝穿袜,把鞋子也脱掉扔了。

他讨厌身上衣服对他的束缚,因而他把上衣脱下扔了,打着赤膊。

现在,他只剩下腰中皮带和下身裤子的束缚了。

他对皮带说:

“你给我滚开吧!你干吗总是这么紧紧约束着我?”

“可是,假如你失去我这惟一的约束,你就可能完全失去你的人格。”皮带说。

“胡说!你给我滚开吧!”他找来一把剪刀,剪断了皮带。

可想而知,皮带断了,裤子当然滑落了。他喜不自胜——为解脱了全身的所有约束而高兴异常。

当然,没有多久,人们就把他当作一个精神病人关进了病房。所有的约束他都无法抗拒了——他被彻底地约束了。

目标是前途,也是约束。为了实现目标,也许你必须干一些自己不想干的事,放下一些自己深深迷恋的事,这样就感到了一定的“约束”。但是,为了生活,为了目标,为了成功,我们不能试图摆脱一切“约束”,而是应该在“约束”的帮助下,一步步沿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地前进。

成功者的自信

“心”是什么,是成功者的自信。

那为什么一些自信的人不能成功呢?因为他们除了盲目自信之外更表现出自大。

保罗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新闻记者。他在6岁时以难民身份抵达美国,开始在学校里因不会说英语而深感痛苦。他受到同学讥嘲时不是大打出手,便是转身逃避,结果养成了他所说的“难民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诸如此类的想法:“不要破坏现状”、“到了人家这里就该知足”以及“这种东西轮不到你”等等。

后来他在一次夏令营活动时,生命有了转折点。“他们要我担任营里最有地位的职务——岸边指导员,因为我具备必要的资格,”保罗说,“这时,我照例听到一个内心的声音提醒自己:这种东西轮不到你赢。你不是第一流的人。可是,出乎意料之外,就像灯光忽然亮了似的,我一下子变得恍然大悟。现在应该轮到我了。于是,我便答应担任那个职位。”

保罗不能肯定他当时怎么会恍然大悟。可是那一刻的确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他摆脱了心理羁绊,而变成“在我的世界里的真正自己”。

好的念头不会自动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我们决心要发展,是因为我们积极应付我们的遭遇。

成功的人都知道,坚定不移涉及到抉择,而抉择则涉及风险,敢不敢冒风险,就看你是否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有没有信心。

一位58岁的农产品推销员奥维尔·瑞登巴克以不同品种的玉米做实验,设法制造出一种松脆的爆玉米花。他终于培育出理想的品种,可是没有人肯买,因为成本较高。

“我知道只要人们一尝到这种爆玉米花,就一定会买。”他对合伙人说。

“如果你这么有把握,为什么不自己去销售?”合伙人回答道。

万一他失败了,他可能会损失很多钱。在他这个年龄,他真想冒这个险吗?他雇用了一家营销公司,为他的爆米花设计名字和形象。不久,奥维尔·瑞登巴克就在全美国各地销售他的“美食家爆玉米花”了。今天,它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爆玉米花,这完全是他甘愿冒险的成果,他拿了自己的所有一切去作赌注,换取他想要的东西。

“我想,我之所以干劲十足,主要是因为有人说我不能成功,”现年84岁的瑞登巴克说,“那反而使我决心要证明他们错了。”

你是千里马,但你还得叫

契诃夫在一百年前说,大狗叫,小狗也叫,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上帝就赋予它叫的权力。

“叫”就是让这个世界认识自己价值的简捷途径。

黑海涛如今是奥地利皇家歌剧院的首席歌唱家。然而海涛的成功却有一段故事。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那一次,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机会难得,当时许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这位歌王听一听自己子女的歌唱。帕瓦罗蒂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有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歌者就是从陕北山区来的学生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面见帕瓦罗蒂的背景,于是他要凭借歌声推荐自己。

听到窗外的歌声,帕瓦罗蒂说:“这个学生的声音像我。”接着他又说:“这个学生叫什么名字?我要见他!并收他做我的学生!”后来,帕瓦罗蒂亲自张罗黑海涛出国深造事宜(但终因意大利方面的原因而未拿到签证)。1998年,意大利举行世界声乐大赛,正在奥地利学习的黑海涛写信给帕瓦罗蒂。于是,帕氏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终于使海涛成行,并在那次大赛上获得名次。

这个奇迹告诉我们,你是千里马,但是你还得叫。

如果没有黑海涛那一嗓子《今夜无人入睡》,此刻他大约会在一个中学当音乐老师。

伯乐相马是我们一个国粹式的典故。那故事说,看遍了槽上拴的马,正当伯乐失望地就要走开时,这时在马厩的一角,一匹瘦骨嶙峋的马突然清亮地嘶鸣起来。

“听声音我就知道是一匹良马,虽然它是那么瘦,那么卑微,主人用拉车的标准衡量,故而嫌弃它。其实,它的抱负不在车辇与槽头呀!”伯乐说着,走过去,抱住这匹可怜的马。是那不同凡响的一声,成就了它千里马的命运。

如今时代变了,观念变了,人们有理由努力地扩张自己,表现自己。当人人都能做到最好,都把自己的潜能开掘到极致的时候,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大繁荣的时候。

别被自己打败

别人是无论如何也打败不了你的,打败你的恰恰是你自己,你要想成大事,就必须充分地相信自己是有用之材。

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在成为总统之前,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演员,但他立志要当总统,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为总统。

从22岁到54岁,里根一直在文艺圈中,对于从政完全是陌生的,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谈,这可以说是个拦路虎。但当机会到来时,共和党内的保守派和一些富豪们竭力怂恿他竞选加州州长时,里根毅然决定放弃大半辈子赖以为生的原职业,坚决地投入到从政生涯中。最终里根成为美国第40任总统。

反之,消极的、破坏性的心态则将毁掉所有的成大事者的可能性,如果继续下去,它最后终将破坏你的健康。

这里有一份惊人的资料,在所有病人当中,将近75%的病人患有“忧郁症”。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会引起自己无谓的烦恼。

用清楚易懂的话来说,“忧郁症患者”就是指,一个人由于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压力摧毁了自信,于是便相信他自己正患上某种想象中的疾病。

“忧郁症”是所有不正常症状的开端。

拿破仑·希尔讲述这样一个生活例子:N先生的妻子得了肺炎,当希尔赶到他家中时,他见到希尔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我妻子死了,我将不相信有上帝存在。”

他请希尔来,是因为医生已经对他说,她活不了了。

她把丈夫和两个儿子叫到床边,向他们道别。

希尔赶到之后,发现N在前厅中啜泣,两个儿子则在尽量安慰他。

希尔走进她房间时,她已经呼吸困难,护士告诉希尔说,她的情绪很低落。

希尔很快就发现,这位N太太请他过来,原来是要拜托他在她死后,照顾她的两个儿子。

这时候,希尔对她说:“你绝对不能放弃希望,你不会死的,你一向都是一位强壮而健康的妇人,我不相信上帝会要你去世,而把你的儿子托付给我或任何人。”

希尔这样向她谈了很久,并作了一次祈祷,祈祷她早日康复,而不是进入天国。

希尔告诉她,要对上帝有信心,以全部的意志及力量来对抗每一种死亡思想。

然后,希尔离开了N的家。

临行前,希尔说:“教堂礼拜结束后,我会再来看你,到时候,我将会发现,你比现在好得多了。”

那天下午,希尔又去拜访,N面带微笑迎接希尔。他说希尔早上一离开之后,他太太就把他和儿子们叫进房里,说道:“希尔博士说,我不会死,我将会康复,我现在真的好多了。”

最后,N太太完全康复了。这就是自信的力量,这就是自信创造的奇迹。每个人必须笃信自己是有用之材,否则,枉在世上活一遭。

挑战自己的弱点,成就自己的杰作

珠穆琅玛峰能站得那么高,是经过千百万年的造山运动造成的,而不是一促而蹴的。

阿尔·史密斯的童年非常贫困。父亲去世后,靠父亲的朋友帮忙才得以安葬。他的母亲必须在一家制伞工厂一天工作10小时,再带些零工回来做,做到晚上11点钟。

阿尔·史密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有一次他参加教会的戏剧表演,觉得表演非常有趣,于是就开始训练自己公众演说的能力。30岁时,他已当选为纽约州议员。不过对接受这样的重大责任,他其实还没有准备妥当,他还搞不清楚州议员应该做些什么。之后,他开始研读冗长复杂的法案,这些法案对他来说,就跟天书一样。他被选为森林委员会的一员,可是因为他从来不了解森林,所以他非常担心。他又被选入银行委员会,可是他连银行账户也没有,因此他十分茫然。如果不是耻于向母亲承认自己的挫折感,他可能早就辞职不干了。绝望中,他决定一天研读16小时,把自己无知的酸柠檬,作成知识的甜柠檬汁。因为这种努力,他由一位地方政治人物提升为全国性的政治人物,他的表现如此杰出,连《纽约时报》都尊称他是“纽约市最可敬爱的市民”。

就在阿尔开始自我教育后的十年,他成为纽约州政府的活字典。他曾连任四届纽约州州长——当时还没有人拥有这样的纪录。1928年,阿尔当选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在内的六所著名大学,都曾颁授荣誉学位给这位年少失学的人。

哲学家尼采认为,优秀杰出的人“不仅能忍人所不能忍,并且乐于进行这种挑战”,阿尔就是进行这种自我挑战的杰出人物。

一些社会学家曾对许多身体有缺陷的成大事者者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些人的成大事者大部分是因为某种缺陷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威廉·詹姆士曾说:

我们最大的弱点,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出乎意料的助力。

没错,弥尔顿如果不是失去视力,可能写不出精彩的诗篇;贝多芬则可能因为耳聋才得以完成更动人的音乐作品;而海伦·凯勒的创作事业完全是受到了耳聋目盲的激发。

如果柴可夫斯基的婚姻不是这么悲惨,逼得他几乎要自杀,他可能难以创作出不朽的《悲惨交响曲》;托尔斯泰与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是因为本身命运悲惨,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动人小说。

达尔文,这位改变人类科学观点的科学家说:“如果我不是这么无能,我就不可能完成所有这些我辛勤努力完成的工作。”很显然,他坦承自己受到过弱点的刺激。

海伦·凯勒的不幸与有幸

信心是心灵的第一号化学家。的确,当一个人心存疑惑时,心灵就不会起到大的反应,就无法发挥人性的优势,就会失败。

海伦·凯勒是位全世界都知道的盲人成大事者,她是如何站在信念的天平上的呢?换句话说,当她生理上和生存上开始面临不幸的时候,她是如何成大事的呢?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会哑哑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成既盲又聋的小哑巴——那时她才19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试图去纠正她,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着不幸经历的女性。她10岁时,和弟弟两人一起被送进麻省孤儿院,在孤儿院的悲惨生活中长大。由于房间紧缺,幼小的姐弟俩只好住进放置尸体的太平间。在卫生条件极差又贫困的环境中,幼小的弟弟6个月后就夭折了。她也在14岁得了眼疾,几乎失明,后来,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学校学习凸字和指语法,便做了海伦的家庭教师。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力反抗着严格的教育。然而最终,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以一个月的时间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绝对沉默世界里的海伦沟通的呢?

答案是这样的:自我成大事者与重塑命运的工具是相同的——信心与爱心。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使她从痛苦的孤独地狱中拔救出来,通过自我奋发,将潜意识那无限能量发挥,步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人手携手,心连心,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挣扎,唤醒了海伦那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用笔述。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其他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仍然是失明,仍然是瞎眼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岁多一点时,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一位真正的由弱而成大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