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把握好投机的尺度与务实的分寸
9503500000004

第4章 傻做事不如巧做事(3)

摩根笑了,笑得更加迷人,他早已做过调查,知道洛克菲勒购买这座矿山只花了50万美元,显然这个报价十分离谱,简直是在讹诈了。他又意味深长地把小洛克菲勒看了好几分钟,然后与他握手告别。他心里清楚,洛克菲勒才是真正的当家人,对小洛克菲勒,只要给予足够的震慑、摸清他们的底牌就足够了。

过了几天,他又一次拜访洛克菲勒。他直截了当地指出7500万美元简直是个天大的玩笑,任何人都是不可能接受的。他愿意双方合作,他拿自己炙手可热的US钢铁公司股票来交换这座矿山。US钢铁公司股票在当时是十分吃香的,他本不愿意让给洛克菲勒,但和7500万美元的天价相比,还是十分划算的。

洛克菲勒听了,心里非常高兴,他对US钢铁公司股票早已垂涎三尺,现在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了。但他绝不愿意十分爽快地答应对方,而是故意做出一副考虑考虑的姿态,以便再为自己争取一些利益。

一个星期后,在洛克菲勒的授意下,小洛克菲勒去和摩根正式谈判,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签署了协议。摩根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终于把这座矿山收归自己名下。

在这场艰难的谈判中,犹太商人摩根始终掩藏起了夺取矿山的真实目的,展现给对方一派和善的外表、一脸真诚的笑容,他有时谈笑风生不动声色,有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或抛出诱饵引其上钩,或斤斤计较讨价还价,把阴谋和智慧运用得十分彻底,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8.做事要懂得借势

做事金典: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借势对于做事的作用,犹如羽翼之于飞鸟。社会是人群的集合,是无数个体的的力量汇合起来的,构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非凡的事业,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努力,必须寻找一切成功的契机,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借为己用。

香港是弹丸之地,制造业面临原料缺乏和市场狭窄两大难题。香港的很多企业组织领导近年来运用借势的谋略,与外国的大公司联营,借别国的产品品牌,进口外国原料,从事加工和制造,然后借用那些公司在全球的销售渠道,广泛开展经营活动。香港逐渐兴起的借风腾云的经营潮流,使香港迅速繁荣起来。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后,中国的美味食品逐渐在美国消费市场上兴起。中国的食品业没有花钱在美国大做广告,广为宣传,而是邀请各大报记者、社会名流、经济界知名人士品尝中国名厨制作的美味佳肴,向他们介绍中国的食品文化。他们在大饱口福之后,纷纷著文介绍中国的美食,并在美国著名刊物《经济展望》中对中国食品在美国的消费前景进行预测。通过报刊、电视的宣传,中国的美食在美国市场声誉鹊起,兴起热潮。这种借助《经济展望》等有关方面的借势宣传,远比自己花钱做广告更有说服力。

一位著名的企业领导告诉友人,花费一星期的时间去拜访知名的各业商店,有助于更新他对于自己营业的看法。他每年总要外出旅行一次,去考察各家著名商店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方法。每次旅行回来,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自己商店营业上的小缺点,店员的小疏忽,以及办事方法上的不恰当,现在都被他发觉了。于是他对店务进行革新,给他的事业带来一种崭新的气象。这位企业领导的外出旅行,其目的是借用同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改善自己商店的经营面貌,给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借势是多方面的,有多种途径。借助声望,借助外交,借助政治,借助关系,借助社会舆论,借助时事潮流,等等,不一而足。在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中,最常见的是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即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结盟;在商界中,最普遍的“借力”,要数借重名商巨贾、沽名而钓“利”;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手握大权的政界要人和掌握雄厚经济实力的强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深广的影响力,借助他们的声望和影响,可大大增加做事成功筹码。

9.善借外力,巧妙投机

做事金典:“草船借箭”是最聪明的做事方式,也是最漂亮的投机表演。

一个人本事再大,也不能做好所有事情。

三国时,诸葛亮运筹帷幄,才华出众,使吴国都督周瑜妒意大生,欲除之而后快,便借口大战在即,箭羽不足,请诸葛亮10天之内监造出10万支箭。诸葛亮明知这是要加害自己,却欣然从命,还把日期缩短为三天,并当场立了“军令状”。第三天,浓雾锁住大江,十步之外的景物便难以看清。诸葛亮指挥20艘草船向曹军水寨驶去,到江中心,命20艘草船一字排开,然后叫水兵们猛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曹营士兵惊慌失措,急报曹操,面对这种情况,曹操也拿不准,以为真是吴蜀水军攻来了,急令全体射箭手上船,向擂鼓呐喊方向放箭。一声令下,万箭齐发,不一会就将草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见差不多了,便下令掉转船头,边向回驶,边叫军士大叫:“谢曹公送箭!”曹操听后,方知上当,后悔莫及。

“草船借箭”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了借外力成功的经典。

善借外力成为赢家的故事在国外也很多,著名的“耐克”公司的创造者菲尔·耐克就是一个投机的高手。

在名牌林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今日中国,“耐克”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众多的“名牌鞋”中,“耐克”更是风靡一时,深受大众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人,更以追逐“耐克”为时髦。耐克鞋在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人们很少了解:耐克公司在美国是一家没有工人、没有厂房的公司。在美国的耐克公司总部,没有工人生产鞋,也没有任何工厂为耐克生产。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既然耐克公司不生产鞋,那“耐克”鞋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呢?这就是耐克公司最有名的“借鸡生蛋”。

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体育运动,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是体育迷。菲尔·耐克不仅仅是看中了中国这个大市场,更主要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与原料,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相比。

早在1979年,41岁的菲尔·耐克就有意投资中国,但是那时他对中国了解甚少。为了了解中国,菲尔·耐克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到中国大陆。适逢中国准备在广州举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菲尔·耐克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了解中国市场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立即飞往香港,并着手办理入境手续。但不幸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他未能拿到入境签证,其意图也因此而搁浅。

菲尔·耐克不仅有很强的预见性和经济头脑,还具有极强的耐心。他深知等待和忍耐的价值,所以并没有因为一时未能进入中国大陆考察而灰心。他相信,总有一天他的产品会打进中国市场的。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他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大市场的。

1980年7月,菲尔·耐克再次向中国政府申请入境并获得批准,他的中国之行终于梦想成真。在中国考察期间,对各种情况他都仔细研究与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并不很明朗,虽然中国政府决心走改革开放之路,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排外思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于各国绝大多数商人的头脑里,他们对再次投资中国已没有多大兴趣,或出于怕冒风险,或出于缺乏远见,都采取观望态度,不敢与中国合作。

菲尔·耐克却用他特有的预见性眼光审视着中国大陆的一举一动,经过认真思考与分析后,他决定投资中国。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反对,他们都不想去冒风险。菲尔·耐克对此早有准备,他拿出各种证据与材料,经过几番苦口婆心的游说之后,终于使他的这一计划得到公司的拥护。

菲尔·耐克成了最早向中国投资的美商之一,他的投资举动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但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回报。这是菲尔·耐克的远大目光的一种有力证明。

经过艰苦的谈判后,菲尔·耐克与中国有关方面签订了制造运动鞋的合同,分别在天津、上海,广东和福建四地生产耐克鞋,在中国大陆销售并回销美国市场。此后,耐克鞋便在中国成为高档名牌,成为青年人追逐的焦点,其销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不断增加。

“借鸡生蛋”是成功的,由于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用了这一方法,从而使公司本部人员相当精简而又具有活力,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生产上的问题的拖累,也就有了比其他公司更有利的条件,因而使得公司更有精力关注市场销售方面的问题。耐克公司的高级职员似乎都很悠闲,他们不必担心工人的闹事与生产上的各种繁琐问题。

耐克公司本身虽没有工人与厂房,但为公司制造产品的工人和厂房却遍及全球。耐克公司的高级职员只需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携带公司早已设计好的样品与图纸到早与公司签订好合同的厂家,然后验收产品即可。

从这一切,可以看出菲尔·耐克的过人之处,这正是耐克公司得以超出一般、遥遥领先于他人的原因。

耐克公司的成功,使得将它视为强敌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赞叹:“他们的每一件事都做得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