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把握好投机的尺度与务实的分寸
9503500000013

第13章 关系就是最大的投机(2)

当天傍晚,副总统戈尔举行圣诞宴会,并邀请了美国的几十位著名企业家。陈世增作为特邀来宾,手持豪门啤酒步入宴会厅,戈尔走到他面前说:“欢迎你的到来。”随之将在场的企业界名人介绍给陈世增。

盛宴至夜深方散。陈世增让企业家每人带走一些啤酒,回去和家人细细品尝。

20日晚,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面带微笑地站在白宫一楼大厅门口,迎候陈世增。

“请代我向中国人民问候,向中国领导人问候。”克林顿说。

“希望将来在北京欢迎总统阁下。”陈世增礼到话到。

“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北京访问的。”克林顿迟疑片刻,仍不失礼貌地回答。

善解人意的陈世增又转向风度翩翩的希拉里说:“希望总统夫人有时间到中国访问。”

“一定去,一定去。”金发披肩的希拉里满面笑容,十分高兴地说。

接着,在大厅挂有描绘美国风景的巨幅环形油画前,克林顿夫妇和陈世增合影。

宴会厅内,圣诞树五彩缤纷,圣诞老人幽默慈祥,圣诞乐曲明快轻松,军政要员、企业名流频频举杯,品尝豪门啤酒。此时的陈世增,成了最引人瞩目的人。

这次会见极大地扩大了陈世增的知名度,豪门啤酒更是在美国大出风头。这次投机所起的广告效应远远大于花巨资去做广告。

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的投机更是投出了名堂。

郑裕彤由于生意发展的需要,准备兴建一个规格齐全、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会议及展览场所,总面积达40.9万平方米,包括一座高55米的会议展览中心,一幢豪华住宅楼和两幢酒店。从1984年年底论证、筹划、达成协议以来,一切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样的一个大手笔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郑裕彤迟迟不肯下动工令呢?资金自然不成问题,以郑裕彤的珠宝生意和新世界中心等地产生意来说,可谓资金雄厚,且与港府方面的协议早已签订。万事俱备,现在只欠哪股东风呢?

就在外人纷纷为此而猜测不定的时候,郑裕彤的“司令部”内已经开始了似乎是陆战前的紧张状态。手下人四处奔走,连郑裕彤也经常往返于公司与香港机场。

谜底终于揭晓,然而却是大出人们的意料——郑裕彤宣布的开工日期恰恰是英国女王来访的同一天。

郑裕彤竟敢拿自己的开工奠基仪式与英国女王的来访争锋?这老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了吗?

大家知道,女王来访在香港可不是一件寻常的小事。因为香港当时仍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女王是英国的最高元首,访问香港虽说不是百年不遇,但也是难得一次。更何况这次来访的时间,是在中国和英国已经就香港1997年7月回归中国达成协议之后。虽不敢说这是英国女王对其殖民地的最后一次访问,但也必定会对香港的未来有重要影响。所以,这次出访,肯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热点,届时,英国的电视、电台、报纸等机构的大批记者将会蜂拥而至,其他国家像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地的记者也会跟踪采访报道,新闻热点肯定会被吸引到这边来。单单挑选这么一个时间来开工,与女王唱对台戏可没人敢操胜券。

当有好心的朋友担心地问起郑裕彤开工的事时,他只是笑而不答。

郑裕彤对外界的种种传言与猜测置若罔闻,镇定地指挥手下加紧做开工奠基的准备工作。

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奠基的日子到来了。这一天,天气特别的好,郑裕彤的职工们个个身穿礼服,精神振奋,奠基现场的大幅标语早已张挂起来,各种彩色气球飘荡在蔚蓝的天空,好一派隆重、热烈、气派的气氛。

可是,英国女王这时已经到达香港,港府的官员们全都迎接女王去了,新闻界记者蜂拥而至,全港所有人士的目光都集中在女王的身上,有谁会来注意这块尚未开发的地方呢?除了郑裕彤,有谁会对这儿更感兴趣呢?

奠基仪式开始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这时,最后的谜底才对世人打开,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来参加奠基仪式了!她亲自用铁锨为中心铲下了第一锹土。

在场人士无不欢呼雀跃,以一睹女王仪容为快。而如逐花不舍的蜜蜂一般追随女王而来的各国记者,纷纷用自己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或是笔记录下了这令人激动的时刻。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广播听众和报刊读者同时都知道了女王的举动,同时也都知道了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郑裕彤。

这是什么广告也不能够与之相比的宣传效果!

这是不知多少人想做而不敢做的广告,不知多少人想做而没能做成的广告。而郑裕彤做了,且做得那么漂亮!

现在,大家都清楚利用名人投机的意思了,利用辉煌的名人之“光”,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

借名人之光照亮自己的前程,你想到这一点了吗?寻找一个可借的光源照照自己吧。说不定你从不敢想的难事能轻易办成,而你的命运将会从此改变。

5.有了关系好办事,没有关系做事难

做事金典: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便是人脉关系,因为它能为你开启所需要能力的每一道门,让你不断地享受成功的惊喜。

盖茨创业的奇迹中,自始至终都闪耀着人脉关系给经营活动带来的便利。

盖茨和艾伦创立他们的交通数据公司时,他们拥有的产品是一种用来计算汽车流量的机器。他俩凑了360美元买了一台英特尔公司的8008处理机,并用延期付款的办法聘请了一位工程师,来帮助设计硬件。而他们开发的软件则通过横穿马路的橡皮管子更科学地统计出交通流量。这个系统配有一种16个打孔的纸带,功能是原来用于老式电传打字机8孔纸带宽度的两倍。每次汽车通过橡皮管,机器就以2进制的两个数字“0”和“1”把车次的记录打在纸带上,这些数字反映了时间和流量。

软件虽然简单,但是有助于确定最佳的交通管理方法,安排交通红绿灯的时间长短等等。盖茨通过父母的关系,找到了一位主管交通的市政官员,向他推销自己的产品。于是西雅图街头的交通控制系统,用上了他们设计的软件。这一次,交通数据公司大约盈利2万美元。

随后艾伦开始了在各州巡回推销这套软件,甚至一度还到加拿大等国进行推销,但是由于缺少可靠的社会关系,产品的推广一直没有成效。反倒是盖茨通过父母所作的努力既省事,又有现金入账。当时没有多少人知道设计者是两个少年。“这并不重要。”盖茨说,“重要的是我的成果能够得到真正的应用。”

盖茨在后来成立自己第二家公司进行课表编排程序的开发时,仍然延续了通过社会关系开展业务的老路子。他们第一单业务是本校的课表编排;而第二单生意则是通过他姐姐的关系联系上的。这次是为华盛顿大学实验学院设计一套学籍管理软件。他这笔生意是跟华盛顿大学学生管理协会洽谈的,正好他的姐姐克里斯蒂娜是该协会成员之一。可惜的是,学校的报社了解到她的弟弟是该项设计的承接人后,便指责管理协会以权谋私。结果,盖茨只从这项设计中赚得很少的钱,大约只有500美元。真可谓“没吃到羊肉,反惹了一身臊”。

当盖茨创立微软公司时,他仍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他还是位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人脉资源。但是还是签到了公司的第一份大合约,这份合约是跟当时全世界第一强电脑公司——IBM签的。

当时的IBM已经是业内的巨人,谁能攀上这个高枝,意味着就能成为业内的翘楚。1973年,卡里出任IBM总裁后,大胆地决定从事个人计算机研制开发。为了在操作系统上获得支持,IBM于是给盖茨打电话,引起了盖茨极大的兴趣。至今,盖茨也是这么认为,IBM是大公司,与之合作,可以说是攀了高枝。

有趣的是,当盖茨带着可行性报告到IBM时,却发现忘了系领带。时间已来不及了,他不得不将租来的汽车开进一家百货店停车场,匆忙买了一条。盖茨后来回想起来说:“创业多么艰难!那时全靠一种渴望成功的事业心支持着自己。”

在一整天的面谈中,盖茨回答了IBM设计组无数问题。当被问到“你们公司像你这样的人有几个”时,盖茨耸耸肩,习惯性地扶了一下镜框说:“每个人都是如此。”然后摊开手,身体稍后一仰,笑道:“我是公司学历最低的,仅上过一年大学。”

尽管盖茨对签合同信心百倍,但并非毫无忧虑。IBM高层会重视小小的微软吗?微软能钓到这么大的“鲸鱼”吗?盖茨家人的人脉资源又一次派上了用场。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IBM新任董事长是盖茨母亲的朋友,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盖茨母亲的成就和人格为自己的爱子作了最好的担保。假如当初盖茨没有签到IBM这个单,相信他今天绝对不可能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个人资产。

因为这条大鲸鱼给他带来的不是一次性的收益,而是长久的宣传作用。随着IBM个人电脑销量日增,MS—DOS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为其开发的应用软件也愈多,微软DOS也因之而成为行业的惟一标准。盖茨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

当然,盖茨还不断发展国外的朋友,让他们去调查国外的市场,以及开拓国外市场。盖茨有一个非常好的日本朋友叫西和彦,他们两个人在彼此都是22岁的时候碰面了。西和彦为盖茨讲解了很多日本市场的特点,为盖茨找到了第一个日本个人电脑项目,盖茨开发的软件得以在1977年就打入了日本市场。其后的数年中两人更是成为莫逆之交,身材圆胖、举止浮夸的西和彦把日本营造成微软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

盖茨在微软成长之后,也逐渐地拓展自己在商界的社交,他和世界第二大财富拥有者沃伦·巴菲特有着不错的私交,两个人相识于1991年西雅图的一次社交活动上。两人惺惺相惜,其后就一直保持联系。盖茨的商业敏锐性让沃伦·巴菲特折服,而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盖茨的商业哲学也有影响。他们经常在一起打桥牌。而在2001年,当盖茨为反垄断案焦头烂额时,沃伦·巴菲特也站出来为老朋友仗义执言。而当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公司需要挑选接班人的时候,盖茨被选为沃伦·巴菲特经营的投资公司博克夏·哈莎维公司的董事。

比尔·盖茨经历了商海沉浮,他知道如何利用自身拥有的人脉关系抓住身边的赚钱机会。于是,他成功了。在他财富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更为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让他成名或致富的秘密,让他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经验教训,他经年累月在商场上打拼所摸索出来的黄金法则:人脉关系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

6.贵人相助,省时又省劲儿

做事金典: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创业时期,因为自己的力量太弱,一旦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关门大吉,但是如果此时有贵人相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同样的问题对他来说可能是小菜一碟,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帮你扫清障碍,使你快速成长起来。

香港中信泰富集团的荣智健,1995年底个人所持股份市值为25.2亿港元,而他的私人资产,有人估计约50亿港元。荣智健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在香港办企业的,他凭什么能使企业发展如此之快?有人说他是利用了政治上的优势,也有人说他靠的是自己善于经营。不管有多少原因,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曾得到过华资巨富李嘉诚与郭鹤年等人的鼎力相助。

荣智健是红色资本家之子,他父亲荣毅仁解放后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等要职。荣智健毕业于天津大学电机系,他从小过着富裕生活,“文革”时期饱受政治歧视和生活磨难。1978年他来香港投靠亲戚,持有一些父亲给他的纺织股。

1985年荣智健卖掉自己的电子厂,身家已有4亿港元。这一年他在香港居留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早在1979年10月,直属于国务院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董事长为荣毅仁,开办费是邓小平特批的50万元人民币。1985年北京中信在港注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健卖掉自己的公司后,第二年正式进入香港中信,任董事职务。

1987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重新注册为“中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荣智健接替米国钧任董事总经理职务,董事长由唐克担任(后由王军接替)。

很早以前,荣智健就想创立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1988年国务院下令对在港的中资公司进行整顿,荣智健在这期间积极寻找借壳上市的目标,后来瞄上了泰富发展。

泰富发展的前身是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该公司股权两度易手,冯氏家族占19%,李明治的澳洲辉煌国际占21%,曹光彪的永新企业占50.7%,控股权在曹光彪手中。由于曹光彪此时被港龙航空弄得焦头烂额,遂有意将泰富作壳出售。

荣智健想收购泰富发展,但凭自己一家的实力,恐怕很难啃烂这块骨头。于是他找贵人相助,先后联络了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诚、移居香港的大马华人首富郭鹤年。这两位商界巨头,在关键时候鼎力相助,一口应承下来。

1990年1月,在李嘉诚和郭鹤年的相助下,荣智健聘请收购专家梁伯韬、杜辉廉的百富勤为财务顾问,与曹光彪私下洽商。很快,双方达成协议,中信宣布正式全面收购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购曹氏的50.7%股份,并以同样条件收购全体股东的股份。

泰富原为一家投资地产的小型公司,市值7.25亿港元。由于中信持股最多,泰富发展被易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上任后,荣智健了却一桩心愿,他有了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由于他经营有方,这一年中,中信泰富盈利3.33亿港元,创下不俗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