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习惯改变一生
9455300000017

第17章 改变学习习惯(1)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拼搏,都想站在成功的巅峰上风光一下。但很多的实例说明,成功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学习,再学习。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驱逐出局,被时代淘汰。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养成丰富自己、时刻学习的习惯。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成就一生。

不断学习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枯竭就意味生命力的枯竭。成功者不一定有文凭,但一定是善于学习的人,学习能力就是新一代成功人士的特质。

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善于用知识武装头脑,并转化为行动力的人,一定会成功。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这句古话到现在还是很实用:“勤奋学习终究会有回报。”

在很多人眼里,王文京就是“知识创造财富”这句话最生动的阐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有学生问王文京:“在竞争特别激烈的软件业里,你怎么能保证自己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敏锐?”他回答:“持续关注、学习和同行交流。”

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即使在晚年仍比许多25岁的年轻人活跃。作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如SONY、通用汽车公司、奇异电子总裁的特别顾问,他经常周游世界。此外,他还写书,而且大多数都是畅销书。尽管很忙,他每天仍然挤出3~5个小时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广。这是他年轻时养成的习惯。杜拉克率直地说:“每隔几年,我就选择一个新的主攻课题,每日攻读,连续3年。这样虽不能使我成为专家,但足可以使我了解那个领域中最基本的部分。我这么做已经60年了。”

远大空调集团总裁张跃拥有资产2亿美元以上。1989年创业时只有25岁,张跃的座右铭就是:“要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当然,这并不全指那些很刻板的知识,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认知、品位和感受。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方面,他要在知识中找到美感、体会到享受。

那些追求成功的人都能坚持学习,我们又为何不能呢?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切,可以放松了,那么你在放松的那一刻也就是你的竞争

对手开始超越你的时刻。并且,会将你现在所获得的成果全部毁灭,砸碎你的牌子、占领你的阵地。

据美国有关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劳工技能在短短的3~5年内就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无用,而从前这种技能的折旧期是7~14年。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又处于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中,也许每过几秒钟便会有一种新的事物产生。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便会连带出一种新的经验和运作方式。面对这些新的事物和新的经验,如果一个人拒绝学习,那么他便不能适应新的工作,将要面对的必定是失败。

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些人自以为进入了无人之境,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知道自己正在不知不觉中丢失阵地,所以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你的竞争优势。每一个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用这个习惯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从而实现目标。

人活着应该有个目标,没有目标和方向的人就会迷茫,而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与文化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都有思考盲点,但就是因为这些盲点让你看不清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别人来帮你看,而看书和学习就是突破这些盲点的最好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你要看书、要学习的原因。

学习就意味着发现、唤醒、思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为我们带来自信、果断、欢乐和兴奋的过程。学习实际包括了很多层面的内容:知识、信息、技能、价值,还有领导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摒除我们思想中的旧观点、旧习惯,为新思想的产生创造条件。这时候,你要问自己:“是什么在阻碍我实现自己的目标、梦想?我是否在抗拒变化?我在抗拒什么变化?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阻碍我实现目标、梦想的观念和习惯?那些与我们有相似目标的人,我们要注意听取他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那些已经达到目标的人,我们可以请教他们,他们是如何改头换面、辞旧迎新的?

知识经济时代,是彻底的“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智慧的人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管子·霸言》中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势所必然。”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而想要拥有成功的事业和美好的生活就得从现在开始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使我们的各方面得到充实,使我们的事业与人生变得更好,做事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特别是对我们的将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做事时,很多人总是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是因为在应该好好学习的时候没有努力地进行学习,以至于现在捉襟见肘,难以应付所遭遇的情况。经常会看到,很多人只是尽情地享受现在,丝毫不为自己的将来作打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思想是不正确的,不仅对他人无益,对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成功是需要以学习做基础的,但要学习有成效则需要把学习形成一种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方法,终究难成大事。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每一个不甘沦为平庸的人都应该认识到学习将是成功的基础。

中国古代哲人荀子早就说过:“学不可以已。”人一旦放弃了学习,就等于把自己局限在旧知识的沼泽里,一旦时代发生了变化,人就会溺死在沼泽里,这么做无形中是在挤压自己的发展空间,把自己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丰富的学识需要以勤于学习做基础。久而久之,新知识会越积越多,自然会化作提高个人能力的动力,帮助人们取得成功。

时刻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必然要经历许多挫折,遭遇许多困难。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多数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哈佛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工作

中、生活中所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忱,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一个人如果停止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就会退步。从自我发展角度来说,一旦停止学习,发展道路也就到了尽头。通常情况下,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成功没有止境,学习也没有止境。所以,要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并用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为自己充电。

生活中,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内涵,往往看他的言谈举止是否有水准,而水准则需依靠大量的知识去充实。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培根在《论读书》中也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显然,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智商和情商,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并提高个人修养。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内涵,但这也要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前提下,才能出现的效果。生活的经验越丰富,欣赏和理解能力也就越深广,就越能领略生命的真谛。

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追求新知识的过程。有时候,一本书往往能给人带来莫大的收益。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东吴有位将军名叫吕蒙,自小给人家放牛,不通文字,因作战勇猛而受到提拔,却经常被同僚讥笑。后来,在孙权的劝说督促下,用心苦读,终于成为了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

古今中外,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当代社会是个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时代,聪明的人必须用新知识来丰富内涵,提高自身的心性修养。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好处很多,可以用数不胜数一词来形容。勤于学习知识,把知识逐渐积累起来,就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了。

万事“学”为先,学习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是开创事业的前提,也是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基本途径。古今中外的人都早已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基本上是“学而优则仕”的。而在现代也只有学习才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根据有关专家统计:75%的失业成年人有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困难;3%的文化技能低下的成年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而只有5%的文化技能高的人生活在贫穷之中;70%的囚犯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处于最低水平。

这些统计数字可以证明:在信息时代,一个人不读书、不学习,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只会越来越穷。而相反的,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有着相当的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与水平虽然不完全成正比,一个没有受多少教育的人可以通过自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但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的人是很难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很多人认为工作比学习更重要,或者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会更好。然而更多的人却常常在工作的时候忽视了学习,或者忘记了学习,甚至有的人会因为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便以为自己已经是个成功人士了,无须再学。但是实际上环境是在急速变化的。如果想获得成功,勤奋和努力是唯一的途径,努力是胜利的开始,奋斗是成功的过程;而不断地学习则是成功的前提,也是基础。

学习是厚积薄发的起点,正如古谚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好的习惯也不是永恒的,是具有时代性的。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所谓良好的习惯,也有可能转化为你发展的障碍,是人发挥潜能的大敌。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培养一些新的好习惯,并要学会一些不良习惯的改变方法。

当然,学习并非一味地追求新知识,而忽略了旧知识的重要性。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才是学习的正确方法。所以,告诉人们要养成勤于学习的好习惯,无论是新知识还是旧知识都要使其为己所用,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视野开阔与否,取决于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取决于思想理论水平的高低。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只有在勤奋学习时,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加努力地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视野也会随之越来越开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踏实并不代表故步自封,优秀的人应该勇于向新事物、新知识发起挑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你没有进步,就代表你正在被淘汰。

学习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知识其实是一块跷跷板,它会让你弹起来,使你产生力量。因此,每一种知识都是一块跷跷板,它是机会的跷跷板,也是成功的推动力。

学习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人生在世,所学到的知识在大千世界里如同九牛之一毛,只有勤于学习,才能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很多人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他们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于周围其他的活动一概不感兴趣。虽然,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由此我们就把自己与其他知识隔绝起来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追求全面、综合发展。

事实上,多种多样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活的辨别能力。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各种经历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业余爱好不要轻易丢弃。时代的变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甚至有一些交叉学科相继出现,这就需要一个人不断地进行学习,要懂得比较广博的知识。

希腊帕特农神庙上刻有一句话:“一个求知一生的人,他能成为驾驭人生的宙斯。”从大的方面说,知识能够改造世界,而从小的方面说,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只有拥有了足够丰富的知识,一个人才能更好地创造自己的未来。

广博并不是说什么都懂,但什么又不通;而是要在专的基础上有博,在博的基础上有所专。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在边上观看。老人觉得这个小孩非常可爱,就把钓到的鱼给他。这个小孩摇摇头说不要鱼,要他的钓竿。老人很惊讶地问小孩为什么不要鱼而要钓竿,小孩回答说:“鱼很快就会吃完,而有了钓竿就会有吃不完的鱼。”

也许会有很多人夸赞这个小孩聪明,但是转念一想就会发现,这个小孩要的只是钓竿,而不是钓鱼的技术。所以他一条鱼也吃不到,因为钓鱼最重要的不在钓竿,而在钓技。

其实对我们而言,学习也是如此。一个人学到了知识只是拥有了钓竿,而只有学会了运用,才是拥有了钓技。正如有句话所说:“知识不是力量,学会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拥有知识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够真正将所学知识全部应用到日常工作中来的并不是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纸上谈兵”的坏习惯,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一个人想要拥有相当的知识自然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而同样的,想要在某个专业领域登峰造极自然也得及时地充电,不断地丰富自己。所以,要在某个领域取得相当的成就,只要拥有自己的强项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幼时的“理想”并不是化学家,而是钢琴家。然而这也正是曾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母亲朱丽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安排。

1921年,普里高津一家刚移居到一片混乱的德国时,母亲为了使孩子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决定教他们学习音乐。尽管音乐世界是美妙的,但一首曲子上百遍的练习对于生性好动的普里高津来说还是非常枯燥的,因此他常常在家里搞一些恶作剧。

对于普里高津的这一天性,母亲头痛不已。她严肃地对他说:“在几个孩子中,最有音乐天赋的就是你,而且你现在也是表现最好的。但是,你喜欢音乐吗?想过要成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吗?”普里高津听完母亲的教导,低下了头。母亲告诫他:“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弹钢琴尤其如此。”由此,母亲便在严格的教育下使他专心于学习钢琴,这不仅使他免受了混乱生活的干扰,还使他获得了良好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