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灾难记录
9455200000035

第35章 人为悲剧:剧烈污染(5)

1955年以后,该河流两岸的群马县等地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一开始是腰、手、脚等各关节疼痛,以为是普通的小病,也就没怎么在意。可是几年之后,患者的身体各部位出现了神经痛,紧接着出现全身骨病,严重者根本不能行动,就连呼吸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最终,患者骨胳软化萎缩,自然骨折,饮食不进,在衰弱疼痛中死去。由于病人经常“哎唷——哎唷”地呻吟,日本人便称这种奇怪的病症为“哎唷——哎唷病”,即“痛痛病”。经解剖,发现有的尸体内骨折达73处之多,身长缩短了30厘米,可想而知,病态十分凄惨。

据记载,日本从1913年开始炼锌,在1931年曾出现过这种病,但当时没人知道这种病是怎样产生的,也没有人将这种病与炼锌联系到一起。二战后,日本又大规模发展炼锌工业。

直到1961年才有人查明,神通川两岸骨痛病患者与三井金属矿业公司神冈炼锌厂的废水有关。由于该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没有对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就直接将其排放到神通川中,致使两岸居民土地含镉量高达(7~8)ug/g,居民食用的稻米含铜量达(l~2)ug/g。

而人体食用含镉的水或食物后,久而久之体内就会积累大量的镉毒而生骨痛病。进入体内的镉首先破坏了骨骼内的钙质,进而使肾脏发病,内分泌失调,经过10多年后致人死亡。该公司的员工就有好多受害者,比如有两名怀孕妇女因体内急需钙质,而中了镉毒后钙质又遭到破坏,致使骨痛病愈趋严重,后来她们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即使是在如此确凿的事实面前,日本三井金属公司也仍以缺乏依据为借口,拒不承认自己的过失。直到1968年,该公司才不得不承认错误。

经有关专家调查得知,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造成肾损害,进而导致骨软化症,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些污水会导致妊娠、哺乳、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尤其是缺钙)和衰老等。可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骨痛病已开始在日本各地蔓延了,进一步扩大到黑川、铅川、二迫川等7条河的流域,其中在群马县的碓水川、柳濑川和富山的黑部川都已发现镉中毒的骨痛病患者,患者大都承受着非人的痛苦,景象非常恐怖。

至1968年,共确诊“痛痛病”患者258例,其中死亡128例。一组组触目惊心的例子让人心痛,令人愤慨。

1961年,日本政府对此事件有了更进一步的重视,富山县还成立了“富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开始展开国家级的调查行动。1967年调查小组发表联合报告,表明“骨痛病”主要是由于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一场举世震惊的大气污染事件在日本伊势西岸的四日市发生了。

日本东部伊势湾海岸,由于交通方便,成为了发展石油工业的窗口。1955年,第一座炼油厂在四日市建成了,不久后,一些相关企业也纷纷成立。1957年,四日市由于昭石石油公司所属的四日市炼油厂投资186亿日元,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石油联合企业城”。

该市自1955年以来,不仅兴建了三座石油化工联合企业,还出现了三菱石化等十余个大厂和一百余个中小企业。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了城市空气,全市工厂仅一年排出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总量就达13万吨 。从1959年开始,往日的碧海蓝天再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天烟雾,在邻近石油联合企业的盐滨地区,居民住宅周围弥漫着恶臭,即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能开窗通风换气。

由于工业废水排入伊势湾,水产发臭不能食用;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天空终年烟雾弥漫。全市平均每月每平方千米降尘量为14吨(最多达30吨),大气含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标准五六倍,大气中烟雾厚达500米,其中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

由于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开始出现头疼、咽喉疼、眼睛疼、呕吐等症状,且患哮喘病的人数剧增。1964年,由于四日市的有毒烟雾很久不散,致使一些哮喘病患者在痛苦中死去。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而自杀。截至到1979年10月底,四日市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已达775491人。

众所周知,化石燃料(煤、石油等)诸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弃物等在燃烧时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废气,当其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10%以上时就会强烈地刺激和腐蚀人的呼吸器官,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的反射性挛缩,呼吸阻力加大,换气量减少。严重的还会造成喉痉挛,甚至使人窒息死亡。尤其是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吸附在漂浮的金属粉尘中时,就能随粉尘侵入人体的肺泡,从而使得人身体受损,抵抗力下降。

这种含有二氧化硫及各种金属粉尘的空气对人体是百害而无一益,最直接的影响是损害呼吸器官。生活在这种受到污染的环境中,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癌等。而多数四日市的呼吸系统病症患者只要是一离开大气污染环境,病症就会立即得到缓解,所以人们把这种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病”。

日本是发生公害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74年,日本施行《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好多与大气污染有关的疾病都得到了确认,比如哮喘病,水俣病和痛痛病、再比如与食品污染有关的慢性砷中毒等公害病,该法案还规定了这几种病的确诊条件和诊断标准及赔偿法。此外,日本还设立专门的研究、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治疗和追踪观察,以探明发病机制,寻求根治措施。

喀麦隆湖底毒气

1986年8月21日晚,喀麦隆西北部帕梅塔高原上居住的人们被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惊醒美梦,许多人还来不及叫喊,就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当晚,位于帕梅塔高原上的一个火山湖——尼奥斯火山湖,突然从湖底喷发出大量的有毒气体,犹如倾泻的闸门沿着山的北坡倾泻而下,向处于低谷地带的几个村庄袭去……

次日清晨,尼奥斯河一片汪洋血海,草丛里到处躺着死去的牲畜和野兽。尼奥斯湖畔的村落里,随处可见一具具人的尸体。

从幸存者的口里,人们断断续续地知道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那晚,除了一声巨响还有一股毒气从湖中喷出,整个湖水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冲向下面的小山谷。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灾难中,至少有1740人被毒气夺去了生命,大量的牲畜也在灾难中丧生,加姆尼奥村靠火山湖最近,全村650名居民中,仅有6人幸存。

喷毒事件发生后,各国都表现出了极大关注。日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迅速地派出了紧急救援队,并派出专家对尼奥斯湖喷发毒气的成分进行实测,以寻找事件的真正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专家们终于查明了尼奥斯湖中所喷出的有毒气体成分。专家们一致认为,喷出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和发出恶臭的硫化氢。人们在向自然界征服和索取的同时,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湖底毒气这种自然造成的突发性灾难,让人类尝到了破坏自然的苦果。

喀麦隆和法国的科学家自2001年起尝试为尼奥斯湖排毒,具体做法是将排气管插入湖底,将湖底二氧化碳导出湖面并有序释放,以避免毒气在湖底聚积。

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位于巴西圣保罗以南60千米的库巴唐市,地处群山峻岭中,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该市引进了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城市人口剧增至15万,一时间库巴唐市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

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了降低成本,一些工厂任意排放废气废水,使城市浓烟弥漫、臭水横流,空气到处弥漫着一股腐臭的气味。该市有20%的人因此患上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一时间,库巴唐市成为世人的焦点,被世人称为“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灾难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该市。1984年2月25日,由于一条输油管破裂导致10万加仑油熊熊燃烧,烧死百余人,烧伤400多人。1985年1月26日,又有一家化肥厂泄漏50吨氨气,致30人中毒,8000人撤离,并导致市郊60平方公里的森林陆续枯死,山岭光秃,遇雨便滑坡,大片贫民窟被摧毁。

由于受到严重的污染,这一地区的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都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人的生命。在库巴唐及毗邻的桑托斯市等地区,膀肮癌患病率比其他城市要高6倍,神经系统(包括脑部)的癌症患病率是其他城市的4倍,肺癌、咽喉癌、口腔癌和胰腺癌的患病率也是其他城市的2倍。更罕见的是在库巴唐市,甚至出生了数十个没有脑子的婴儿!因此,库巴唐又被称为“死亡之谷”。

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截止到1983年,原西德境内740万公顷森林,由于酸雨的侵害,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超过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

欧洲地区土壤缓冲酸性物质的能力本身就比较弱,加之酸雨危害的范围又比较大,30%的林区因酸雨影响而退化。每年欧洲排出2200万吨硫,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氯化硫气体,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酸雨,酸雨通过对植物表面(叶、茎)的淋洗直接伤害或通过土壤的间接伤害,促使植物衰亡,同时还诱使病虫害暴发,造成森林大片死亡。

受到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巴伐利亚国家公园里的树都得了病,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地区的纵树也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盲;因纵树和松树的发黑,这里得名为“黑森林”。在汉堡,75%的树木面临死亡;在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秃树、死鸟、死蜂随处可见,居民的生活更是受到严重的损害,因空气污染,这里每年有数万儿童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989年11月2日上午9时,希腊首都雅典市中心发出了红色危险讯号。大气质量监测站显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318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200毫克/立方米)59%。上午11时,二氧化碳浓度升至604毫克/立方米,超过以500毫克/立方米为标准的紧急危险线。中央政府当即宣布雅典进入“紧急状态”,所有的公众活动都在该中心消失:私人汽车、出租汽车和摩托车等车辆一律不准在市中心行驶,所有燃料锅炉必须熄灭,主要工厂削减燃料消耗量50%,学校一律停课。

中午的时候,二氧化碳浓度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二氧化碳浓度增至631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浓度也突破危险线。市民们纷纷出现头疼、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救护车的呼啸声也在市区到处响起。下午16时30分,成群结队的自行车队戴着防毒面具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高喊:“要污染,还是要我们!”、“请为排气管安上过滤嘴!”

“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1978年3月,一艘非常豪华的“阿摩科·卡迪兹”号油轮在暴风雨天气中驶入英吉利海峡。当月24日,一场悲剧就在布列塔尼(法国西北部一个地区)的海岸外上映了,这起悲剧就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石油污染事件之一。

据调查结果显示:“阿摩科·卡迪兹”号油轮的操纵装置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失灵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起事故导致2.95亿升油从失事的油轮上喷涌入海,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大量的生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大批死鱼被冲上岸。

在事故原因的调查中,该油轮船长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和刑事处分,由于他“不可原谅的延误”,致使失事船只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援。

英吉利海峡的油污过了好几个月才被清除干净,海边疗养胜地也遭了殃,更不用提这一地区的经济收入了。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这些损失说明,不认真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终会受到惩罚。

现在全世界海洋上约有2000艘油轮在运油,一旦任何一艘油轮出事,其造成的污染程度和相应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