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性格改变一生
9455000000009

第9章 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与改变(1)

遗传与环境的双重影响

影响性格的形成与改变的因素不仅只有遗传,还有环境对性格的双重影响。通常人们都会说“血缘关系无法被改变”,性格和气质等心理特征都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父子或兄弟姐妹中,他们不仅具有相似的外貌,有的时候也会具有相似的性格,比如父亲的性格都是积极而暴躁的,那么他的儿子们大多也会具有和父亲相似的积极性格。

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科学家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或多或少都会在性格中有相似的部分,但是也有很多没有见过面但是性格和气质却完全继承了父母的例子。所以,影响性格的形成与改变的因素不仅只有遗传,还有环境对性格的双重影响。通常人们都会说“血缘关系无法被改变”,性格和气质等心理特征都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那么性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心理学界,关于“决定性格的是遗传还是环境”的问题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就仿佛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的让人挠头。遗传学说认为遗传决定性格,性格是一生下来就被决定的;环境学说则认为性格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英国的遗传学者高尔顿就认为人类的性格是遗传的结果,所以,他提出了“优生学”的理论。但是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则完全主张环境决定性格。他说“只要你给我一些强健的没有任何缺陷的婴儿,让我将它们放到我创造的特殊世界里加以教养,那么我可以保证,在这些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能将其训练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具有怎样的能力、嗜好,也无关于他的种族、个性……”

一个孩子在外婆家和奶奶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外婆家,外婆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外婆!”这个孩子也像一个天使一样,有礼貌地微笑着,规矩地坐着。可到奶奶家却完全变了另一番光景。奶奶总是不留情面地数落他:“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还整天搞恶作剧。”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同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在外婆家和在奶奶家竟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呢?

外婆总是夸他,于是,越夸越好,在外婆的话语的环境中,他是一个好孩子,拥有好的、礼貌的性格;奶奶老是训斥他,越骂越糟,在奶奶家的不好的环境中,他就是坏孩子,拥有烂性格的坏孩子。

经过长期的争论和各种实验的研究,专家们终于给了性格决定论一个完美的答案,不再是单调的“遗传说”或者是“环境说”,慢慢地发展成了“性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这是一种全新但是却很正确的理论。

有人为遗传与环境对性格的双重影响归纳成为这样几种解释:个人的素质和基础行为创造出了一种特定的环境,此环境为性格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即便是有着相同的环境,由于个人素质的不同,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也不会相同。来自于父母的遗传与环境是互相作用的。遗传的解释很简单,就是父亲或母亲的基因的一种继承。其实,所谓的遗传影响性格,就是婴儿的基因与父母性格的基因有一定的相似度,通过各种的实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点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都知道,双胞胎的性格相似度会比一般的兄弟姐妹更高一点,这是因为双胞胎的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的,而其他的兄弟姐妹则是异卵的,同卵的双胞胎具有一半的完全相同的基因,所以,他们的性格会比其他的兄弟姐妹更相似一些。

我们总是会听别人说,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没错,遗传对孩子的性格和发展有着基础的作用,为了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首先,就要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性格,这是一个最快捷的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方式。

而环境对于性格的影响则更为直观一点,你会发现,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安静、内敛的性格,在对待事物的认知上也和别人有不同的看法,出生在音乐气息浓厚家庭中的孩子,通常会具有对艺术、音乐很敏感的性格。这就是俗语中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许道理就是这样的简单,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久了,自然会对他的性格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想要改变性格的话,那么就要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从来都是潜移默化的,它总是在你不清楚的时候,就完成了对你的改变。

简单地说,即便是有再优秀的遗传基因,若不给予恰当的教育,其先天的才能和性格也不能得到更好的显现和发展;如果遗传基因中存在不良因素,无论后天的教育环境多么良好,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存在不良的性格。

所以,性格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没错,即使你性格中的遗传因素已经决定了你现在大体的性格走向,但是你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现在令自己不满意的性格,或者是对生活和工作没有益处的不良性格。毕竟遗传和出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但是如果是可以改变的事情,那么就看你自己对自己的驾驭能力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或者是改变自己的价值观,都对改变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某种性格的形成绝非是一种戏剧的偶然。婴儿早期的生活环境和作用方式决定了他对环境、周围世界的看法。于是往往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性格。

对于性格的形成最关键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呢?这是一个很严肃的科学问题,很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们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生命的前五年是性格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

研究者认为,人的性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从出生到5岁左右由其生存的环境塑造出来的,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人到了5岁左右,其性格的塑造已大致完成了80%,其余的部分,要在后天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所以,5岁前是对个体的核心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称他为“亚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的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爱读书、会读书、对人有礼貌的性格,似乎是从小就具有的,而且,由于母亲对他不断地鼓励和培养,才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学者。

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孟母教育孟子最好的例子。那时候的孟母就已经知道在小时候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她一定要让孟子拥有一个形成良好性格的最好童年。

由于孟子幼年丧父。当初,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块坟地,孟子经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几乎天天都有人到那儿去上坟、烧纸、摆供品,孟子看什么学什么,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坟坑、抬棺材、埋死人一类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对孟子的成长和发展没有益处,于是搬到了一处新的地方居住。

他们住到了一个靠近集市的地方,那里都是些竞相牟利的商人,讨价还价作买卖,邻居家是整天杀猪宰羊的屠户,街口上卖假货的小贩满嘴谎言……孟子又对商人的那一套赚钱的办法有了兴趣,便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了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也很不好,于是就又搬了家。

这一次,他们的家靠近一所学堂。这次,看到的是读书人,听到的是读书声。小小的孟子也开始学习礼仪,渐渐懂得礼貌并要求上进了。孟母觉得这样才能对孟子的成长有益处,就在这儿长住下去了。

从此以后的孟子才开始了自己勤学与内外兼修,可以说,如果不是幼年时期学堂环境的影响、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和培养,就不会有那么博学的孟子,和如此灿烂的中国文化。

在生命早期的五年中,性格的塑造和形成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经过很多的研究发现,那些性格扭曲或变态的人,其童年一定是受过极大的精神创伤或打击。在这些人的童年中,在他们的记忆和性格中,都留下了童年的烙印,留下了不能磨灭的痕迹和记忆。

关于以上的言论,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很正确的,因为对于个体的性格、情感、思维的形成来说,情感体验的记忆和烙印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孩子,可能对5岁以前的事情没有任何记忆,但是,他的种种行为和性格都会体现早期所处的环境。

某种性格的形成绝非是一种戏剧的偶然。婴儿早期的生活环境和作用方式决定了他对环境、周围世界的看法。于是往往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性格。比如,一个易怒的人,他不一定是先天就很容易生气,或许就是因为他从小就与一个爱生气、爱发脾气的人生活在一起,天天在一个爱生气的人的身边,天天生活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中,天长日久,他自然也就形成了生气易怒的习惯。

为什么生命的前五年对于性格的形成如此重要呢?我们知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5岁左右,个体性格的形成和塑造是很容易的。因为在这五年中,孩子对父母或其他的抚养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个时候的他们,心智和能力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也可以说,这时的他们可以完全拷贝父母的性格。

所以,孩子在生命的前五年,孩子的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在孩子的生活中,承担着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塑造的极其重要的责任。所以,如果你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因为你的影响而获得良好的性格,如果你的性格不够完美,或者是有不良的性格,那么你就要小心了,你的孩子或许也会传染到你的不良性格。

即便是5岁左右已经形成了八成左右的性格,性格的形成已经基本的定了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性格是无法改变的。在以后的成长中,即便是两成左右性格的改变,也能助你更接近成功,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同时,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在塑造孩子性格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性格得到更多的塑造,让自己的性格逐步得到完善,这其中,包括原谅孩子错误的宽容性格、同孩子一起成长的学习型性格、向成功进发的进取型性格……这不仅仅只是在培养孩子的性格,这是一个连自己也一同成长、社会也一起进步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所以,如何让孩子在敏感的时期塑造出良好的性格,是一项很有意义但是却很难完成的事情,让自己孩子的性格得到更好的塑造和发展,就是让他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更容易的取得成功,获得更完美的生活捷径。

启蒙教育对性格变化的影响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如何改变自己孩子的性格使其更加完善,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好的功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性格与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父母的教育方法更是直接造成了孩子性格的改变。作为孩子第一个接触的人来说,父母的性格和做人处事的方式,都是孩子会去模仿的,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的性格、拥有完美的人生,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做了一项关于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她提出了其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较大的父母教育方式,包括权威型、宽容型和****型。

鲍姆林特认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对自己要有绝对的服从,而且自己也有更多的经验和智慧,能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好的都教给他们,他们最好照单全收。但是它们却忽略了孩子本来的性格和能力,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一切都给孩子,根本不去想这些是否适合孩子,是否适应现在的时代。

更何况,权威与理解和尊重根本无法画上等号,只有经常与孩子交流,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才能让孩子在尊重你的同时,对你产生一种信赖感和尊重感,这才是真正的权威。

宽容型父母则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他们总是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的性格和做事方式是要听从他们本身意愿的。

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都比较好,他们会在子女需要帮助时提供自己所有能尽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在孩子需要倾诉时做他们最好的倾听者。但是过度的宽容就已经变成了溺爱,对孩子的溺爱是导致他们无法拥有完善性格的罪魁祸首,一定要恩威并施,才能在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孩子的性格得到更好的塑造和发展。

****型的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他们认为不应该放任孩子完全自由,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为他们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让孩子的一切都向着自己想象的方向去发展,希望自己能对孩子所有的行为了如指掌,并且可以加以保护和监督。

这样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就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这对于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很有害的,而且,对孩子独立性格的培养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虽然家长可能是抱着完全好意的态度去管孩子,但是却在无形中为孩子的成长设立了阻碍,也无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记住,谁也不是谁的附属品,尽管他是你的孩子,他也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保护他、帮助他是你需要做的,但是却不能让他成为你的傀儡,适当的沟通,了解他想要什么,了解他的性格,会让你们在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成为朋友,让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性格负责,才是培养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人所做的事情。

经过鲍姆林特多年的研究,她认为:权威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但是容易养成自私的性格;宽容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但是性格中的确有宽容、友爱的一面;****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且对别人也喜欢采取管制的霸道性格。

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风气,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和日本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上所展现的不同。

这是华东师大心理系的桑标与日本的横滨国力大学所进行的合作,他们进行了题为“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较”的研究,着重探讨了两国父母的启蒙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