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品关羽
9454300000012

第12章 寄身曹营(1)

订立一个盟约

天意总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昭示出来。

野心家们总是高举着替天行道的旗帜,自我标榜维护正义良知。可是皇天并不会因为他们美好的口号而给予特别的佑护和助力。因为上天永远是公正的,毫不在意谁胜谁败,无论谁胜利,大地仍然如此默默承载,并不刻意选择,而是任由人们自己决定:谁离去,或谁留下。而事实往往是,对于奋斗者来说,都必须经过艰难的历程,有时似乎是上天有意帮着我们的敌人给我们以严重的打击。这不是上天的偏爱,而是我们的敌人不是无能之辈。也正是上天对我们的成全,让我们的意志经受更为严厉的锤打,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从而担负起更加伟大的事业。

双方在同一个战场上作战,都在力争主动,但最终的结果却分出了胜负。

这是必然的,无论胜负,怪不得别人,也不能推卸责任。一切取决于我们自己。

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武器、实力,更不是技术。虽然这一切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导致战争的天平发生倾斜,但是,强大者并不一定必胜,弱小者也不一定只有任人宰割的命运。决定战争胜负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人的意志。胜败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是智慧和意志的较量,而不是运气,更不能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敌人的错误之上。怀有侥幸之心,必然失败。

在曹军大兵压境之际,刘备却将本就人数不多、训练不充分的兵力,分守徐州、小沛、下邳等地,使可用于作战的机动部队力量显得更为不足。并且在临战之际,又缺乏战略计划,只以一条计策而行,以为就此可以一战而胜,没有做出意外情况发生时如何应对的设计。所以当他的行动被识破之后,陷入重围,那时仓皇的心理可想而知,他也就只有狼狈逃窜一途,更在情急之中放弃了对部队的指挥,只身逃命,缺乏有组织有效力的抵抗,自己先乱了阵脚,因而也就无法进行有秩序的撤退,也就不能保存实力,致使刚组建起来的这点力量转瞬间被瓦解。

历代以来的当权者之中,总有很多的“三拍”型人物,他们想当然地“拍脑袋”心生一计,即轻率地作出决策;又毫无理由地“拍胸脯”,不顾后果地推动实施;当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不堪收拾之时,就“拍屁股”走人,逃之夭夭,将灾难留给坚守着的人。

战役战术性的错误,只是一战的胜败,并不具有决定意义。然而战略性的错误必将导致全局性的崩溃。

战争,深于计谋,最怕轻敌。每战必须有全面的计划,胸怀全局。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应当预先深思熟虑,不虑胜,先虑败,做到成竹在胸。只有这样,才能在主动时,发起迅猛而有力的打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在被动时,能够牢牢地把握战机,使局势转换到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至少也应当能够有计划地迅速撤出战斗,保存实力。尤其在力量不足以决战时,就应该避免与强敌正面交锋。

刘备穷途之际,单骑前往青州去投靠袁绍。袁绍相待甚厚,出三十里相接,同居冀州。

即使被尊为座上之宾,但毕竟不是主人。尤其是一个落魄之人,又会是什么心境。哪里会有作为主人的那种优雅与自信。

曹操当夜攻取小沛,又立即进攻徐州。然后将进军的目标锁定在关羽驻守的下邳。荀彧说:“云长保护玄德妻小,死守此城。如果不立即攻取,恐为袁绍所窃取。”曹操说:“我一向敬重云长武艺人才,想得到他以为己用,不如令人说服他归降。”郭嘉说:“云长义气深重,必定不肯降服。如果派人去说服他,恐怕会被他杀害。”张辽应声而出说:“我与关公有一面之交,愿去劝说他。”程昱说:“文远虽与云长有交情,但是我观察这个人,并非可以用言辞能够说服的。我有一计,让他进退无路,然后让文远去劝说,他必然归降丞相。”

真正深知我们的,是我们的对手。只有他们才会认真研究我们,深知我们。

战守之间,如果没有确定出明确的战略重点,什么都想守,最终将什么也守不住,以至最后必然失去驻足的根据地。

曹刘之间的徐州战役正是如此,刘备集团事先没有一个系统的战略计划,临机又没有具体的战役目标。只是平庸地分兵把守,三座孤城,互为独立的据点,缺乏协调统一的军事行动支持,各自为战,于是一战而溃,结果是任何一座城池都无法坚守。

在二十万大军的围攻之下,一个小小的下邳孤城,弹丸之地,不足万人的守卫部队,可以想象,会有什么结局。

更何况有高参定计,奇谋迭出。任凭云长忠勇,又如何守得完整。

曹操采用程昱之计,令徐州降兵数十人,乘夜逃归下邳,以为内应。关公以为旧兵,留而不疑。第二天,夏侯惇领兵五千来挑战。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夏侯惇且战且走。诱使关公追赶约二十余里,此时伏兵齐出,已无归路。关公坚持到傍晚,只得引兵倚土山驻守。然而已经没有了抵抗的意义。因为既没有外援可待,也无险可守。

曹兵将土山团团围住。

厮杀了一天的兵士们,饥疲不堪,散乱地倚着坡地而坐,以求喘口气。关公立马山上,远远望去,下邳城中火光冲天,不禁心中惊惶。他知道现在的下邳城已经不再属于他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上天助他杀出重围,夺回下邳城,因为这是兄长交给他的重托。于是不顾人困马乏,又一次组织突围,但是每一次的冲锋都被乱箭射回。

夜幕降临。深邃的天幕上第一颗晚星已经亮起,而在西方遥远的天际,最后一抹晚霞还不愿离去。征战双方暂时停了下来,士兵们开始点燃篝火。

冷月惨淡,照射在兵刃上,反射出肃杀的光芒。山风吹过,几声清冷的号角寥落地此起彼落。站在山头,远远望去,星月的微光之下,他所能看到的只有远处山下,曹兵层层叠叠的营火绵延四野……由此可以轻易地推断出,留在山下的曹兵人数远比跟随在他身后等待黎明的同伴多得多。

呐喊厮杀了一天的士兵们谁都清楚所面临的形势,他们只是默默地准备,擦拭着武器,没有水,只是麻木地咽下干粮,有人随手从身边的地上拔起带着泥土的草根,送进嘴里,嚼着,试图吸吮出一丝汁液。他们确信,正在等待的,将是他们最后的一个黎明。因此,他们静静地等待着,没有绝望的悲伤,也不抱任何幻想,所有人都没有。他们什么都不想,只是这样静静地坐着,显得麻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别无选择。战斗,然后死去。

关羽出神地凝望着高而远的天空,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看,只是保持着这样的姿势。

月光如雪,洒向凌晨的大地,给人以虚幻的感觉。天刚破晓,关公再次整顿人马,准备进行最后的殊死搏击。忽然他听到从山下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抬头看见张辽单骑从飘着晨霭的小径上山。

关羽与张辽依礼相见,二人就倚着山顶翠柏席地而坐。张辽说:“玄德不知存亡,翼德未知生死。昨夜曹公已破下邳,军民尽无伤害,差人护卫玄德家眷,不许惊扰。如此相待,弟特来报知兄长。”关公愤怒地说:“不必以此言语来游说我。我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即当下山迎战。”张辽大笑说:“兄长说出这种话不怕让天下人笑话吗?”关公说:“我倚仗忠义而死,怎么会被天下人耻笑呢?”张辽说:“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这不是背负了当年的盟誓吗?这是你的罪责之一。刘使君以家眷托付于兄,兄今战死,夫人无所依赖,有负使君依托之重。这是你的罪责之二。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逞匹夫之勇,又怎么能说是有义呢?这是你的罪责之三。兄长有此三罪,弟不得不特来告知。”

死并不可怕,大丈夫视死如归,人生还有什么能比慷慨赴死更令人敬仰的呢?死并不难,但是,难的是我们没有死的自由。我们背负的责任无法放弃。为了所肩负的重任,我们仍然得负重并坚持活下去,这种时刻,怎一个“死”字了得。

关羽沉吟说:“你说我有三罪,可是我又该如何?”张辽说:“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长如果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待访知刘使君音信,即往投之。其一可以保二夫人,其二则不背桃园之约,其三则可留有用之身。请兄长深思。”关公沉吟良久,说:“那么,我也有三条约定。如果丞相能够答应,我即当卸甲;如果不允,我宁愿承受三大罪责而死。”张辽说:“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关公说:“第一,我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我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二位嫂夫人处请给予养赡,杂人皆不许入门;第三,一旦得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张辽应诺,回复曹操。

一位统御者的荣誉和责任,就在于他对所守卫境域中的人民和土地负有使命。为了这份重任,有时不得不忍受命运加载的苦难,或者要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现在,关羽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捍卫个人的荣誉,或者承担历史的责任。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做这件让他痛心而又无奈的事情。为了这份责任,就让他承担一切吧。

曹操应允。并传令退军三十里。让云长引兵进入下邳城。关羽看见城内民众安居如常,便来见二位嫂夫人,禀告约定的降服条件,请二位嫂夫人裁决。

然后他出城去见曹操。关羽说:“文远代禀三事,蒙丞相应允,谅不食言。”曹操说:“吾言既出,怎么会失信。”

命运的每一个转折都富含深意,每一个促成转折的外力,都是必然。

这就是发生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当初关羽随同兄长刘备和三弟张飞摆脱了曹操的控制,离开了危机四伏的许昌,在徐州落下脚跟,心情舒畅地开始建立他们的基业。然而,只过了几个月的美好日子,就又被曹操大军击溃。刘备成为逃亡将军,投奔并依附袁绍。关羽保护刘备妻室被围于下邳,被迫投降。后关羽被命为偏将军,曹操待以厚礼。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一切的失败归咎为天意变化莫测。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应对失策。

当然,立足未稳,实力又相差悬殊,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然而如果有一个较好的战略计划,纵使不能以弱胜强,也不至于如此惨败,至少也可以保存相当的实力。

当然,战败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权力、自由,以至生命。再说什么都显得多余,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所在。

投降也理直气壮

这个春天是如此的微妙,明媚温暖的气候,给人们的是一个虚假的消息,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一场严酷的倒春寒,使那些不甘寂寞早早醒来的花瓣遭受了空前的摧残。

春天会有倒春寒,这是季节的情绪。

同样,发生在这个季节的事件,其结局更是令人备感意外。徐州战役以曹操全胜而结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历史简单扼要。刘备集团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个试图建立的徐州割据模式被强大的曹操军队打得粉碎,刚刚开始的生活被打碎了。曹操成功地阻止了又一个新的割据势力的崛起,将其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兵败被围,关羽必须重新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生或者死,这是一个问题。

“流行在民间的演义说:关公被围土山,张辽劝降。双方谈判,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

关公于是引数十骑来见曹操。曹操自出辕门相接。关公说:“败兵之将,深荷不杀之恩。”曹操说:“素来敬慕云长忠义,今日幸得相见,足以慰藉平生愿望。”关公说:“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此时恐有不及拜辞,伏乞见谅。”曹操说:“玄德如果健在,必定任由公自去;但恐乱军之中已经亡故了。公且放宽心情,尚容慢慢打听。”关公拜谢。

人生道路,原本就有两种选择,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如果有选择,就必然不至一种。而选择的结果,无非正确或错误。

处在这个两难境地,关羽的内心,似乎听见了一种来自远处的铃音,在他脑海中的某个隐蔽处响起,如同乡间神庙的钟声,悠远、细微而又清晰,充满着深深的悲悯。

有条件的投降,并不就是彻底的失败。虽然我们处在失败的境地,但是我们并不是一败涂地,我们仍然有自己的尊严,我们仍然要挺直脊梁。我们并不是一无所有,我们仍然有我们的条件。我们并不就此可以任人宰割,我们必须求得一个较好的结果。只有那些没有脊梁的败类,才无原则地放弃,才以出卖良知来求得苟活。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经历失败和挫折。如果把每次失败和挫折都看做自己前进的垫脚石,那么你就能跨过一道道关口;如果在失败挫折面前退缩,那么你就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振作的机会。

即使投降,也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根本,而不能出卖良知,更不能以大众的利益为交易,以换取自己苟且偷生。

投降,不只是为了活命。如果仅仅只为了活着,那么我们宁愿慨然一死,那种壮烈会令我们的生命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令后世敬重。之所以投降,就因为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我们没有权利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生命不只属于个人,所以我们仍然得忍辱负起责任,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投降,以保留我们的生命,让一切都由我们自己来承担。这样的投降,不只是应该原谅,更应该受到尊重。个人忍受的是屈辱,承担的却是人类的使命。与命运进行不屈的抗争,不只体现的是英雄的气概,更显出神圣的精神。

负重而行,忍辱吞声,那种咬紧牙关的坚持,那种在默然不辩中走出长长岁月的坚韧,非意志超群、睿见卓识之士不可承载。

历史任由后人评说。一切取决于我们的良知,一切都合乎既定的逻辑。

任何时代,都注重实利,这就是世俗。世俗,就是真理。是真理的最朴实最深入人心的表现形态。同样,不难理解,在任何时代,意识形态的主流往往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转折,是为了达成目标的一种策略的灵活运用。不存在错误或正确的评判,只在于是否得到了预定的结果。或许留下了英名,或许跌入万劫不复的绝境。

是的,在这一年,那些与关羽有关的人物,情况各不相同。他们当中,有的人需要对本年度发生的一切负责,有的人则被本年度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命运,更有那些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人,却没有留下名字,这种改变有时表现得相当彻底。

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好机会,一个是不好的机会。如何把握,在于我们自己。

这就叫命运。

穿着旧的衣袍行走

发生在这个春天的许多事件,令人猝不及防。来不及品味,一切就都发生了改变。那个匡扶社稷的美好梦境,突然间就被击得粉碎。一切又退回到从前,他们又变得一无所有。根据地失去了,刚聚集起的人马被击溃了,兄弟们也失散了,毫无消息。一切已不同往日。即将到来的岁月,又将潜伏着什么危机,更无从预先得知。

随军回到都城许昌,他受到了特别的尊崇和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