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有赚钱的手段,他们总是削尖了脑袋寻找机会;富人有放下身段的功夫,富人原本也是穷人,只是当初他们能够放下一切世俗的负累,敢于放下身段、努力赚钱;富人有闷头发财的品质,富人做事按部就班,理智而现实。
一、富人有抢先的争抢手段
在富人看来,如果你与对手的实力相差无几,那就要小心选择超前的时间点,太早了时机不成熟,付出的代价未必能得到回报,反而让对手有了学习的后发优势,而太迟了,则容易丧失抢占财富的最佳机会。
最好的选择是比你的对手提前几分钟或快半拍抢占制高点。
1954年12月20日,霍英东果断地投资120万元买下一座大厦,开始地产生涯。当然,这是他在对市场做过分析以后做出的决定,香港人多地少,房产必定走俏,霍英东看准之后,果断出手,并靠地产业迅速累积财富。霍英东转入地产业,比李嘉诚早4年,比包玉刚早1年。
前几年,有位从公安大学毕业的上海交警,以2000美元闯荡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对非洲国家有误解,非洲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津巴布韦的城市地带,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落后,在商业上大有可为。他根据自己的发现,将中国商品贩运至津巴布韦,将津巴布韦的石雕等艺术品贩运回国内,做双向贸易。后他又移居津巴布韦,数年间即成为津巴布韦最成功的富商,连津巴布韦总统专机上的食品都得向他买取。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谁能超前一步看到机遇,先人一筹抓住机遇,猎取到更多财富。老是步别人后尘、跟在别人屁股后走的人是赚不到大钱的。这样的话,机遇永远属于别人,自己得到的只是残羹冷炙。有些机会由于发现的人太多,争夺的人太多,那机会给谁都不会带来大利,每个人都只能像大集贸市场的菜贩一样忙忙碌碌地挣些小钱。
我们回过头看看,现在能凭炒股发财的大多是最早涉足股坛的那一拨人,当“股市热”兴起时进市发大财的人则少之又少;而做生意发财的,也是最早“下海”的那一拨人,“倒”服装,“倒”电器,“倒”小商品,“倒”水果……由于当时市场空间大,进销差价大,竞争还不很激烈,穷人成为富豪的不在少数。还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进行跨国贸易或者边境贸易也就是俗称“倒爷”的人,赚大钱可能性极大,但也只有那么一批醒得最早的人从中尝到了甜头。
事实上,聪明的富人都不喜欢与别人同食一碗饭,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目光独到,另辟蹊径,见别人所未见,想别人所未想,比别人“快半拍”赢得财富。
二、富人有合理的财富认识
越早开始投资,就能越早达到致富目标,从而使自己与家人能尽早享受致富的成果。而且越早开始投资,利上滚利时间越长,时间充裕,所需投入之金额就越少,赚钱就越轻松越愉快。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名13岁学生萨和特,曾经替人照看婴儿以赚取零用钱。他留意到家务繁重的婴儿母亲经常要紧急上街购买纸尿片,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创办他的“打电话送尿片”公司,只收取15%的服务费,便会送上纸尿片、婴儿药物或小件的玩具等东西。他最初给附近的家庭服务,很快便受到左邻右舍的欢迎,于是印了一些卡片四处分送。结果业务迅速发展,生意奇佳,而他又只能在课余用单车送货,于是他用每小时6美元的薪金雇佣了一些大学生帮助他。现在他已经拥有了多家规模庞大的公司。
1996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定为美国第二大富豪的巴菲特,被公认为股神。巴菲特20岁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在那一段日子里,跟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都只会游玩,或是阅读一些休闲的书籍,但他却是大啃金融学的书籍,并跑去翻阅各种保险业的统计资料,虽然他的本钱不够又不喜欢借钱,但是他的钱还是越赚越多。
1954年他如愿以偿到葛莱姆教授的顾问公司任职,两年后他向亲戚朋友集资10万美元,成立自己的顾问公司,该公司的资产增值30倍以后,他于1969年解散公司,退还合伙人的钱后,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投资上。
巴菲特从11岁就开始投资股市,历经几十年坚持不懈。因此,他认为,他之所以能靠投资理财创造出巨大财富,完全是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慢慢地在复利的作用下积累而创造出来的。
当然,我们在这里不是鼓动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小小年纪就去做生意赚钱,而只是借此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致富要从小事做起,从今天起步,只有早行动才能早致富。许多人儿童时代是懵懵懂懂地过,青年时代是浑浑噩噩地玩,到了中年时代,需要成家立业了,这才感觉到金钱的重要,于是匆匆忙忙地着手赚钱致富,但此时已比别人落后了一大截,况且此时无论是体力、活力还是创造力都已不如从前,赚起钱来费力得多。而在许多西方国家,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投资理财能力,在美国、日本的小学都开设有理财课,让他们从小就掌握投资理财的方法。一些家庭包括那些家财亿万的富豪人家,也从小锻炼孩子的赚钱理财能力。比如让小孩做家务,父母给予一定的报酬;让小孩上街卖报纸,赚取零花钱等。有人认为这样做会使小孩从小受到金钱的玷污,其实这比我们国内某些家庭里小孩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合理得多,既能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意义,认识到赚钱的不易,也能培养孩子的经营意识与理财能力。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富人,很多都是从小就有经营意识,很多甚至是从小就开始投资理财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有心致富的人们的重视。
三、富人有勤俭发家的经验
1982年下半年,香港白手起家的著名富商和实业家郑裕彤、冯景禧等人与广州羊城服务发展公司合作在广州兴建了国内第一流的现代化宾馆——中国大酒店。该店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设备考究,装饰富丽堂皇,于1983年夏秋之际全面投入使用。此外,郑裕彤还捐款给广州图书馆和他的家乡广东顺德县,以资助发展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郑裕彤现任香港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主席,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郑裕彤1925年8月出生于广东顺德,在澳门长大。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了香港,在周大福珠宝行当小职员。他勤奋好学、精明能干,深得老板赏识,逐渐被委以重任。后来,他又与老板的女儿结了婚。从此,便成了这家珠宝行的主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这家黄金珠宝行便由他经营。当时他掌管珠宝行的全部账务,并管理黄金买卖及钻石珠宝生意,业务扩展很快,生意扶摇直上,繁忙的业务使他每天不得不工作12小时以上。
1960年,他将周大福珠宝行改名为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每年经营的珠宝数目十分可观,在香港首屈一指,郑裕彤也成为香港有名的亿万富翁之一。郑裕彤的事业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不能不归于他的勤奋和非凡的商业头脑。
美国纽约医学院教授森姆·詹纳斯曾对两百多名不靠父辈发迹致富的百万富翁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白手起家的富豪们虽然致富之道不同,但是却有其共通的特性,那就是:对赚钱充满浓厚的兴趣,把工作所得的钱储存起来,日常生活则坚持朴素无华;一心一意为工作卖力,每星期做满7天,永不准备退休;工作中有极大的忍耐性和坚毅精神,不因偶遇挫折而气馁,坚持既定的信念;不因工作的贵贱而取舍,只要有钱赚,又不是为非作歹的不正当工作,一般人不愿干的他都乐意去干。詹纳斯认为,以上四点是白手起家靠勤劳致富的富豪们的共同特点。任何人,只要具备这些性格就有可能跻身大企业家的行列。当然这并不是说具备了这些条件的人都一定能创业兴家,获得成功。任何人在事业上获取成功,都要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相配合,缺一不可。“时势造英雄”是至理名言。
郑裕彤的成功不但证实了詹纳斯教授的论点,而且他成功的另外一些因素,还可对詹纳斯教授的论点给以补充。如郑裕彤把“处世之道”概括为“二十三字箴言”,即“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恳、处事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这就是郑裕彤奋斗成功的“秘诀”。他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他经营上和性格上特点的体现。这“二十三字箴言”中,核心是个“勤”字。他工作繁忙,几十年如一日,常常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兢兢业业努力耕耘,他的成功是勤劳致富的实例。
从“二十三字箴言”不难看出他处世哲学上的独到之处。他曾说:“人纵有运气,但不可能一世都红运当头。幸运只不过是一次两次,而不会永远存在,所以‘勤’最重要。”他认为,摒弃投机手段,凭着眼光独到,掌握有利时机,脚踏实地做买卖是发家致富的根本,做生意靠投机不是正道。他不许下属职员去投机,若有发现,他将毫不犹豫地解雇。
凭着胆识,看准时机扩展业务,是他成功的特点之一。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将珠宝行改为有限公司时就决定扩大业务,向地产、酒店及娱乐业进军。目前,郑裕彤的生意范围渐趋“多元化”,主要实业有酒店、建筑、钢铁、冷气、保险、银行、澳门旅游等。周大福珠宝行由几十年前一个铺面扩展到现在7家分行,以及上述种种业务的开创与扩大,都充分显示了郑裕彤白手起家、靠勤劳致富的才能和气魄。
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管理,熟悉自己的业务,是他成功的又一特点。他初进周大福珠宝行工作是从练习生做起的。他经常跑到别家商店细心地观察,努力学习人家做生意的长处,以补自己的不足。勤奋和努力,终于成就了郑裕彤在香港经济界的地位。郑裕彤因勤奋而赢得了爱情与巨大的财富,而巨大的财富也造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如果说郑裕彤的成功是香港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那么罗忠福的成功则是大陆经济崛起的一个代表。
年仅17岁的罗忠福刚刚高中毕业就被分配到贵州极为偏远的大山中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那地方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在那里挑一担水要走几十里山路,有时一个月都吃不上一口粮食,只靠仅有的瓜菜充饥。罗忠福并不怕苦,却不甘心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被埋没在大山里,他要抗争,要抓住命运的机会,要为自己争出一个新的世界。艰苦的生活磨灭不了他与命运抗争的智慧与意志。
一天,省城一位记者来大山采访知青生活,这件事成为一个改变罗忠福命运的机会。他要做一件事,一件能在大山里众多名知青中引人注目的大事。罗忠福用当时仅有的10元钱,买了一桶红漆,在记者到来的日子,罗忠福跑到他们必须要经过的山路悬崖上用粗绳把自己坠下,在峭壁之下写下了五个鲜红的大字:毛主席万岁。这一“勇敢”的举动正好被路过此地的省报记者看到并拍下来,于是,罗忠福出了名,成为先进典型。
罗忠福这一举动无论在什么时代看来都是一种投机行为,似乎是一种荒唐的投机。然而,正是这种投机才使他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善于捕捉机遇,才有可能在后来脱颖而出。
一次罗忠福回遵义探亲,无意中看到城里有人以9角钱1斤的价格收购槐树籽,不禁想起自己插队的大山里到处是槐树,何不让农民们收集槐树籽后,以3角1斤卖给自己,然后再拿出来卖。大山里的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世世代代烂在山沟里的槐树籽还能卖钱,纷纷进山去采集。罗忠福预备了一条大麻袋,每收满一袋树籽,就利用回遵义的机会运进城卖掉,时间一长居然也慢慢积累了不少钱。
初尝成功的滋味,罗忠福决定再试试自己的运气。他看到当地农民不会使用化肥种田,因而化肥在当地根本没有市场。于是,他自己先从遵义城里买回化肥,施用在自己的自留地上。几个月后,他种出的南瓜、水稻和萝卜都丰收了,不仅产量大增而且果实饱满,周围不用化肥种地的村民们羡慕极了,都来向他要肥料。罗忠福乘此机会做起化肥生意。不仅帮助了周围的乡亲,而且也为自己带来了收益。到返城时,他手里已有了一千多元的存款,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1972年,罗忠福被招入遵义一家国营厂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善于钻研,他很快就成了青年工中的佼佼者,被吸收到工厂的“技改小组”,协助高级工程师们一起搞了许多技改项目。
尽管罗忠福干得不错,但工厂显然不能完全吸引他。罗忠福那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素质再加上他的刻苦勤奋使他时时关注着更加广阔的天地。为此,他订了许多份报纸,每天潜心钻研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趋势。罗忠福觉得不能再在工厂这样干下去了,尽管他已经快要被提升为车间主任了。“我的理想是从商”,他义无反顾地作出这样的决定。他每天都要把报纸仔仔细细地看过,从中分析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动态,敏锐地抓住机遇,后来,他做起生产、销售沙发的买卖,积累起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最终缔造出名扬大江南北的福海集团。
勇气、眼光、精明、果断等无疑都是富人的优点。然而,富人最大的优点是勤奋,有了勤奋,才可能成为富人,没有勤奋,那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富人。
四、富人有敢做敢当的勇气
对于富人而言,行动才是硬道理。富人的一个优点就是善于行动,决不拖延。行动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关键在于,行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开启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李静就是通过立即行动而改变人生命运的典型人物。这个年轻人原来是湖南长沙房管局的一名小员工,1982年辞职下海,在街头开办一家小小的摄影社。1983年春去广州旅游时,他第一次尝到味道跟“药汁”一样的“可口可乐”。当时这种饮料尽管在广州有许多人购买,但在全国其他地方几乎还是无人问津。
这种情况让李静想到:还没有人做的生意,一定可以赚钱。于是,经过多方交涉,他终于取得了湖南的经销总代理。
但当李静把第一批300箱可口可乐运到长沙,不但无人问津,而且遭到工商局“个体户不准搞长途贩运”的非难。李静在万般无奈之下,把状告到北京。在取得营业执照之后,他踏着三轮车满街地跑,手里举着可口可乐的瓶子,对来往的人群做着口头广告:“可口可乐,风靡世界的美国高级饮料,欢迎大家免费品尝。”接着又一家家地去敲商店的大门,请店主品尝,以此换得人家代销可口可乐。就这样,他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不仅打开了销路,把300箱可口可乐全部售完,而且赢得了不少的客户。雪片般的订单从四面八方纷纷飘来。
为了扩大市场,李静又不惜重金,自费为可口可乐做车厢广告、电视广告,使可口可乐在长沙乃至整个湖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