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朋友的真正标准是行为而不是言语。
——华盛顿
(一)
1776年的冬天,战败的美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但华盛顿觉得,眼下部队最缺乏的不是粮食、衣服,也不是枪支、弹药,而是一种精神,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勇敢无畏的献身精神。因此,必须想办法提高部队的士气。只有这样,部队的士气才能重振,才有勇气战胜敌人。
在这期间,华盛顿经常想起《常识》的作者托马斯·潘恩先生。当初他所写的这本小册子,让无数美国人都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而坚定地走到民族独立的旗帜之下。正好潘恩先生现在是格林将军的副官,因此华盛顿找到他,希望这位民主斗士能在革命面临困难的紧要关头,继续用他犀利的笔锋为革命出力,给大陆军以精神上的鼓舞。
潘恩为华盛顿的真情所感动,立即着手写作。每晚宿营,他都在微弱的灯光下奋笔疾书。12月19日,潘恩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危机》的文章,以高亢激昂的笔调赞扬了华盛顿的坚定信念,鼓励战士们继续为正义事业而战斗。文章指出:
……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到了。在这次危机当中,那些意志薄弱的人们——那些只能过好光景的士兵和在顺利环境中当一名志士的人们,现在对于为祖国、为人们服务却畏缩不前了。只有现在还真正经受得住考验的人们,今天才值得全美利坚合众国上下全体人民的爱戴。
潘恩的文章让华盛顿再一次受到鼓舞。为了鼓舞士气,他下达命令:在战斗之前,必须在动员会上高声宣读《美国危机》。从此,大陆军士兵总是高呼这样一个口号——“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到了”。这个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伴随着美国民族革命战争从失败中逐渐走向胜利。
转眼间,圣诞节就要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个年份——1776年即将结束,北美大地上空风高云集,阴霾密布。如何迎接这个盛大的节日?此时,华盛顿的心中酝酿出一个大胆的计划。
自从华盛顿堡失守后,华盛顿一直都在考虑发动一次对英军的突袭战,狠狠地打击一下英军,煞一煞英军的嚣张气焰。12月中旬,约翰·卡德瓦拉德上校率领一支费城支援部队赶来增援,为大陆军补充了新鲜血液;12月20日,沙利文率领李将军的残部赶到华盛顿这里报到。这样一来,大陆军的总兵力就增加到近6000人。而此时,全军又读了潘恩的《美国危机》,士气再振,战士们纷纷要求上阵杀敌。更重要的是,马上就要到圣诞节了,在这狂欢的日子里,骄横的敌人一定会麻痹大意,疏于戒备,正是美军发动突袭的好机会。时下已是12月下旬,不久寒潮一到,特拉华河就会结冰,那时英军就会从冰上向美军发起进攻。因此华盛顿认为,抢走敌人行动之前突袭一次,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12月25日傍晚,华盛顿统率一路人马共2400人,携带20门小炮,悄悄来到麦康基渡口,准备天黑后在夜色掩护下急速渡河。
日落时分,部队开始登船渡河。此刻的天气仿佛有意考验这支已处境相当艰难的军队,变得异常寒冷,刺骨的寒风怒号着,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所幸的是,漆黑的夜晚成了这支部队的天然掩护物。
由于气候恶劣,河面上风急浪高,原定半夜12点以前渡过全体人马的计划直至凌晨4点才完成。这样一来,天明之前袭击驻扎着英军的特伦顿已不可能了,华盛顿下令: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由他亲自率领,迂回到特伦顿北侧;另一路由沙利文将军指挥,从特伦顿西面向特伦顿发起攻击。
随即,华盛顿一声令下,两路队伍分头行动了。厚厚的积雪减轻了美军前进时的脚步声和炮车发出的咕噜声,一路上也没有被敌人发现。
26日上午8点左右,华盛顿部到达特伦顿附近的村庄,在一个砍柴人的帮助下,先头部队迅速控制了敌人的前哨部队,接着便杀入村中。激烈的枪炮声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黑森雇佣兵,特伦顿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许多人未及穿好衣服,就急忙拿起枪仓促应战。
不久,华盛顿便率领他的部队一鼓作气冲入了特伦顿主街——国王大街。一路上,他身先士卒,使手下左右极为担心。他们多次恳请这位总司令退到安全地带指挥战斗,但已经激动起来的总司令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安危。
此时,沙利文将军率领的部队也开始从西侧向特伦顿发起进攻,使英军受到了两路夹击,被打得晕头转向,主帅拉尔上校也在混乱之中被枪弹打中。黑森官兵们见主帅落马,顿时如无头苍蝇一般,乱成一团,拼命向四方逃脱。华盛顿立即派兵对英军围追堵截,走投无路的敌军见无路可走,只好纷纷缴械投降。
这时,威尔金森少校跑来向华盛顿报告:受伤的拉尔上校已经交出了他的指挥刀。华盛顿听后,激动得难以抑制心头的喜悦之情。他拉着威尔金森的手,兴奋地喊道:
“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光荣的日子!”
特伦顿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根据战后统计,大陆军俘敌千余人,击毙22人,伤者不计其数;而大陆军方面只受伤5人,死亡2人。在美军全线败退、悲观失望笼罩全国的日子里,华盛顿力挽狂澜,出其不意地给英军以狠狠的一击,不仅煞住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令战局得以缓解,还大大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很快,全国再一次掀起报名参军的热潮,就连那些服役期满的老兵也纷纷走进部队,请求再战,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贡献力量。
(二)
特伦顿战役后,有人主张华盛顿应乘胜追击英军残部,以扩大战果,但华盛顿没有接受这一建议,因为他很清楚:特伦顿战役只是一场局部的战斗,敌强我弱的整体局面并没有发生改变。况且,敌军的主力部队就在附近,随时可能前来报复。因此,华盛顿率领部队撤出特伦顿,渡河返回宾夕法尼亚境内,让部队得以短暂的休整。
鉴于华盛顿在特伦顿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大陆会议在1776年12月27日做出一项决定:将军事指挥权全部授予华盛顿将军。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也许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甚至是不择手段追逐的目标,可对于华盛顿来说,这既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又是一种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在给大陆会议的回信中,华盛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他写道:
大陆会议将军事职责方面的最高的和几乎无限的权利授予我,让我感到无比荣幸。但我决不认为,大陆会议如此信任我,我就可以不履行公民的义务。我时刻牢记:刀剑是维护我们自由的不得已手段,一旦自由权利得以确立,就应将它们弃之一旁。
特伦顿战役结束后,已是1776年年底,宾夕法尼亚兵团的士兵服役期将满,士兵纷纷盼望回家。但面对强敌,让老兵走光对兵力本来就不足的华盛顿来说,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为此,华盛顿充分利用大陆会议授予他的权利,向费城的豪绅申请专项借款,发给士兵服役超期补贴。除了经济上的补偿之外,他还积极进行宣传说法工作,最终有200多人表示自愿延期服役。
经过两天的短暂休整,华盛顿决定抓住有利时机,趁敌人惊魂未定之际,追击残敌,收复新泽西。于是,1776年12月29日,华盛顿再次率军渡过特拉华河,进入新泽西境内。
与此同时,为牵制敌人,免遭敌军主力的围歼,华盛顿还派出几股小部队在敌人的侧翼频繁活动,不断袭扰敌人。另外,他还派出几支精锐的侦查部队四下打探敌人的位置和动向。
12月31日,华盛顿从被俘的英军那里获悉:康华利勋爵已率领一支7000人的援军到达普林斯顿,与特兰特将军属部会合,目前正准备向特伦顿进军。
面对优势的英军压力,华盛顿感到进退两难:放弃已收复的新泽西部分地区,退回特拉河西岸,势必给刚刚振奋起来的美军士气带来不利影响;但要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靠目前微弱的兵力抗击强大的英军,无疑又是自取灭亡。
为此,华盛顿立即命令其他部队前来与之会合,然后将主力部队部署在通向普林斯顿大道两旁的丛林地带,阿森平克河的东岸,并将所有大炮都部署在可控制渡桥和河滩的制高点上,准备迎击来犯的英军。
1777年1月2日下午,康华利将军率领的英军主力赶到,向隔着阿森平克溪的美军发起进攻。但在美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英军纷纷溃退下来。至夜幕降临时,双方暂时休战,燃起萤火,隔岸对峙。而英美双方的军事将领们也趁着这份宁静分别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英军方面,康华利的副官建议,应趁美军不备,当夜就向美军发起袭击,一举歼灭美军。可自鸣得意的康华利却没有理会这位下属的建议,他认为:美军现在已经是瓮中之鳖了,根据他的计划,他将于第二天,即1月3日这天,与普林斯顿方面前来的英军会合,夹击美军,届时胜利自然是万无一失。
美军方面的总司令华盛顿此刻正在为美军的危险处境而焦虑不已。虽然刚刚打退了康华利的进攻,但却很难长期守住渡口,还要提防普林斯顿的英军从背后袭击。如果两方优势兵力同时夹攻,后果将相当严重。
忽然,一个大胆的念头从华盛顿的脑海中闪现出来:既然英军主力已集结于特伦顿,普林斯顿的英军守军必然空虚。如果避实击虚,突袭普林斯顿,既能让美军摆脱目前的困境,又能化被动为主动,打乱敌军的部署。
于是,华盛顿马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提出自己的这一方案,立刻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三)
会议结束后,华盛顿为了迷惑敌人,特命令士兵在营地内燃起篝火,还派人在英军所能看到的地方佯装挖掘工事,巡逻也照常进行。隔岸的英军对美军的活动深信不疑。
而此时,华盛顿已经集合队伍,准备快速赶往普林斯顿了。4日凌晨,默塞尔将军率领先头部队350人终于抵达普林斯顿郊外一英里处。
驻守在普林斯顿的英军有3个团,天刚刚放亮便开始行动,准备前往特伦顿方向与康华利会合。不久,由毛霍德率领的一个团出发,刚好与美军先头部队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对攻战。毛霍德以为这支美军是被康华利勋爵打散的逃兵,因此一面向他们发起猛攻,一面派人前往普林斯顿,催促两外两团英军前来助战。不一会儿,仅有350人的美军在英军的强大攻势下渐渐不支。默塞尔将军身先士卒,英勇牺牲,失去指挥的美军节节败退。
就在这关键时刻,听到激烈枪炮声的华盛顿知道默塞尔一定是遇到了劲敌,急速从小路率军赶来支援。他骑在高大显眼的白马上,冒着英军的炮火,疾驰向前,指挥战斗。
在华盛顿的带动下,惊慌失措的士兵重新集合起来,与主力部队一起全面压上,将英军打得人仰马翻。20分钟后,英军便被打得溃不成军,纷纷向特伦顿方向逃窜。
与此同时,美军的两外两路人马也投入了战斗,圣克莱尔将军和沙利文将军将英军的第二个团击溃,残兵败将向布伦斯瑞克方向逃窜。最后的一个团因安排在行军序列之后,未能及时赶来参战。
此番巧袭普林斯顿的战斗中,美军共击毙敌军100余人,俘虏300人,其中包括14名军官,取得了继特伦顿战役后的又一次胜利。而美军方面在这次战斗中仅损失了30人,但最可惜的是失去了一员英勇善战的将领级指挥官默塞尔,让华盛顿感到十分痛心。
这天黎明,康华利率领主力部队杀过河去,准备全歼美军,结果却发现对面早已人去营空。康华利以为华盛顿又故伎重演,像在长岛战役中那样悄然逃遁了。等到太阳升起,便听到普林斯顿方向传来阵阵炮声,才骤然明白自己已经中了华盛顿声东击西的圈套了。
康华利担心那里的三团兵力根本不是美军对手,更担心布伦斯瑞克的军需物资被美军劫走,急忙命部队快速前往援救普林斯顿。但为时已晚,沿途的桥梁已被美军破坏,他得修好大桥后才能让炮车通过。情急之下,康华利不顾河水的冰冷,强令部下涉水渡过齐腰深的溪河继续前进。
然而,当康华利率军终于抵达普林斯顿时,迎接他的却是一座弹痕累累、空无一人的弃城。
康华利估计,美军一定是前往布伦斯瑞克去抢夺他的军需仓库了,遂不敢耽误,立即向布伦斯瑞克方向进发。但一路之上美军踪影全无。他哪里知道,华盛顿已在特伦顿改道,前往莫里斯城了。
奇袭特伦顿,巧攻普林斯顿,接连两战告捷,结束了美军一直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战局。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华盛顿的名声也远扬欧美,奠定了他在美国政治和军事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一些欧洲政治家和将军称华盛顿为“美国的费边(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统帅,以挽救罗马于为难之中而著称于史册)”,以表达对他在撤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作战原则的赞赏。与华盛顿同时代的腓特烈二世盛赞华盛顿领导的这两次战役是“军事编年史上最光辉的成就”,并专门赠送给一张自己的肖像给华盛顿,上面的亲笔题词颇有意味:
“欧洲最年老的将军致世界上最伟大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