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睡眠与健康
9401200000011

第11章 小儿睡眠篇(2)

(5)经常发生腹泻、消化不良的婴儿,入睡前妈妈可用两手掌互相搓热后,将一手按在宝宝肚脐上,先顺时针方向环形轻揉30圈,再逆时针方向揉30圈。不仅能帮宝宝入睡,又可促进宝宝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

9、如何观察婴儿睡态?

婴幼儿因不会用言语表达,而一些疾病的信息会通过在睡眠中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表现出来,父母要学会观察,因为这种异常可能是婴儿将要或已经患上疾病的信号,如:

(1)咀嚼磨牙。

入睡后不断地咀嚼或磨牙,可能是得了蛔虫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若是排除了蛔虫病,就应该合理安排婴儿的饮食。

(2)盗汗大汗。

在刚入睡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大多数婴儿在夜间出汗均属正常。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有些疾病早期为盗汗或睡后大汗,比如结核或缺钙,要注意观察婴儿是否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症状。

(3)抓耳摇头。

睡眠时哭闹,时常摇头、抓耳,有时还发烧,要查查婴儿的耳道有无红肿,皮肤是否有红点出现,这可能是婴儿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中耳炎。应及时将婴儿送医院诊治。

(5)四肢抖动。

睡觉时四肢抖动,一般是白天过度疲劳所致。需要注意的是,婴儿睡觉时听到较大的响声而抖动是正常反应;相反,若毫无反应,且平日爱睡觉,应关注他的听力。

(6)频繁翻身。

入睡后在床上翻滚的现象较为常见。孩子睡觉无法睡得沉,经常翻动身体,有时可能是被子太厚;也有些家长怕孩子冷,冬天就让孩子穿较多的衣服睡觉,这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不适;有的孩子晚上睡前吃了很多东西,睡觉后肚子总是胀得难受,消化不良,难免要翻身。

(4)手脚抽动。

睡觉后手指或脚趾抽动要查查其脚是否有肿胀,是否被头发或其他纤维丝缠住,或有被蚊虫叮咬的痕迹。

婴儿由于处在不能表达自己的时期,父母除应给其安排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环境外,应当在婴儿睡觉时多观察其是否有异常举动,以便及早发现病情进行治疗。

10、儿童的夜惊与梦魇

夜惊与梦魇是睡眠中发生的两种不同现象。两者均发生在儿童期,故而常被一般人误解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认为儿童的夜惊是梦魇的结果。事实上,两者并无直接关系。在3~8岁的儿童中,约有1/4的儿童会有夜惊或梦魇的经历。

夜惊的发生时间正值睡眠期间内的阶段Ⅳ。阶段Ⅳ是沉睡期,科学证明沉睡期内是不会做梦的。所以儿童的夜惊现象,不是恶梦所致。

夜惊的主要现象是: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爬起坐床上,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发汗,甚至有尖声惊叫。夜惊因在沉睡阶段发生,所以不宜将当事者唤醒。也不必予以治疗,只要给予抚摸即可。夜惊的原因,一般认为,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神经生理功能暂时失调有关。夜惊儿童,并非一般人所说的有情绪困扰。民间有所谓“叫魂”或用“烧香”来达到安神的目的。应该寻找原因,一时找不到原因也不用着急。儿童期过后,神经生理发育成熟,夜惊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梦魇即俗称的做恶梦。梦魇与夜惊的区别:睡眠期不一样,夜惊通常多发生在睡眠后的一小时左右;梦魇现象则通常是在黎明前发生。这正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所以梦魇现象的成因,可以确定是由于做了可怕的恶梦。儿童醒后也多半能记得梦中情境。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梦魇现象与儿童日间情绪压力有关。日间压力如不能轻易解除儿童对早晨起床一事便难免形成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为父母者如发现儿童在早晨起床前一再重复出现梦魇现象,除注意儿童日间生活之外,应给儿童温暖,睡前做些愉快的游戏或带儿童去看心理辅导人员或精神科医生。

11、查查儿童夜惊的病因

夜惊,约见于3%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以5~7岁时多见。青春期以后少见。夜惊多发生在入睡后半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小时,当时正处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Ⅳ期,约2/3的患儿发生于第一次非快速眼动睡眠时,也即入睡后的15~30分钟左右。有些习惯或疾病能诱发夜惊,父母可针对孩子自行分析寻找原因,解除原因:

(1)不正确的睡眠姿势

有的小孩蒙被睡觉,吸入二氧化碳过多,氧气过少;有的小孩俯卧睡,甚至趴着睡,或者两手压着前胸,影响睡眠。

(2)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

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受到恐吓、责骂;或者睡前看了过分紧张、激动的录象、电视而引起大脑兴奋。

(3)癫痫

有极少数癫痫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个别有胡言乱语、哭叫等表现。

家长对儿童夜惊发作不要过于紧张,但要注意防止夜惊伴夜游症,以防出现意外。夜惊发作后,应寻找原因,并祛除病因,一般不用药物治疗,如反复发作,次数较多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镇静剂。

在预防上,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避免听紧张恐怖的故事和看紧张恐怖的影视。诱因解除或随年龄增长之后,就能自愈。

12、小儿不能睡凉席

小儿抵抗力较差,用凉席不当易引起感冒、腹痛或腹泻,不应让孩子直接睡凉席。

小儿在玩耍蹬腿时凉席可能损伤孩子的皮肤,俗称“扎刺”。有的凉席质量不好,有蜗虫、寄生虫虫卵等,直接和孩子接触可以使孩子皮肤过敏或出皮疹,或患皮肤病,严重者可患哮喘等病,应在凉席上铺毛巾被或床单等物。

生病的孩子更不应该睡凉席。如果天气十分炎热,孩子超过半岁以上的,可睡在草秸制的质地松软、吸水性好、席面较光洁爽滑的凉席上,孩子用之前一定要将席子彻底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晒干再用,孩子尿床后要及时刷洗干净晾干。

13、关注儿童卧具

儿童的卧具包括床、被子、褥子、被单、枕头等。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应更换卧具,而有一些父母则不太关注儿童的卧具。

首先要选床,婴儿的床铺不宜有汗性;其次是被子,对于婴儿的卧具要注意其特殊性,因为婴儿处在寝床的时间长,出汗机能旺盛,水分丧失量比成人多。由于吐乳、大小便污染寝床的机会多,月龄较小的婴儿自身活动能力弱,一般不会自己翻身,婴儿的卧具卫生尤显重要。寝床必须保持适当的温度和干燥状态。每个婴儿需要铺盖多少被褥量,要根据室温和婴儿的月龄大小来决定,不能强求一律。方法是观察婴儿的情绪:寝床如果舒适,小儿情绪就好,不哭不闹,安眠入睡;当婴儿在寝床内哭闹不安时,父母或保育人员应检查一下寝床内盖垫是否适当;当婴儿的背上发现有汗斑时,要考虑是否因寝床内温度过高所致。选的被子不要太重,太重会影响其睡眠,还会因失误造成婴儿窒息死亡。褥子也不要太厚,因为婴儿水分丧失量多,褥子应经常晾晒,保持干燥。婴儿可不必使用枕头,用毛巾折成两折或四折放于头下代替枕头。

14、为什么要让孩子独睡?

(1)培养独立性

独睡有利于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防止宝宝长大后对父母过度依赖。宝宝一个人睡觉时间久了,会逐渐把他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和爸妈分开的个体。而他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也可以在没有父母协助的情况下,做很多事情,比如:自己跟自己玩耍,和自己说说话之类的。这样,当他长大以后,感到孤独寂寞时,小时候个人独处的这些经历会帮助他更快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2)有利于促进家庭关系

宝宝独睡有利于夫妻间的感情交流。在有了宝宝以后,家庭的重心就都转移到了宝宝身上,平时的生活起居、谈论的话题好多都是和宝宝有关的,夫妻间的相互关心比起以前少了许多。到了晚上,还要哄着宝宝入睡,遇到难缠的小孩,要哄好长时间,等宝宝困了的时候,自己也困倦不已。天天如此,势必会影响夫妻间的感情。

(3)让宝宝呼吸到更多新鲜空气

独睡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夹在两个大人中间的宝宝就如同生活在夹缝中,父母呼吸的是上层的新鲜空气,留给宝宝的,是父母呼出的空气,这有害孩子的生长发育。

15、培养孩子独睡的最佳年龄

3~5岁是培养宝宝独睡的最佳年龄

外国的家庭教育提倡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刚出生就把仍在襁褓中的宝宝放到自己的小床上去,这时大多是“同屋不同床”。等宝宝长到3岁左右,再和宝宝分屋而睡,即真正意义上的“独睡”。而在我国,刚有了小宝宝,往往先将他们放在父母的大床上,以便哭闹时能够及时照应。父母的理由是:宝宝太小时,如果不和自己一起睡,就和父母不“亲”,即心理学所说的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其实,只要掌握宝宝的睡眠规律,并对宝宝的行为表现予以科学地回应,即使不同床睡,也能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16、怎样养成孩子独睡的习惯?

父母不要急于求成地马上要求孩子独睡成功,要配合孩子慢慢过度,让他心甘情愿地独睡。

(1)告诉孩子独睡是长大了

刚刚要求孩子独睡时,孩子通常会有想法:爸妈不再爱我了。这时父母就要跟孩子解释清楚:分开睡是长大了,大孩子要勇敢。

(2)优质环境伴宝宝独睡

让孩子有个安静、舒适的睡眠场所。睡觉的房间可以粉刷成蓝色,或者柔和的黄色,蓝色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黄色代表温暖。这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动手布置他的小床,摆放一些可爱的玩具,让孩子对自己的小床有种新鲜感。

被褥不要太软,透气性要好。室内温度最好在20℃左右,要保证空气流通。孩子的枕头也不要太过柔软,以免把脸埋在枕头里造成呼吸困难。

还可以带他参观其他小朋友独睡的床,让他觉得和别人一样。

(3)睡前准备让孩子更易入睡

在孩子分床的最初阶段,父母要比平时更多地关心和爱抚孩子,注意宝宝。在睡前至少1小时内,就不宜让孩子有大量、兴奋的活动了,这个时候需要让孩子逐渐安静下来,要不然比较难入睡。入睡时,要让他自己躺在床上入睡,而不是抱在怀里,等哄着了再放到床上。

先做一些常规的睡前准备工作,如刷牙、上厕所、脱衣服等,孩子也因此而做好了睡觉的心理准备。然后播放一些柔和的轻音乐或催眠曲,让孩子自己选择临睡前要看的书或要讲的故事。入睡前应将灯光调暗,待孩子睡着后再关灯。

夜里常去照料,看看孩子有没有踢被子,睡姿是不是正确等。

(4)要及时鼓励孩子独睡

第二天起床时,要记得及时说些鼓励的话,比如“你昨天的表现很好,妈妈喜欢能自己睡觉的孩子”“孩子太棒了”之类,以强化孩子的独立心理和行为,减少孩子由于最初分床带来的孤寂情绪。

17、三种行为妨碍独睡习惯养成

(1)在睡前谈论不合宜话题

父母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睡眠气氛,不宜发脾气,也不宜谈论令孩子不愉快的话题,比如说"今天又做错什么事情"之类的。

(2)过分亲昵让孩子"吃醋"

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过分的亲昵,以免孩子产生忌妒,让他认为大人是因为自己碍事才要求分开睡的。

(3)父母“心太软”

独睡的最初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孩子的坚持和适应,同时更需要父母的坚持。独睡是种习惯,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坚持,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形成。但有的父母分床后一见孩子哭闹,就坚持不下去了,让孩子又回来和自己睡。这样的父母往往太溺爱孩子,下不了决心。只有持之以恒,好习惯才可能日趋巩固哦。

只要在以上几个环节多加注意,相信您的孩子完全可以顺利渡过“独睡”阶段,并且爱上独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