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9401100000004

第4章 大地震(2)

地震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类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地球、自然界的自身运动规律;而只要地球、自然界还在运动,作为这一运动的表现形式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的发生就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人类在种种灾害面前又不是消极被动的,毫无作为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各种自然灾害虽然不能被消灭,却是可以防范的。以地震为例,人们通过地震预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普及地震过程中的应急防震自我保护知识等种种途径,来抵御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1975年,我国成功地预报了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拯救了10万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写下了世界地震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不过,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类目前对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还比较低,即使是日本、中国、美国、俄国等先进国家,预报准确率也只能达到20%~30%。防震、抗震工程的建设也能大大减轻地震灾害所产生的危害,其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所起的作用或许比地震预报更大。如1985年智利的瓦尔莱索城发生7.8级大地震,由于灾前用现代抗震技术逐一加固了房屋,灾害损失大大减少,仅死亡150人,与同样震级的中国唐山大地震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90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除市郊公路断裂,死伤数十人外,全城震而不灾,有惊无险,便是得益于高标准、高质量的抗震设防,使建筑物及城市生命线系统能经得起大震的冲击,避免了大的灾难。

近三百年来,全球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既然人类不能制止地震的发生,那么惟一的办法只能是充分发挥人类的聪明才智,掌握和利用防震减灾技术,以减轻和抵御地震灾害。

二、1739年中国宁夏平罗大地震

中国地处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地震灾害大国”之称。有人说,中国国土面积占全球的1/14,人口占1/5,在中国境内的地震占全球的1/3,而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世界的1/2。这种说法并不为过。

已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灾害就发生在中国,在中国震情最严重时期的1550~1750年200年间,共计发生7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6次。而20世纪中国大陆地震更占全球大陆地震总数的29.5%,1900~1990年间,世界上共有260万人死于地震,其中中国有115万人,占世界地震死亡总数的44.2%。

受大地构造特征的影响,中国地震区的活动方式亦自有规律。根据地质和地震两方面的资料,在中国有两条明显的大地震带。一条是自西北至西南纵贯南北的中枢地震带,这个地震带范围很广,向北与银川凹陷的区域地震带相连,向南沿六盘山西麓而下,遇秦岭,经川北,沿岷江上游而下,顺成都盆地西缘而至泸定,再沿康滇西边向南延伸,直至怒江、澜沧江流域,全长共2000余公里。另一条是华北大地震带,它西起宝鸡,向东经渭河汾河河谷入晋北,再往北,绕五台隆起至燕山山脉的西部为止,长约1500公里。我国的大地震大都集中于这两条地震带。我国古代两次着名的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1739年宁夏平罗大地震就分别属于华北地震带和中枢地震带。其中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被认为是地震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一位名叫秦可大的明朝进士记载了这次地震的惨烈情形:

[明]嘉靖乙卯季冬十有二日(1556年1月23日)夜半关中地震,盖近古以来,书传所记未有之变也。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有人推堕,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盗,继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见月色尘晦,急揽衣下,身倾欹如醉,足不能履地焉。家南有空地,从墙隙中疾走,比至其处,见母暨兄及弟侄咸先至,无恙时四更余,势益甚,声如万雷可畏,过五鼓少定,始闻四邻远近多哭声矣。比明,见地裂横竖如画,人家房室大半倾坏,其墙壁有直立者,亦十中之一二耳。人往来哭泣,慌忙奔走,如失穴巢之蚁蜂然。过午人俱未食,盖爨具顿毁,而谷面之类皆覆土埋压。无何未申时,哄然传呼城东北阿儿朵回人反至,人益逃惧思死、盖讹言也,实无回人反者。四乡之外,村居被祸者,幸奔入省城暂避,至如穴居之民,谷处之众,多全家压死而鲜有脱者。详其震之发也,盖自潼关、蒲坂,奋暴突撞如波浪愤沸,四面溃散,故各以方向漫缓而故受祸亦差异焉。他远不可知,自吾省之西也,则渐轻;自吾省之东也,则渐重,至潼关、蒲坂极焉。震之轻者,房壁之类尚以渐倾,而重者则一发即倾荡尽矣。震之轻者,人之救死,尚可走避,而重者虽有幸活,多自覆压之下掘挖出矣。如渭南之城门陷入地中,华州之堵无尺竖,潼关、蒲坂之城垣沦没,则他如民庶之居,官府之舍,可类推矣。缙绅多被害,若渭南谢令全家靡遗,其他如士夫居民,合族而压死者甚众。受祸大数:潼关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其他州县则以地之剥别远近分浅深矣陕西华县的这次地震死伤极为惨重。“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二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由于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地震的认识非常简单,防震减灾的意识、措施和手段薄弱而贫乏,地震悲剧在不断地重演。

华县大地震过后不到200年,宁夏平罗地区又发生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

清朝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正是清朝鼎盛之期。

这年的1月2日(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宁夏平罗,正值隆冬时节,入夜后,凛冽的寒风,使人们都呆在家里,围坐于抗寒的火炉边,更有的人早早就上了炕,很少有人外出。这又是一个静谧的冬夜,一切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人们都不曾预料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迫近。

3日凌晨,一场震级高达8级、震中烈度为X度的大地震首先在平罗突如其来地猛烈爆发了。

据史料记载,“宁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陡然地震,竟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平罗地震波及周围的6个省区,宁夏的银川、新渠(今姚伏附近)、平罗、宝丰县发生了强烈地震,银川平原内“压死人口十之四、五”,加之火焚、水溺、冰冻而死者累计5万人左右,“屋房尽塌坍”、“压毙人口”、“废水利”、“毁城垣”。这次地震还引发了严重的火灾。地震时,正值西北的隆冬季节,百姓民居都备有烤火取暖的火炉,房屋倒塌后,炉火蔓延,衣物、家具、粮食均是易燃之物。由于在地震中人员伤亡惨重,各自争相逃命,无人救火,而且到处都有火起,火势猛烈也无从救起。熊熊的大火就这样整整燃烧了五天方才逐渐熄灭。有记载称:“因天时寒冷房屋之中俱放烤火之具,房屋一倒顷刻四处火起,不惟扑救无人,抑且周围俱火无从扑救,直至五昼夜之后烟焰方熄。被压人民除当即刨出损伤未甚者救活外,其余兵民商客压死焚死者甚众。一应资财、衣帽、家具、什物俱已焚毁。”“被震之后火势甚炽,三日来昼夜不熄,军民被震复罗火患,衣服口粮皆无存。”火灾的无情肆虐,使震后余生者无衣无食,饥寒交迫,冻馁倒毙者不计其数。

平罗地震的高烈度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这里地下水埋深较浅甚至裸露地表,地下水排泄不畅,土壤盐渍严重,且地基土层为黄河冲积粉细沙、细沙土和湖沼淤泥组成。在地震力的突然作用下,地基沙土液化造成承载能力降低,加重了一些建筑物的破坏,特别是城垣、仓廒。有记载称“满城垣低陷,东、南、北三门俱不能出入,只有西门低陷尚少,仅可行走”,“新渠县城南门陷下数尺,北城门仅如半月,县署堂脊与地平,仓廒也陷入地中,粮食俱在冰河之内。”

在这次地震中,新渠、宝丰、平罗三县,洪广营、平羌堡阖城房屋倒塌无可胜数。商贾民房俱陷入地中,四面各成土堆,“塌陷房屋无从查算”。宁城(银川)“仓廒倒塌,存贮粮食有流露在地者,除倒塌之仓廒,周围墙垣上半倾圮的剩墙根尚高四、五尺不等”;洪广营“衙署仓廒俱已倒塌”;新渠“仓廒也陷入地中,粮食俱在冰河之内,令人刨挖米粮,熟如汤包,味苦酸涩,已不堪食用”;宝丰“仓廒半陷入地中”。可见,沙土液化而造成的破坏是平罗地震引发的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次生灾害。

平罗地震还造成了喷水冒沙现象,引起了震后的水患。据史料记载,在宝丰、新渠及其所属各营堡以及沿河一带,地震后地面裂开一个个大洞,从中涌出大量地下水,与河水一起泛涨进城,顿时城中一片汪洋,深度达四五尺以至六七尺不等。

在满城一带,地面出现众多宽约数寸或一二尺的裂缝,地下泉水喷涌而出,高度丈余者不计其数。泉水四散漫溢,积水往往深七八尺以至一丈余。在新渠二三十里之外,经过宝丰直至石咀子,东连黄河,西达贺兰山,方圆一二百里之地竟成为一片冰海。清川陕总督查郎阿、巡抚元展成在向清廷禀报灾情的奏折中描述了灾后的惨状:“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上黑水更甚,或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被溺被冻而死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郡城内抬埋之压死大小人口一万五千三百余躯,瓦砾之中存尸尚多。”

宁夏平罗的这次大地震形成了地震——建筑物倒塌——火灾和地震——沙基液化——喷沙冒水——水灾两条连发性的灾害链。严重的次生灾害使灾区人民雪上加霜,进一步扩大了灾情。平罗地震向人们警示:地震的危害不仅仅在于瞬间造成的巨大破坏,同时,它往往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形成连锁爆发的灾害链,如地震——地裂——房屋倒塌,地震——地陷——水灾,地震——山崩——埋没村庄,地震——海啸——水灾,地震——河堤决口——洪水,地震——火灾等。在地震所造成的破坏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次生灾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1881年土耳其塞欧岛大地震

地震作为一种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一方面,地震的威力巨大无比,当地震发生之时,人们无法抗拒它的力量。地震对人造成的死伤损失是间接的,即通过对人生存环境的破坏而造成。无论是天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的破坏,都会造成人的伤亡。但是以对人造成的伤害程度来说,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人工环境如房屋建筑等,是任何有人栖息的地方都必然拥有的,人生存于其中,依赖于这些建筑。然而,这些人工建筑物又极易受到地震及其引起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的破坏。“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造成人员大量死亡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震引起的人工建筑物的倒塌、破坏,由此引起的伤亡约占伤亡人数的95%。不幸的是,人们虽然知道这一致人死亡的原因,但又不能使这些建筑物完全抵御地震的冲击,在地震巨大的力量面前,只有听天由命。另一方面,地震又是难以预知的,其爆发急骤,令人猝不及防。地震灾害与其他地域性很强的自然灾害不同,它很少在短时期内在一个地方重现。据统计,强震原地重复的比例很低,且震级越高,原地重复的比例越小。这就使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感受,抵御地震灾害的经验和对策等积累困难。地震和人类展开的这场游击战,使人们很难预知它将于何时在何地再次出现。而且当某地的人经受了地震灾难,取得了一些抗震经验,严阵以待,防备其再次发生时,强烈地震却在另一个地方,在人们缺乏经验又无所戒备的情况下发生了。地震区别于其他自然灾害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爆发极为短暂,往往几秒钟之内,简直是一瞬间,一切都已发生,成为过去。地震的爆发与成灾几乎是同时出现,没有留给人们丝毫准备和防范的时间,在大地短暂的震动中,人们祖辈辛勤劳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成果毁坏殆尽,声息相求的亲人突然之间被夺去了生命。由于地震灾害具有这种急骤性、突发性,当人们觉察到它的发生时,已完全来不及做出防范行动。当祸从天降之时,也许正值人们酣然入睡之际,熟睡的人们常常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已永远地离开了尘世。1881年发生在土耳其塞欧岛的大地震,就是这样一个猝发的毁灭性灾难。

土耳其是一个饱受地震荼毒的国家,原因在于该国的地壳结构。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土耳其的国土正好处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交界处。欧亚板块相对于非洲、阿拉伯板块自北向南滑移,并与这两大板块发生挤压。土耳其的陆地正好位于这几大板块之间的一个小板块上,像个可怜的小个儿,不断受到巨人的挤压,沿着地表逐渐滑向西部的爱琴海,由此形成了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和东安纳托利亚断层,这两个断层属于“撞击——滑动”断层,彼此会沿水平方向滑动。这个断层地带也就是地震多发带。土耳其有96%的领土位于地震带上,因此地震频繁。

地震学家们形象地比喻说,北安纳托利亚板块是夹在较大的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一小块地壳。就像食指与拇指捏着的西瓜子,拇指是阿拉伯半岛,食指是欧亚大陆,瓜子就是土耳其。当两根手指挤压时,“瓜子”就会滑动。发生在土耳其的大多数地震就是这样造成的。

塞欧岛是爱琴海中的一个小岛,属土耳其管辖下的格雷群岛。生活在这个小岛上的居民约有8万余人。

1881年4月3日是塞欧岛居民难以从记忆中抹去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原本宁静的大地突然暴怒,露出了无情和狰狞的面目。接连三次强烈的地震突然袭击了这个小岛。

伦敦《泰晤士报》的报道生动地记述了小岛灾后的惨状:

“塞欧城就像遭到轰炸和炮击一样,几百栋楼房倒塌了,埋葬了不知多少的受难者。而那些保存下来的房屋都变了形,歪歪斜斜,屋顶陷落,随时都会坍塌下来。不幸的居民四处徘徊着寻找亲人和丢失的财物,每张脸上都挂着恐惧、痛苦和失望的神情。所有的人都有伤心、悲惨的故事要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