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大劫难(300年来世界重大自然灾害纪实)
9401100000023

第23章 大洪水(10)

在保加利亚,豪雨和洪水造成数以百计房屋、道路、桥梁和谷物被破坏。

在意大利,平时沉浸在地中海阳光里的意大利时髦度假地卡普里岛,因暴雨横扫南欧而陷入泥潭中,高档时装店和大街遭水淹。在意大利北部,雷电击中一名渔民,并击中一部市际快速列车。

在匈牙利,百年不遇的多瑙河特大洪峰,迫使匈牙利政府决定取消原定在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部分国庆活动:一年一度的水上和空中飞行表演被取消,国庆宴会和布达佩斯燃放焰火的活动被取消,原定在多瑙河莫尔吉特岛上举行的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也被取消。多瑙河特大洪峰进入匈牙利境内后,造成布达佩斯以上河段的水位急剧上涨。176公里河段的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河水漫过一些地区的子堤,浸入民宅和建筑物,造成物资损失。在布达佩斯,人们建起了高10米的防洪带,当多瑙河最大洪峰抵达布达佩斯时,水位上升到8.49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4厘米。

在罗马尼亚,持续数天的暴风雨使全国各主要河流水位暴涨,7月下旬以来,全国40个县中有33个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一些地区还遭遇罕见的风灾,共造成11人死亡。另有17820公顷农田被淹,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90个镇和乡的供电与供水系统、47座桥梁、375公里公路被破坏。林区也遭受严重损失。

欧洲百年不遇的洪灾令许多国家的经济都遭受沉重打击。

8月18日,欧盟委员会和遭遇洪水袭击的国家共同公布了紧急援救措施。应德国总理施罗德的邀请,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和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受灾国家的领导人在柏林举行了洪灾危机峰会,协调救灾工作,并就如何预防洪灾的长期性战略进行了磋商。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欧盟已表示将从欧盟拨出一笔“相当数额”的发展基金和低利率贷款,对德国及其他遭受洪灾的国家提供全面援助。欧盟另外计划从2003年开始建立一个5亿欧元的抗灾基金,以便能迅速向遭到这类灾害袭击的地区提供援助,并为今后发生类似的灾害提供帮助。

十五、面对洪水当我们看到一幕又一幕洪水过后的惨剧,防灾和减灾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但面对洪水——这种在地球上肆虐了无数年的自然灾害,人类该怎么办?

从各国政府到相关学科的科学家以及生活在洪水多发区的普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洪水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是不可能彻底消失的,人类只能依靠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依靠整个社会的集体力量才能在最大限度内预防和减轻洪水灾害。在这个艰巨而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人类必须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总结经验教训,掌握洪水灾害的规律。具体而言,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灾害发生前后的预测、抗灾救援和善后等活动,如果这些活动能够及时、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就可以大大减少洪水灾害的波及范围和破坏程度,并且极大地减少洪水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长期工作,主要是指针对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而采取的应对和治理措施,影响洪水灾害的人为因素是这类工作的核心。

人类社会在几千年与洪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已摸索出一套预测、救援和善后的经验,发展至今天,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这些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新,并且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洪水灾害的预测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在中国古代,就有许多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天气变化,预测雨水多少的农家谚语,这些谚语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的成分。今天大部分洪水多发国家都建立了一系列完备的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密切注意气象变化,为防洪部门提供科学及时的天气水文资料,以便于防洪部门在洪水到来之前做出正确的决策。

抗灾救援工作是防洪减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需要科学而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各地区的协调以及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首先,就一般而言,洪水发生时都会伴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混乱,这就可能阻碍各种救灾活动的进行,诸如救灾物资的运输与调配、灾民的临时安置、抢修堤坝等,如果没有一个科学而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整个抗灾救援工作都可能受到影响,甚至陷于瘫痪,实际上历史上许多次洪水灾难之所以结果十分悲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者不重视或是没有能力。其次,在抗洪救援工作中,各地区的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都必须经过适当的规划,在关键时刻为了从整体上减轻洪水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有些地区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如何既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洪水是长期以来治理洪水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最后再来说一说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在抗洪救援工作中的重要性。与一场大洪水的对抗,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仅仅依靠受灾地区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如果是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社会,即使决策十分正确,科技十分先进,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其他地区的帮助,只能任由洪水肆意泛滥。其实古人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因而历朝历代只要有自然灾害发生,就会有一些当地乡绅筹措资金兴办一些慈善活动,以求共渡难关。虽然这些活动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使抗灾救援活动进行得更加有效及时。

常言说“天灾八九是人祸”,善后工作不利就是“人祸”

之一。一般来说一场特大洪水过后,留下来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灾民安置和恢复生产两项。洪水过后,大部分受灾地区的居民已经是一无所有,从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到治病、上学等相关问题都需要由政府来解决,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还需要有合理的规划与统筹安排。以往许多次洪水之所以损失惨重,甚至动摇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基础,就是由于灾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基本生活条件都没有保障,才不得已揭竿而起,归根结底也只是为了能活下去。恢复生产与灾民安置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生产能够及时恢复,灾民的自救能力就会随之逐渐恢复,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生活逐步走上正轨,而且有利于灾民从洪水的阴影中走出来,从心理上摆脱对洪水的恐惧之情。

以上主要是在洪水发生时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实际上防灾、减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应该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治标工程包括堤、坝、水库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大江大河的水力资源开发,兼及到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各方面利益,这些水利设施的修建不仅可以防洪减灾,而且有利于促进洪水多发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增强这些地区对洪水的承受能力。但是仅有这些治标工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治本工程,这就是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等一系列活动。可以说治本工程是所有防洪减灾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它,人类最终会在与洪水的战斗中败下阵来,任由洪水来洗劫我们的家园。这里所谓的治本工程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人类对洪水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那么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认识洪水这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历程吧!

人类对于洪水的认识由来已久,但这里所说的认识不仅仅是指人类对于洪水发生的原因、规律以及后果的科学性了解和探寻,而是指人类在此基础上对于自身与洪水的关系、人类行为对洪水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思考涉及到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有日益深入和广泛的趋势。此外认识还有另一重限制,它必须在全人类,起码在大多数人当中得到普及,而不仅仅是几个学者在那里摇旗呐喊,只有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才能真正用来指导人类防灾减灾的活动。

众所周知,在各个文明的起源时期,人类就开始了认识洪水、发现其原因、探索其规律的漫漫征程。进入农业社会时期以后,农业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而受到各国的重视,这使得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水也成了人们格外关注的对象,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减少洪水成了从上到下的共同目标,在许多地方水利的建设成了考核地方官的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一时期尽管人类取得了一些令人赞叹的成就,但从总体来看,人类依然对这滔滔巨浪充满了深深的恐惧之情。

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人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热情,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更有效地治理洪水也成为其中之一,许多新技术被用于利用和治理水资源的活动中,并且卓有成效,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大坝巍然屹立在每一条着名的河流之上,昔日毫无羁绊的水龙被堤岸束缚在河道中,看起来人类似乎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事与愿违,洪水不仅没有因为人类的胜利而大大减少甚至消失,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堤坝越修越高,洪水也越来越猛,面对这出人意料的结果,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了。

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人类猛然惊醒,原来正是一系列所谓的辉煌胜利为今日的惨剧提供了温床。当我们高举刀斧向翠绿的大山冲去时,当我们挑起成担的泥土倾入湖中时,当我们为农田的不断增多而举杯欢呼时,却没有料到自然的报复转瞬即至,人类为自己的愚昧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今天,尽管许多国家和人民已经认识到只有与自然和平共处才有可能减少包括洪水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但在一些现实问题、局部利益与人类长久的未来之间却选择了前者,这其中有些是为了一时的政绩显赫,有些是因为愚昧无知,有些则是因为迫于现实的压力而采取的无可奈何之举。在种种原因之下,人类犯下越来越多的不可挽回的错误。由此可见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如何真正地使这些认识深入每个人、每个民族的精神最深处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只有这样,这些认识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整个人类的认识,才能真正指导人类的自我发展与超越。

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可以站在江河两岸,高声赞美它们磅礴的气势和孕育人类文明的辉煌功绩,却不必担心滔滔巨浪冲走我们世代居住的家园;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可以快乐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而不必害怕自然的报复会随时从天而降。也许那时人类梦寐以求的幸福就悄然降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