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上卷)
9400800000050

第50章 普京的政治思维与实践(3)

普京所取得的经济成绩是:(1)经济从下降转为增长,从混乱转为稳定。2000年俄罗斯经济(GDP)增长8.7%,2001年增长5%,2002年增长4.2%,一举扭转了90年代经济连年下降局面,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经济总量现已接近199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外债问题大大缓解。外债负担从1600亿美元左右降至1200多亿美元。过去仰人鼻息、在债务问题上乞求西方的局面已根本改观。这为俄罗斯加强自主性外交创造了条件。(3)初步实现金融货币稳定。黄金外汇储备从1999年底的100多亿美元增至2003年初的500多亿;通货膨胀得到控制,2000年通胀率为21%,2001年为19%,2002年降至15%;卢布稳定且连年实际升值。(4)外流资金大幅度减少。2000年资金外流达到历史最高,为240亿美元,2001年降至170亿,2002年降至120亿。(5)财政危机得到克服。从2000年起连续三年实现财政盈余。尽管总体上仍未消除财政紧张状况,盈余主要为还债,但叶利钦时期的长期财政赤字状况得到改变,政府已有能力实现预算目标,拖欠工资、退休金和养老金问题得到解决。(6)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2000年为9.3%,2001年6%,2002年7.1%,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与普京注重社会政治稳定、改革与居民生活“相平衡”的方针有直接关系。

但是,俄罗斯经济中的深层问题依然十分严重。(1)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出口特别是石油出口,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油价上涨。2001年内需拉动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仅是昙花一现,俄罗斯经济没有摆脱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能源原材料出口依赖型发展模式。(2)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加剧了经济结构原料化发展趋势。在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生产的比重占50%。在市场化条件下,由于资金大多自动流向利润最丰厚的部门,这加剧了俄罗斯经济结构的畸形化。叶利钦时期对能源原材料生产部门和运输部门的投资占总投资的20%∽25%,普京执政三年来这一比例升至50%,2002年为60%。2002年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初加工业(包括黑色有色初加工业和林木纸浆工业)的发展速度比加工工业快出近一倍。(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问题虽得到扭转,但投资不足仍是俄罗斯经济中的老大难问题。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以上,但2001年降至8.7%,2002年降至3%,呈逐年快速回落趋势。投资不足使固定资产的老化率居高不下,目前老化速度仍高于更新速度。除有出口市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外,大部分加工工业老化的生产设备将无力进行更新,淘汰比例目前为20%,并呈加大趋势。投资匮乏使俄罗斯经济内需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后劲。(4)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居民消费扩张表现为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连年超过经济增长,这产生的后果是:社会劳动收入的增长普遍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6%,而工资增长46.3%;出口能力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劳动收入普遍高于其他部门的劳动收入,部门差距拉大;由于劳动成本提高,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正逐渐失去竞争力,进一步降低了对投资的吸引力。(5)中小企业发展困难。中小企业产值仅占社会总产值的15%~17%,远远低于转型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小企业发展不起来说明俄罗斯经济垄断程度高、创业条件差(如行政障碍多、社会不安全、腐败、地下经济猖獗等等)和缺乏活力。这进而使失业问题难以解决,失业人数约占劳动人口的8%,贫困人口仍高达总人口的29.4%。

上述问题制约了俄罗斯经济发展速度。2002年上半年总统班子与政府班子曾发生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争论,这是普京与内阁之间少有的一次公开分歧。这一争论最后不了了之,其中的原因是,不论总统班子或政府班子,都拿不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办法。不仅如此,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使俄罗斯经济受制于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化,卡西亚诺夫总理说:俄罗斯一旦失去原料出口优势,“进口就会大大超过出口,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问题的症结在于,在投资匮乏的情况下俄罗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很难改变,无法形成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投资严重不足说明俄罗斯经济缺乏内在的改革动力,难以为投资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环境,这种状况与经济垄断程度高有很大关系,且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是目前俄罗斯领导人所面临的最大经济难题。在内部改革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开始转向借助外部力量,希望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欧盟共建“欧洲统一经济空间”来推动俄罗斯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对于俄罗斯来讲,融入世界经济越来越具有迫切意义。

(第三节)普京政治思维的基本点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普京政治思维发生了两点重要变化:

其一,不再强调超越俄罗斯各阶级、阶层利益的“俄罗斯新思想”,不再强调在思想统一基础上的社会团结,而是大刀阔斧地运用强制或半强制性手段来结束政治混乱,实现政令统一和畅通。其二,以弱化民主制和执行权力膨胀为代价,确立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政治体系。

经过上述调整后,普京政治思维的构成是:(1)强国仍是根本出发点,振兴经济仍是一切工作的中心;(2)坚持走自己的“市场和民主”发展道路;(3)在行为方式上坚持渐进、稳定和不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则;(4)用政治高压手段而非思想统一办法削弱挑战政权的力量,结束政治纷争;(5)突出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执行权力,建立“有行为能力的国家”;(6)遵循外交为内政服务和外交务实原则。这六点构成了普京政治思维的基本点,其中的第四、五两点与其执政初期的思维不同。

这种变化是国情所决定的。在经过20世纪90年代长达十年的政治混乱和经济衰退之后,普京作为俄罗斯新一代领导人,首先考虑的是稳定和发展,这也代表了人民的普遍愿望。

他不能学究式地指望思想一致进而达到社会团结,必须快刀斩乱麻地结束各利益集团间无休止的政治纷争;他不能幻想在俄罗斯建成西方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相对健全的民主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确立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权力。尽管为此付出了弱化民主制的代价,但他不可能有其他选择,因为社会发展的利益高于民主的利益。正如普京所说:“俄罗斯的民主事实上是从上面来的,这是一。在历史范围最短的时期内我们根本改变了整个政治和社会经济制度,这是二。我们所以能迅速地做到这一点仅仅是因为首先用法律,甚至是命令实行了自由和民主。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有时急剧地超越了社会适应这些自由的能力,历史的必要性剥夺了我们实现渐进式发展的可能。

我们没有时间和资源把改革拖延几十年,并等待社会上和人们的思想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礼物过去没有人送给过我们,将来也不会有人送。我们根本没有别的人、别的经济和别的国家职员。但我们有明显的资源可以使国家变得更有效、更有工作能力。”普京的实践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俄罗斯尚不具备建立成熟民主制的条件。

普京在政治领域所做的一切,中心目的是为了振兴经济,但建立“有效的经济”却是相对漫长的过程。普京执政三年来的经济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但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高涨。由于经济深层问题的制约,他同时陷入了两难选择:他必须靠能源原材料出口维系经济增长,从而很难摆脱原料出口依赖型发展模式,这使经济结构改造和经济技术水平停滞不前;他意识到有必要通过融入世界经济的办法来吸引外资和技术、实现对经济的全面改造,但难以估量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欧盟共建“欧洲统一经济空间”将会对俄罗斯孱弱的经济部门产生怎样的冲击。从发展的需要看,俄罗斯如果想加快经济改造步伐,就必须承受入世和同化于欧洲经济的风险,同时承受可能由此引发的国内政治风险。

总之,在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发展后,俄罗斯社会目前的主要问题已不在政治领域。如何建立“有效的经济”,如何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基础,是普京今后需要集中精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