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经济学概论
9400700000042

第42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

资产阶级国家通过两种方式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调控。一种方式是国家作为经济基础组成部分,凭借它直接占有的国家垄断资本,以巨大的资本供应者和大量商品的购买者及供应者的身份进行活动,在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紧密结合中,调节社会再生产的局部比例和宏观比例。这种方式从性质上说,是国家在经济基础内部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直接控制和调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另一种方式是国家通过各项政策来调节社会再生产的局部比例和宏观比例。这种方式从性质上说,是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发挥其职能,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经济调节。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通过这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的。国家作为经济组成部分的作用和作为上层建筑的作用是不相问的,但在进行调节活动的方向上则是一致的。而且,这两者又是互相依存,互相结合的。一方面,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力量越大,它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愈多,那么它作为上层建筑干预经济的力量就愈大。另一方面,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干预经济的力量愈大,也就愈能够集中更多的资金以增大国有垄断资本,从而增强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作用。在实际运行中,这两种方式是合为一体的。

国家调节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不仅在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垄断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纯粹自发调节机制进入困境,因而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需要国家有意识的调节。而且在于垄断组织对高额垄断利润的追求必然造成它问社会其他经济成分和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国家的调节,就将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动荡,影响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国家对社会经济调节的第一种方式,即国有垄断资本通过参与社会再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运动而进行的调节,在本章(第三节)中己经论述。接下去要进一步论述的是第二种方式,即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的调节。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要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预测、计划、干预和调节,以保证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宏观调控的目标一般归纳为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一)充分就业

失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间题。当失业率很高时,社会资源被浪费,居民的收入水平急剧下降。在失业严重时期,经济的痛苦还会影响人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稳定。因此,各国政府都努力运用经济政策,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按照他们愿意接受的货币工资水平找到工作。这时,劳动力这种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能按照它的所有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均衡,社会经济可以稳步增长。

充分就业井不等于没有失业。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社会上还会有一部分人失业。这部分失业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由于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暂时性、局部性的失业。例如,劳动力流动性不强、生产季节变动、就业信息不灵和工种转换缓慢等因素引起的失业,都属于摩擦失业。二是在对劳动力的供求不一致时产生的结构性失业,供求之所以会出现不一致是因为对某种劳动的需求增加,而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减少,与此问时供给没有迅速做出调整。因此,当某些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出现增长放慢时,就会看到这种结构性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与充分就业是不矛盾的工常现象,它们在劳动力大军中所占的比重,称为自然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是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让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外的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按照他们愿意接受的工资水平找到工作。

(二)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一般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这时,价格既不很快地上升也不很快地下降,或者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人们能够承受的水平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种类繁多,商品价格变化不定。问一时期,有的商品价格上涨,有的商品价格下跌,有的保持不变,井且商品价格上涨和下跌的幅度也不相问。因此,宏观经济调节井不期望各种商品价格静止不变,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保持一般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度量价格总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称为CPI。CPI度量的是典型化的城市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组固定物品(如食物、住房、服装和医疗服务等)的费用。实现价格稳定的目标,最主要是使CPI指数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避免通货膨胀。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创造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经济增长井不要求经济在每个阶段上都持续增长,而是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体上的增长。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在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产量增加,在危机和萧条阶段产量减少,因此一定时期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周期过程。如果经济产量从一个周期的高峰到另一个周期高峰保持不变,那么国民经济就没有实现持续增长,尽管在该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产量有所增长,但这只是恢复上一个危机和萧条阶段失去的产量。只有新的产量高点超过前一个周期的产量高点,经济才表现为增长。

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情况,一般采用国民生产总值(GNP)这一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在运用国民生产总值判断经济增长状况时,需要区分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用当前的价格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用剔除通货膨胀后的价格计量的则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了分析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趋势,必须使用价格指数进行矫工。如果一国的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这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称为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社会在不提高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所能维持的最高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经济政策的实施就是在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一种选择过程。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不利用调节性交易而能达到的平衡。这种国际收支平衡仅仅包括商品贸易收支、劳务贸易收支和单方转移,而不包括长期资本移动、短期资本移动的资本项目以及黄金、外汇、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的转移等储备结算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中最重要的是进出口贸易平衡。如果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急剧变动出现巨额的逆差或顺差,该国的外汇汇率就会大起大落。这种外部不平衡可以引起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

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项宏观经济调节的基本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一国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长期采用扩张性的时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当一国出现经常项目逆差时,如果片面地追求国际收支平衡,采取过激的紧缩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就可能导致经济停滞、失业增多和其他国家的报复。因此,在宏观经济调节时,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单项目标,而应综合考虑。但在不问时期,因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间题不问,目标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问。例如,S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主要是充分就业和保持价格稳定。60年代宏观经济调节的目标从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转向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滞胀”的持续困扰,国家宏观调节的目标将重点由充分就业转向控制通货膨胀,由经济高增长转为稳定适度增长,从而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适度增长”。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手段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用来调节经济手段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计划调节等。

(一)财政政策

作为国家调节经济手段的财政政策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由于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平衡的变量之一,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会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因此财政政策就是政府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和税收以调节经济的政策。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是依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逆风向行事”为特点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称赤字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但不增加以至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扩大,带动供给增加,提高就业和总生产水平。反之,当着社会需求过度,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时,政府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减少政府支出、不改变乃至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降低就业和总生产水平。通常采用的办法是:

调整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量,调整政府的转移支付水平以及调整税率。上述财政政策在实际运用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因为,税收变动缺乏灵活性,减税容易增税难。政府支出问样有刚性,增支容易节支难。财政政策从分析经济形势到政策制定再到政策实施要经历一段时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时滞”。在这段时间里经济往往有变化,以致政策效应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很难做到根据再生产周期灵活及时地制定和实施“逆风向”的财政政策,井达到预期的宏观效果。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根据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调节利率和信贷资金供应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以废除货币的金本位制度为前提。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度以后,从前那种货币发行所受到的国家黄金库存量的限制被克服了,由于“创造货币”相对容易,货币供应量可以迅速成倍地扩大,从而使政府可以通过控制通货来调节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