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战略思想与21世纪的中国战略
9399800000018

第18章 改革开放的战略总设计(3)

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这是邓小平从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要坚持社会主义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到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从中国发展前景这一视角,进一步强调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外国资本的引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发展了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搞社会主义就不能搞市场经济。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三资”企业是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此外,社会上确实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东西。如犯罪活动增多、吸毒、嫖娼等丑恶现象孳生和干部腐败现象增长,贫富差别也在扩大。针对这种情形,邓小平讲,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就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消灭剥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邓小平那里除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外,还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邓小平讲:“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共同富裕的社会,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等三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内容。邓小平预言,到那时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综上所述,邓小平从中等发达的国家、中国式的现代化、经济大国和社会主义强国等角度,确立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把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要使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

邓小平不仅规划了发展战略目标,而且解决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方针、政策。

首先,确立“三步走”战略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邓小平在1987年4月30日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明确表述了“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他讲:“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8月29日正式用了“三步走”的概念,邓小平讲:“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和500美元-1000美元-4000美元,这两个定式是邓小平为中国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和任务。当前,温饱(500美元)、小康(1000美元)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也就是说在实现中国发展战略目标过程中,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已分解为两个阶段,即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3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其次,提出了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政策。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展望80年代前景和部署工作时指出:“对于我们的建设事业说来,八十年代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性的。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就可靠,就真正有希望。二十年,时间看起来长,一晃就过去了。所以,我们从八十年代的第一年开始,就必须一天也不耽误,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即20世纪80年代,是按照邓小平的这些指示精神,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理顺经济关系,整顿经济秩序,缓解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为后10年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创造条件,打好基础。20世纪90年代,即“三步走”的第二步,按照邓小平关于“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和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深入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科技和教育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为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三,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和措施。长远战略与现实行动的统一。邓小平曾指出:“讲发展,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设想,第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既要大胆,坚持现行的方针和政策,又要步伐稳妥。要求过急,往往是犯大错的根源。”

这就是说,发展经济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个长远的战略和规划,没有长远发展战略,也就没有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三步走”发展战略与传统的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相比,更具有前瞻、长远、宏伟的特性,如邓小平自己所说是有点雄心壮志。但是,这种长远、宏伟的发展战略,又是与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行动和措施相联系的。邓小平总是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及时总结经验。胆子要大,就是在实现发展战略时,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认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一股气,不冒点风险,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步子要稳,就是在具体工作中要小心,要谨慎,不要一开始就自以为是,以为百分之百正确;要试验,要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这样,长远的宏伟的发展战略,就能通过具体的可靠行动不断地得到实现。

共同富裕与部分先富的统一。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必须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后发展地区和人们达到共同富裕之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讲:“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但是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呢?邓小平认为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只有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才能使中国富起来。所以,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他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1983年1月12日,邓小平明确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直接针对的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根据是我国经济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目的是为了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的具体方法之一,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和技术转让,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但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不能鼓励“吃大锅饭”,更不能影响发达地区继续发展。先富帮后富不能只用行政手段,要运用市场经济方式实现先富帮后富。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以利税的方式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则以雄厚的财力加大对后富地区的投入,推动其发展,或者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直接在资金、技术方面投资后富地区,后富地区则以自己的资源或其他优势与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市场方式运作。先富帮后富,并不是传统的均贫富。共同富裕并不排除富裕程度上的差异,只是解决贫富差异过于悬殊,防止产生两极分化。先富帮后富,在时间上不能动作过早,因为先富起来需要时间,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也需要时间,时间太短不仅先富的地区和人们富不起来,没有力量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们,而且平均主义、“大锅饭”也难以打破,有可能又回到过去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先富帮后富,如果动作太晚,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特别是穷的地区和人们可能丧失发展的基础和机遇,从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邓小平预计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先富起来思想指导下,先后制定了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城市、整个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政策,使各地区、各群体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先后不同地发展和富裕起来。

重点和全局的统一。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后,必须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战略重点,以带动全局的发展。邓小平认为,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技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三个战略重点。

邓小平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这是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口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农村、农民、农业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就没有中国的富裕。“三步走”发展战略能不能实现,关键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是不是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整个国家才繁荣富强。能源和交通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据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是制约工农业发展的“瓶颈”。国民经济全局能不能搞活,改革开放能不能开展和深入,发展能不能保持一定的速度,能不能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很大程度取决于能源和交通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依靠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发展经济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教育、科技、知识分子要从战略方针、战略措施上来解决。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改革“首先从农村着手”、先抓教育和科学、设立经济特区等决策,都体现了邓小平抓重点带全局、重点与全局统一的思想。

快速发展与适时调整的统一。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特别对于中国这样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经济发展要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特别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更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速度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经济发展速度还有一个及时抓住机会的问题,“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邓小平还讲,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1981-1983年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199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

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年至1988年这五年。这五年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五年共创造工业总产值6万多亿元,平均增长21.7%,使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对此,邓小平坚定表示:

“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