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
9399600000031

第31章 资本市场与国有资本运营(1)

6.1资本市场及其作用

要了解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运营情况,我们必须先要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改革所处的环境,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理解我国国有资本目前的状况。而在其环境中,最重要的便是资本市场。

6.1.1资本市场的含义

要说明资本市场,就必须说明市场,资本市场在市场中的地位。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市场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微观的市场是指由众多的个别主体所组成的市场,既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有销售等物流企业,还有各类中介机构。在微观市场里,又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包括有形的加工制造物,也包括无形的服务,成千上万的微观市场主体就是围绕这两类大的标的的各种各样物品和服务来发生交易,以此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素市场是由产品市场引致的提供生产条件的市场,它包括劳动市场、土地市场、知识产权市场、企业家市场和资本市场。这里讲的资本包括有形资产、人力资本和金融资产。

宏观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但这里讲的市场都是从总量的角度来说的。宏观的产品市场指的一个国家的总的产出水平,是通过反映经济增长水平的GDP来表现的;宏观的劳动市场则关注就业状况,用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全社会的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现实情况;宏观的资本市场强调全社会的资本的供求状况和使用效率。

本章讲的资本市场既有宏观的意义,也有微观的含义。资本的本质是在运动中增加或创造价值,这是资本与生俱来的天性,说的简单一点,资本就是要“赚钱”。

所以从储蓄到投资再到赢利,这是资本的必由之路。资本市场有两层含义:首先,资本市场是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但由于现代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资本市场也指金融资产的供给及其需求之间的各种关系。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优化资源配置,使优良资产向有效率的领域流动;它通过激励和筛选机制而使市场竞争的结果向帕累托最优状态靠近。所以,除了用于消费的部分,资源的资本化是社会经济得以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性的,如何提高它们的运行效率,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个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私营,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融资和放贷的情况:当手中的资金不足以为支持其扩大再生产时,企业便需要从外界借入资金;当积累的资金多于企业目前周转所需的数目时,企业又可以通过放贷来获取利润。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资金在市场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也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金融市场便是指调节资金供需平衡的市场。

而广义的资本市场就是指一切可以被企业用来融资和放贷以调节企业资金供求平衡的金融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是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交易市场,与之相对应的是货币市场,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起,组成了金融市场的概念。本章中介绍的资本市场,是能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所需融通的长期资金的金融市场,即狭义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最主要的表现是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是指调节企业发行长期债券融资或者购买其他企业长期债券来使资金供需平衡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是指通过股份的出售和转让来调节企业资金供需平衡的资本市场。一个国家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关系到其市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体现了其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曾指出:培育市场经济体系的重点之一是发展金融市场。其中“资本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建立发债机构和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促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并逐步扩大规模。”这可以说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资本市场的概念。可见,我国的政府领导已将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到了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力图利用其促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完善。

6.1.2资本市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逐渐完善,为国内外各类投资者投资于我国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比较畅通的渠道,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是能为企业的投资和发展提供资金,使企业的中期和长期投资能够得以满足,实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自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过长期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的资源和资金由国家统筹安排分配的情况。国有企业虽然从宏观上看仍受国家经济调控的总调度,仍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但就微观上讲,与私营企业相同,其日常的生产发展也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调节资金的盈余和短缺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之初,许多国企单位存在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观念和体制,落后的生产技术需要活力,陈旧的生产设备需要更新,这巨大一笔资金的需求如果光靠国家财政拨款当然是行不通的;且就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来看,它也应该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国家财政拨款的对象。由此,资本市场便成为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从资本市场获得中长期的资金来源,极大地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使得许多企业由此扭亏为盈,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随之发展和完善。

其次,资本市场作为一种金融媒介,有着直接和间接融资的作用,从而发挥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而市场经济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以市场为基础,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也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社会资源,来调节社会供需关系。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意味着资本由计划分配转向了市场配置。资本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之间的资金有了一个调节盈余和短缺的媒介。通过资本市场,资金短缺企业可以获取发展所需资金,而资金盈余公司可以通过放贷或者投资使得多余资金产生效益,这可以说是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赢”,优化了资源配置,使得供需得以平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再次,资本市场作为一个调节资金供需平衡的工具,就一定程度上而言具有提高投资者和融资者责任意识,从而调节市场风险的功能。由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由于缺乏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结构以及有效运作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改革之初,高度依赖于银行债务融资。而银行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又使得其没有能够发挥好银行应有的金融监督作用,导致融资者对借款的责任意识不强。这一系列的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许多企业的债务资产比超过了危险限度,无力按期偿还银行贷款,致使银行贷款沦为呆账坏账。然而,如果存在一个富有活力而有效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和融资者就可以在银行体系之外寻找到选择机会,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间的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动性来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而融资者也可以权衡各种资金来源的成本和期限结构来选择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这种做法无疑可以调节市场存在的风险,促进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

最后,就我国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有利于分流居民储蓄,减轻企业债务负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额就持续增长。据统计,1978年至2000年,居民储蓄存款从210.6亿元增加到了64332.4亿元。对银行而言,负债越来越多,要寻找到一个优质的贷款项目却越来越难,这无疑加重了银行体系的负担。而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加之政府辅以多次降息,从实质上实现了居民储蓄的明显分流。其明显的标志是居民储蓄存款增幅的回落:从20世纪80年代的30%,到1997年下降到19%,2000年进一步下降到7.9%。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居民可以跳过银行直接了解企业,有机会自主选择高效益企业进行投资,分流了银行的压力。同时对于企业来讲也可以降低负债比率,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在投资者的关注下进行决策,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初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有企业资金来源只有国家财政拨款的状况,实现了一种体制的创新,特别是资本市场中证券市场的出现,使得许多国有企业在股份上市中扭亏为盈,企业的文化也在股份制的浪潮中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新体制和新观念给中国的国有企业注入了无限生机。

6.1.3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近几年,全球经济国际化趋势不断发展。2001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统一规则,使得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更是受到了来自国际的冲击。加入世贸我们将获得很多权利,同时也负有很多开放的义务,其中就包括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下面我们分别对我国采取的几种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行为进行探讨。

1.B股市场的逐步开放

B股的全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是外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投资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B股以人民币标明票面价值,并以外币认购:上海证券交易所的B股以美元认购;深圳证券交易所的B股以港币认购。B股以1991年发行的上海真空电子B股为首股,在2001年以前是专供外国及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买卖的股票。而在2001年2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对外宣布允许国内自然人以合法的外汇收入买卖B股,标志着B股市场正式对国内居民开放。

B股市场的开放搞活,可以达到吸引外资、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币存款利率与国际利率的较大利差,使得国内外汇流失严重。据国民经济研究所测算,1998年中国大陆外流的资本在480亿美元左右。1999~2000年,外汇流失的情况更为严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一项统计显示,截至2000年底,外资银行向中国大陆发放贷款余额为582.9亿美元,而同年9月,大陆在海外银行的存款总额达941亿美元,远远超过获得的贷款余额。由此,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可以有利于拓宽境内居民的外汇投资渠道。以往境内居民合法的外汇投资渠道除了银行存款就是炒外汇,而B股市场开放以后,他们便可以将手中的多余外币投入股票市场进行操作买卖,其方式的灵活多变比起原来的投资途径方便了很多,这样就可以吸引部分流失海外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激活B股市场,增强其流动性,促进B股市场的筹资功能,进一步扩大B股市场规模,从而为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大陆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而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在短期内恐怕还无法实现。在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的过渡期内,B股市场可以说是外资介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最佳渠道和场所。而且外资也只有通过B股市场,才能充分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B股市场正领着我国的资本市场走向国际。日前推出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MainlandandHongKong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以及香港积极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举措,短期内对于B股市场的冲击不会很大,B股的地位应当不会弱化。

2.外商投资企业上市

2001年,中国外经贸部发出了一个《关于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表明现有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经外经贸部同意,可以申请上市发行A股和B股。这个通知的发出无疑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飞跃。

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经改组改制而申请上市的,非国有上市公司比例很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着诸如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比重过大、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缺陷,不少上市公司根本没有解决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这个关键问题,致使这些公司没有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改组上市后,业绩突出的并不多,许多上市公司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这些质量不高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影响了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自身也不断沦为ST、PT“垃圾股”,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在允许外资企业上市之后,我国的证券市场将可以改变原来拥有的结构。由于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且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它们的上市使中国上市公司的结构得到提高和优化。不少外资企业自身质地优良,可以冲击国内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标准与要求,以相对国际化的、治理结构完备的上市公司形象出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同时由于原来的上市公司经常无法以丰厚的收益回报股民,缺乏投资价值,严重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功能,因此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上市也导致了中国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改制融资、脱困的功能逐步退化及投资者理性投资观念的形成,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实现市场定位和市场功能两方面的转变。外资企业的上市不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3.QFII的正式施行

QFII,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我国于2003年5月26日,正式实质启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机制,批准了瑞银华宝和野村证券成为首批取得国内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的投资者,从而标志着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利用资本市场吸引外资,对外开放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有关QFII的具体作用和意义,我们将在本章第五节中进行进一步介绍和讨论。

6.2国有企业的兼并与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