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童兵自选集
9398700000051

第51章 监督·教育·港台·序(6)

产生的必然性。市委领导干部站得高、看得远,提出,要借一件事,触动灵魂深处,深刻反思,对照检查,发现问题,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为项目服务、为经济服务的思想。市委、市政府提出,对整顿前出现的问题要坚持边整改、边学习、边提高;对整顿中出现的问题要从严从重处理,绝不手软;整顿后要常抓不懈,以制度和规范巩固机关作风建设取得的效果。与该事件有关的市区两级卫生部门立即替黎锦淇重办执业许可证,并表示,要通过黎锦淇事件吸取教训,检讨存在的问题,强化公仆意识,完善各项制度,为市民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在“黎锦淇变更行医执照地址难”、“台商吴裕卿投资观光果园难”的事件披露后,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了由市直党政机关和有管理审批权的事业单位一把手参加的“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学习讨论会”,市委书记黄龙云借特别报道组在系列报道中的一篇题为《一时智勇和万古心胸》的评论发挥:“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利益得失都是短浅的、暂时的,只有珠海的建设和发展才是永恒的。所以每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都要有放眼全局和长远的万古心胸,而不要只逞一时智勇。”黄书记对与会干部及时提出三个要求:首先抓好观念转变,其次抓好制度建设,第三要按国际惯例办事。

群众十分关注特别报道组的工作,争购刊登有特别报道组报道的报纸,如在珠海与中山交界处的一个报纸零售点,平常销售量只有四五份,而只要有特别报道组的报道,50份报纸总是全部抢空。电视台播放特别报道组记者主持的专题新闻时,收视率直线上升。电台开通关于特别报道的市民热线时,群众踊跃参加,热线电话连连不断。

媒体是特别报道的载体,它们为特别报道提供重要的版面及黄金时间段,并在特别报道组的统一策划下,采取联动战术,使“特别报道”迅速成为热点。在特别报道组带动下,各媒体记者积极展开各层面的监督,与特别报道组共同在珠海刮起舆论监督旋风。特别报道还带动报纸的发行量及电视、广播的收视率的上升,提高了珠海媒体的声望。

最能说明特别报道组工作影响的是年终的“万人评政府”

跟踪报道。珠海市委和市政府能够从党的整风、反腐败、民主建设的高度重视特别报道组的“万人评政府”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组平时开展的各种批评性报道对于“万人评政府”的结果有直接影响,被特别报道组披露过的机关往往被评为差。如1999年终被万人评为差等的机关是市卫生局、规划国土局、医药管理局,其中,市卫生局是黎锦淇事件的涉及者,规划国土局是吴裕卿事件的涉及者。又如2000年终被万人评为差等的机关是市环保局、特区管委会办公室、市文化局,其中,市环保局是招标风波事件的涉及者,市文化局是带“病”录像放映点通过审批事件的涉及者。由此可见,特别报道组推出的专题报道充分反映了群众的意愿,也得到党和政府领导的首肯,特别报道组的专题报道已经直接影响政府和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总体评价。

新闻改革新思路和新闻教育新突破

“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是党的十六大决定的全局性要求。去冬今春以来,十六届中央对于深化新闻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新思路。人们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这些新思路称为“从北京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这股春风同样指引着、激励着、催促着新闻教育的创新与突破,去开拓同新闻传播新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局面。

题记:这是笔者学习十六届新的党中央集体关于新闻改革思路的一些体会,以及对新闻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是提交给“理论创新与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

(2003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苏州东山宾馆联合召开)的一篇论文。

一、十六届中央深化新闻改革的新思路

十六届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主管思想宣传工作的李长春去冬今春以来,多次到一些省、市和许多主流媒体视察与调研,了解和指导新闻宣传工作,发表了许多切中新闻宣传工作弊端和新闻改革突破点的极为重要的指示,在新闻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及机制创新上提出了一些一新耳目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这些重要指示、新思路和新举措,对于从根本上调整中国新闻宣传工作的社会定位,引导进行了24年的新闻改革走出瓶颈,开创中国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十六届中央深化新闻改革的新思路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

中央负责同志指出,要在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做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论者,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中央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负责同志在谈到舆论导向时也强调,要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他说,导向的正确,不仅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宣传效果上,要改进宣传方法,提高引导水平,关注群众切身利益,联系群众身边实际,运用群众的语言,报道有实在内容的、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衡量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喜欢不喜欢。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浓重的老百姓情结,是新的党中央新闻改革思路的一大特色。

(二)用“三贴近”作为深化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十六届中央始终强调,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突破口,推进和深化新闻改革。

“三贴近”,首先是对传媒内容提出的要求。新闻传媒要充分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实反映他们的心声。新闻传媒要报道亿万人民群众的英勇业绩,集中人民的智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办好现代新闻事业,体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社会生活和党的建设的参与及监督。在当前,要从进一步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入手,多反映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普遍关心的内容,把报纸版面、节目时间更多地让给基层群众。“三贴近”,也是对报道角度、报道手法、报道形式和新闻语言方面提出的要求。要从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要从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群众喜闻乐见出发来选择报道手法和报道形式。要以平民语言而不是官方语言作为新闻语言的主调。中央领导强调,用“三贴近”作为突破口,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符合把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要多采用群众的语言,运用生动的形式和身边的事例。

要努力克服思想宣传工作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克服从概念到概念、简单化、口号化等弊病。

(三)区分传媒不同性质,实行分类指导

中央领导指出,新闻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受到人们重视,这是对的,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但对新闻出版业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重视不够,因而我们的新闻出版业缺乏动力。

我国新闻出版业长期以来靠资源的国家垄断,靠中央的红头文件,用行政命令组织摊派,很少真正顾及受众需求和市场规律。这几年情况有所改变。2001年完成政府同机关报脱钩之后,原属政府辖下的报纸实行“关停并转”,不再继续吃“皇粮”,但传媒资源特别是报号、刊号、广电频道等稀缺资源的发放或配置,仍未能引入市场机制,因而传媒的产业属性与商品属性也未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更是未见根本转变。同第一、二产业相比,同第三产业中其他支柱产业相比,新闻传播业的行业准入非市场化程度最高,权力门槛最高,按产业规则运行的机制水准也最低下。

十六届中央决心解决这个从根本上制约新闻改革深入的瓶颈。中央的新思路是,根据包括新闻事业在内的“文化单位”的不同属性,把其分为四类,对这四类属性、特点、市场化程度不同的文化单位制定不同的事业或产业政策,构建不同的体制和机制,即实行分类指导。

属于“文化单位”第一类的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产品是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这些单位不进入市场,政府投入,提供经费。第二类是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不具备公益性,一般情况下不进入市场。第三类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文艺演出团体等。第四类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这类单位完全进入市场,在市场中经营。它们可以按照国企改革经验,深化改革。

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三类文化单位,即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这类单位一部分要引导其进入第四类,即成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这样,就要明确地规定和坚持新闻单位的产业属性和它们产品的商品属性,积极而稳妥地建构新闻传媒业的产业运行规则。

(四)整合新闻产业集团,推动传媒集团的公平竞争

中央领导认为,新闻出版行业的改革从总体上看是滞后的,要解放思想,要像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那样。8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首先是解放思想,然后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又经历了观念的变化。开始是“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后来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一直到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确定下来。文化体制改革也同样,不能低估解放思想的任务。这里有一个怎样从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文化体制转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要从单纯强调“阵地”、“喉舌”,转向既要保持喉舌性质,又要有产业、商品、经济属性。

中央强调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指出,要有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突破旧的体制和机制。否则微观改革忙活了几年,后来一看体制和机制没有变。对于喉舌和阵地要坚持,但喉舌和阵地要守多大范围?我们要下决心花力气把它们搞清楚。

中央领导指出,传媒集团要实行竞争发展,传媒集团不按市场规则搞是没有活力的。新闻传媒集团不能动不动叫“中国”,你一搞国家级的,别人怎么同你竞争?要搞五六家,展开竞争。

关于传媒集团的性质,是事业还是企业,要深入研究。不能什么好处都让集团占了,要推动公平竞争。同时,要鼓励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国界经营,鼓励大集团跨媒体经营,让优势资源向优势集团集中。要鼓励优势集团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控股等多种手段,壮大自己实力,优化新闻传媒业结构,同时解决重复、低水平传媒的退出机制问题。

中央领导指出,报刊摊派是典型的权力垄断。中央要求,久治不愈的报刊摊派问题要切实解决。报刊摊派是同主管部门的部门利益搞在一起的,为本部门挣钱。在体制没搞清理顺之前先做一个规定,不许用权力搞发行,接下去要找根治办法,切断发行与部门利益的联系,把部门报刊推向市场。党报党刊要传递党的声音,订阅党报党刊的政治动员还是要有的,但各级党报党刊要不要办这么多,可以研究。除了党报党刊之外,能够走向市场的报刊,都要走向市场。

(五)政府要改换角色,变办文化为管文化

中央领导指出,要重塑文化主体,否则谈何市场机制。关于这一点,首先要政府改换角色。第一种转变是,政府要从直接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或者说,由直接办文化向主要管文化转变。

这里说“主要”,因为政府还是要办一点文化,即第一类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但今后大量的要靠社会力量来办,要有相应的一批投资主体来参与,其中包括上市公司。

第二种转变,从直接由所属机构对文化单位管理向面向社会的管理转变。

第三种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审批式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政府主要从宏观上管理文化单位,当前迫切要做的事有两项。首先是建立文化市场体系。要解决体系问题,就要在微观主体基础上,解决事业性的文化单位主体无法从部门和地方利益中解脱出来的问题。比如说电影,只有建立起资本纽带才能从条块分割中脱离。

其次要建立法律法规、游戏规则。我国长期以来文化领域法律法规薄弱,是有一定原因的。市场经济体系的框架才搭起来,文化体制不能走在经济体制的前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现在到了加快立法的时候了。目前的办法是人治,还没有走向法治,成熟起来有个过程,但是最终还是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有些一时不具备立法条件的,要完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不完善要用政策。要更多地将政策变为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成熟了上升为国家法律。

纵观由笔者梳理的上述十六届中央深化新闻改革新思路五方面的内容,可以发现,它们的改革力度大,着眼于宏观即文化体制的变革,从政府角色的转变入手,立足于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媒的性质、体制、机制和监管法制。这些新思路,是走过了24年漫长路程的中国新闻改革最后攻坚战的既定目标,也是经济全球化新态势下中国传媒做大做强,走向世界的新竞争的序幕。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十六届中央深化新闻改革的新思路表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不仅是这一坚定誓言的庄严宣告者,而且是这一坚定誓言的无畏实践者。

二、对新闻教育新突破的思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梳理十六届中央深化新闻改革的新思路,环顾全国各地众多传媒变革的新举措,目睹海外主流传媒接踵而来一块块蚕食我们的市场“蛋糕”,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预备好了吗?如果说,新闻界正在努力开拓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局面的话,我们新闻教育界又怎样去规划新闻教育的新突破呢?依笔者的一孔之见,认为首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思路和新的突破。

(一)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突出重点

长期以来,在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养成了这样的简单化思维习惯:“既要……又要……”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从纯理论的角度看,这种对立统一观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理论一旦失去其具体运用的对象,成了不问地点时间条件随意套用的“万能钥匙”,它就可能成为一种无用的摆设甚至有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