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陈力丹自选集
9398600000007

第7章 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与市场经济(1)

发表于《新闻记者》1993年第3期。

今年是马克思逝世110周年。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潮中,谈论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也许不少人会感到与现实很远。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只知道列宁有个“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知道延安《解放日报》的“党报四性”,不知道马克思还有什么比这些丰富得多的新闻思想;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马克思的新闻思想则纳入已经被定型了的“马列主义新闻学”的几个教条中,人们不知道或回避了与当时的总体形势不一样的许多马克思关于新闻事业的观点。马克思是在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时期阐发他对新闻事业的认识的,这一背景和他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进化思想,决定了他的新闻思想的现代化特征。马克思从未把他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局限在宣传政党的思想上,尽管他经常利用各种媒介传播自己的观点。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思想深邃并带有超前性,思考问题的视角高于那些被他善意嘲笑为具有“宣传癖”的工人宣传家。因此,在他身后110年的今天,研究他的新闻思想仍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现实感。在这里,我仅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他的新闻思想对现时代的启示。

一、新闻的世界市场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世界市场是他们论证的大背景。他们意识到,正是在19世纪,大工业使世界取得了真正的现代意义,人类社会结束了互相隔绝的状态,一切民族无不以某种方式同其他所有民族相互联系。尽管当时的“世界”比现在小得多,但欧洲与世界各大洲的航路已经开通,电报开始使用。这些情况足以使眼光敏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描绘了以下世界的发展前景:“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提出了考察新闻流通现代化的标准:“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

他和恩格斯首先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写道:

一个人的“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世界性的,它们超越地方的局限性还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于他和他所在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从马克思许多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中,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交往”这个内在标准。他曾经把《泰晤士报》作为现代的优秀报业组织与古代神话中的传闻女神相类比;他寄希望于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子孙创办的自由报刊,认为这是复兴印度的强有力的因素;他阅读澳大利亚的报纸、中国的报纸,为远在南非、美国的着名报纸撰写新闻通讯,从不认为新闻的流通还有党派或国界的限制;他确定一家新闻媒体的新闻流通中的地位,不在于它的党派性,而是它的建立了多大的新闻市场。他和恩格斯的着作中提及的世界各国报刊多达1500种,其中提及最多的并不是工人报刊,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报纸《泰晤士报》,约有1000次,尽管马克思在许多时候并不喜欢这家保守的报纸。在创办和指导工人报刊时,马克思决不满足于宣传党的思想,他有一种强烈的新闻市场意识,要求自己的报刊在新闻时效方面和独家新闻方面能够与各大报竞争,取得世界性声誉。新闻的流通和其他精神产品的流通应当是世界的,而不能限于某个地方或某个小宗派的范围,这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

我国的新闻业,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曾经长期处于内部的封闭状态,并且常常把外部的新闻世界想象为妖魔鬼怪。这个时期我们考虑问题的视角可以用一句经常讲的话来代表,这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参照系是“我”,用它去衡量外部世界,于是就有了“新华社要把红旗插遍全世界,把整个地球包下来”这样的既宏伟又短浅的意识。而根据马克思世界市场-世界交往的视角,本来应是“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以世界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准来衡量自己的。在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任何地域性的封闭状态都会造成马克思所说的情况:“交往的力量……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如果回顾一下五六十年代我国新闻界的许多愚蠢举动,马克思的话是很应验的。

改革开放了,我们看到了陌生而新奇的外部的新闻世界,但考察新闻业视角的转变需要时间。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迈进了市场经济的门槛,新的形势要求完成这一转变。打开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交流报告》,洋洋120多万字,里面几乎没有中国新闻业的任何数据。1992年,法国新闻学教授雅克·巴拉在京讲授新闻地理学,展示的百余幅世界传播媒介分布图,偌大的中国总是一片空白,中国的新闻业成了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看着这种状况,恐怕每个中国新闻工作者都会感到不是滋味。我国正在努力从各方面加入世界市场,加入世界交往的行列,但新闻的世界市场,我们进入得相当缓慢,与整个市场经济的格局很不协调。首要的障碍不是具体操作,而是在于观念和思维方式。介绍一下马克思考察新闻流通的视角,也许会使许多担心和顾虑减轻一些。当我们的经济与世界连成一片时,新闻流通的国际化必然要提上日程,这在我国南方已经成为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我们管理新闻业的方式、标准不改变,新闻受众是不会由于你讲的是什么“主义”而被留住。被动的局面应该由主动改革来解决。努力采用国际通行的方式、标准和技术管理新闻业,改革新闻报道的表现方式和内容结构等等,只要指导思想、思维方式现代化了,这些问题不难解决。这与我们要坚持的原则不会有多大的矛盾。马克思当年为美国资产阶级的《纽约论坛报》写了10年新闻通讯,不少新闻还造成了轰动,并没有发生他被和平演变的事情。

135年前,马克思曾经专门论证过封闭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他说:“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发财的原则来对抗。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的。”马克思同情中国的遭遇,但他从世界市场-世界交往的角度看问题,又毫不留情地宣判了旧中国的死刑。历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现在我们似乎又处于与上个世纪有些相似的“槛”上,但现在并没有强力将我们排斥于世界之外。如果存在排斥力,那它主要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所以,在我们纪念马克思的时候,新闻的世界市场,这是第一个要点。脑子里有了这个观念,新闻改革的思路会大大开阔的。

二、用时间消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