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9398400000012

第12章 新闻·宣传·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1986年11月7日至9日,武汉大学新闻系和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了新闻理论讨论会,全国部分高校新闻系、新闻研究和新闻宣传单位,以及新闻出版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教授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新闻与宣传、舆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是近年来我国新闻理论界的一次高层次的学术交流。

新闻、宣传、舆论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

新闻与宣传、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多年来新闻工作中有待处理好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近几年全国新闻理论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课题。在理论上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从宏观上把握新闻改革的方向,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推动新闻改革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会上,与会者各抒己见,研讨了这三者的各自含义和规律,探索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数同志认为,新闻、宣传、舆论是三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新闻,指的是一种事物,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是人们欲知而未知(新知)的事实;宣传,指的是一种行为,即宣传者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把自己的主张、意愿、观念影响受传者,是思想观点上的说服;舆论,则指的是一种民意,即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社会集团或不特定多数人对某一重要事件、社会问题等,在一定时间内公开表现的带有共同性或大体相近的心理、感情和判断,并以适当的形式作出的评价。这三者之间并不存在着种属关系,把它们并列提出,硬要争个“异”与“同”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然而,在同一社会里,作为不同的社会现象,三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闻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原始信息的“照相式”的翻版,它是经过传者(包括传播媒介机构)选择、处理、制作过的信息,因此,它或显或隐,或浓或淡带有传者的主观色彩。从广义上说,新闻都是有着一定的宣传目的的,它既要反映社会舆论,又能影响、疏导社会舆论。宣传作为一种大众传播行为,要让受传者信其“理”,接受其说服,便得借助各种“传的材料”来进行,以达到左右舆论之效果。新闻作为一种“传的材料”,自然成了宣传所借用的工具。而舆论在传播媒介中,主要借助新闻和宣传发挥其力量;同时,对于新闻和宣传的力量的评价又都是以舆论为中心来加以考察的。新闻、宣传、舆论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现象,给予新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新闻传播中既要十分注意尊重新闻的自身规律,又要注意掌握宣传的规律和艺术,还得注意对舆论的考察和反馈,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水平,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的总体效果。何微(武汉大学教授)、马戎(暨南大学副教授)、沈俊法(江西大学新闻理论教研室主任)等同志在发言中说,多年来,我们的新闻工作由于没能正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较严重的片面性,尤其是把新闻和宣传混同一体,无视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于新闻的简单的功利主义态度,不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新闻自身的规律,结果两败俱伤,新闻不吸引人,没人看,当然也不能有效地利用新闻达到宣传之目的。

研究新闻宣传的规律,是新闻理论学中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

新闻与宣传、舆论的有机联系,构成了有其独特功能的“新闻宣传”——既给予受众以“新知”,又从中进行“思想观点上的说服”。研究新闻宣传的规律,作为理论新闻学中的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外新闻事业都早已各有其新闻宣传的实践,而理论上却众说纷纭;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新闻宣传观念同今天的社会实践已经很不相适应,必须更新。一些同志认为,西方新闻界一边将“宣传”视为“吹牛”的同义语,一边却在其新闻实践中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这种表里不一的现象,起因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堕落,资本主义社会无政府状态的商业广告战,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之被政客和财团所收买、控制。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不必厌弃宣传,只能厌恶拙劣的宣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反映事实真相,“讲真事、讲真话、讲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宣传区别于其他政党及其宣传的标志之一,也是我们新闻宣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林枫(新华社新闻所新闻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新闻学院教授)、葛迟胤(复旦大学副教授)、卢纯田(首都新闻学会理论组负责人、解放军报评论员)等同志在发言中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宣传基本上是一种单向的由上而下的借新闻报道进行指导性宣传的行为模式。这种新闻宣传在封闭型社会,是人民群众所需的。然而今天,在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了,应该改善我们的新闻宣传。而要改善新闻宣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改变“政论型报纸”时代的旧概念,代之以“服务型报纸”的新观念。

在具体做法上,如何改善新闻宣传,更好地为受众服务,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争论。有些同志认为,当务之急是新闻报道应当全盘信息化,不断扩大信息量。对此,陆灏(上海市记协副主席、武汉大学兼职教授)、马戎等同志持不同看法。陆灏认为新闻媒介的三大作用(即上对下的指导作用,下对上的监督作用,交流信息的传播作用)不可偏废。改善新闻宣传的关键在于冲破旧的办报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新闻自身固有的功能。

当前新闻宣传的症结表现在指导作用不够有力,监督作用更显薄弱,而信息传播作用的问题出在质量不高,不在于数量不足。

马戎也认为,信息新闻毕竟属于浅层性报道,而报纸属于综合性传播媒介(少数专业性信息型报纸例外),光有信息新闻是不够的。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是多方面的,因此,深层报道对于信息新闻更显其珍贵;加之,报纸以文字表达为主,文字表达具有适宜于深刻揭示事理的优势,应该扬其所长,发挥深层性新闻宣传的独特功能。我们的新闻宣传不妨借鉴西方报业的经验,向“解说型”报道发展,“解说”就是服务,而不是灌输。我们的新闻宣传应以信息交流为依托,实行思想交流式的双向横向舆论宣传。

新闻事业的特性及其社会功能,是新闻理论学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新闻事业的特性及其社会功能,作为新闻学学术分歧的根子,至今仍然是新闻理论学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探讨清楚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与会同志还从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研讨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和特性。甘惜分(人民大学教授)、陈韵昭(珠海应用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桑义磷(武汉大学副教授)等同志认为,人类的新闻活动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但新闻事业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产生的。新闻事业同古代的新闻活动相比较,有着质的差别和不同属性。古代新闻活动是个人之间的自发性的定向新闻传递;新闻事业是一个群体,一种机构,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闻事业的新闻传播是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因此,新闻事业是专门传播新闻信息,公开提供信息服务的职业社会机构。这是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之一。与此同时,新闻事业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总是为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所掌握,所以,新闻事业又总是带有阶级和政党的倾向性的。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阶级倾向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新闻传播中来;同时,各阶级、各政党和各种社会集团都要利用公众的信息需求,借助于提供信息服务,达到其宣传目的。这就使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和社会宣传活动熔铸一炉,形成新闻事业。实质上新闻事业是借助于新闻信息传播进行舆论宣传的社会机关,这便是新闻事业的第二个基本属性。新闻事业对受众来说,主要目的是获取新闻信息,受众追求的是信息值、信息量;而对新闻事业来说,根本目的是为了舆论宣传,所追求的是宣传效益。新闻事业的这两个基本属性,决定了新闻事业的特性是处理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舆论机关。有的同志在发言中说,新闻事业无论何时都是新闻传播机构,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是它的立身之本;无论何时,新闻传播都携带新闻机构的主观倾向,起着舆论宣传的作用;无论何时,新闻事业总是一定社会集团的舆论工具,或曰“喉舌”,在阶级社会里,它是阶级、政党、社会集团的舆论工具,在阶级消亡之后,它是先进舆论的喉舌,真理的喉舌,推动社会进步的舆论工具。

(198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