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甲午战争:120周年祭
9365200000030

第30章 中日之间会有第四次战争吗(1)

1.中日之间最好的结局是和平共赢

中日关系,不仅仅是中国与日本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而且还涉及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合作与稳定,涉及到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发展与未来,涉及到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涉及到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涉及到21世纪是否是亚太的世纪和亚洲世纪的这些重大战略目标,涉及到21世纪中后期中华民族是否实现伟大复兴这些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这些大战略、大背景和大使命的角度上看,中日关系中出现的一些分歧、冲突与矛盾就属于次要矛盾了,它必须服从于这些战略和大局的需要了!

尽量化解矛盾,求同存异,在斗争中讲合作,斗而不破,互利双赢,变对抗为对话,变对立为合作,防止中日冲突,两败俱伤,讲究和谐共生,合作共存,共谋发展,这是21世纪复杂的国际大背景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对中国外交与中日关系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和新使命!

简而言之,中国目前所要谋求的亚洲大环境是东边要(谋求与日本和美国)缓和,西边(谋求与俄罗斯、中亚和印度)要巩固,这样,中国发展的这盘大棋局才能扭转被动局面,逐渐走向主动并彻底盘活东亚区域合作一体化和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这盘大棋局的道路,并最终分化瓦解日美建立的“亚洲小北约”,使东亚大棋局朝着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

然而,中日关系又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极其复杂的一对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甚至比中美关系还要复杂。因为美国的战略是全球性的、世界性的和全局性的,它所面临的挑战很多,所要应付的竞争对手也很多,而中国只是美国所要重视和面对的其中一个主要对手之一!尤其在当前,它面临着恐怖主义和中东大泥潭等这些最主要的矛盾,还需要中国成为其“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为其解困、解套和解忧!相反的,日本则不一样,它的战略重点和焦点在东北亚,或者说在东亚,它的主要对手就是中国,它千方百计遏制和削弱的也是中国!

影响和制约着中日关系的因素还很多,其中不利的因素更多。主要有七八个方面:一是历史认识问题,二是安全互信问题,彼此不信任与猜忌。三是钓鱼岛等领土争端,四是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五是台湾问题,六是日美同盟问题以及美国因素,七是日美共同拼凑的“亚洲小北约”问题。这一系列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纠缠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发展和健康发展。日本应庆义塾大学小岛明之还列出了有九大变数影响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它们是经济变数、感情变数、地区变数、历史变数、台湾变数、东海变数、美国变数,中国的国内变数和中国未来局面的变数这九大变数。总之,中日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从下棋的角度上讲,它就是一盘极其具有挑战性的残局,只有资深的下棋高手,才能扭转棋局,避免死局,力争活局,走出胜局。

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上最发达的北美贸易自由区和欧盟两个经济体都走向成熟,而东亚峰会和东亚共同体才蹒跚走步,实现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中日两个地区大国的政治棋手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长远的角度去下好中日关系这盘棋,不要往死局里走,不要往残局里下,要尽可能地盘活中日关系这盘大棋,力争避免出现因个别问题和个别事件引发的冲突,发生意想不到的军事意外。

能够化对抗为对话,变对立为合作,实现对立双方的合作双赢,互利双胜,这才是中日外交战略的重大胜利。而这种胜利,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人民,有利于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更有利于东亚的崛起,有利于亚洲的崛起,有利于改变21世纪世界的大棋局:21世纪是亚太的世纪,亚洲人的世纪!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艰难复杂而又充满希望的中日关系是需要用大战略、大眼光、大视野去审视的,它也考验着两国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和战略胸襟!

那么,如何避免中日冲突,造成两败俱伤,实现互利双赢呢?下面谈一下对日关系的几点战略思考:

一,要警惕美国导演的两伊分化模式。美国的《世界日报》曾经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美国的东亚战略就是要中日两国世世代代“鹬蚌相争”下去,让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美国在全世界就善于推行分化瓦解战略,在欧洲分化“老欧洲”和“新欧洲”。在巴以问题上,挑弄双方。在中东,两伊战争长达八年,使斗争的双方两败俱伤。在南亚,坐观印度和巴基斯坦内斗。在东亚,也是一样,中日矛盾,内斗与不和,正中美国下怀。美国就是要通过中日不和、冲突来削弱其中的一方,实现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战略目标。基于这种考量,中日必须握手言和,不要中美国人的圈套。

二,中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日关系。日本是一个追随强国、缺乏自主外交的国家。它基本上是追随美国的,只要中美大局稳定,中日关系就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1972年,中美关系好转,也带来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三,日美关系并非铁板一块,也有可以操作和利用的空间,运用彼此间的矛盾,使中日关系朝着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日美两国尽管有日美同盟条约,是盟友,但是,它们也各怀鬼胎,同床异梦。美国从心底里也害怕做大和强大,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曾经被美国视为“头号敌人”,日美矛盾曾一度上升为美国的主要矛盾。因此,日美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

四,不要把日本推向美国一边。这是中日外交的最大禁忌。中日交恶,对中国有好处吗?没有!小泉时代奉行的向美国一边倒外交,向我们提示,一旦中日两国交恶,日本就会滑向甚至倒向美国一边,使中日美的三边关系,变成了二对一的关系,对于中国也十分不利。中日外交也要讲究趋吉避害,中日越缓和,中日越友好,日本就会越中立,就会重视同中国的关系,这样,对中国也就有利。

五,要从亚洲的大战略和世界的大战略上看待和重视对日关系。亚洲的大战略就是要建立东亚共同体和东亚自由贸易区,世界的大战略就是世界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向东亚转移。如果中日友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二三十年后,这些重大的战略目标就会逐步实现;相反,中日交恶,彼此冲突,两败俱伤,这些战略目标就会化为泡影。这个时候,谁笑得最欢呢?美国!它暗自在一边狂笑:哈哈,这两个亚洲傻子终于内斗起来了,亚洲战乱了,落后了,太好了!还说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它们这样内斗下去,还能实现这一惊天大梦吗?不,做梦去吧!

六,日本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争取大多数,孤立极少数,搞统一战

线很有必要。看问题,不要绝对化、极端化和片面化。在日本国内,有很多阶层,有亲美的,亲台的,也有一大批重视同中国发展关系的友好人士和知华派人士,他们是亲中的,并非铁板一块。比如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原外务大臣田中真纪子、原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自民党前干事长加藤弘一、前副总裁山崎拓等实力派政治家,就倡导重视对华关系,这就是我们要全力争取的积极力量,同时,我们还要搞统一战线,分化瓦解少数派和极右派,争取中间派与和平人士,建立对日关系的统一战线,总之,朋友是越多越好,敌人是越少越好。我们要像解放战争期间争取国民党内部人士一样,搞好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尽可能掌握主动权,营造友好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七,学会合作与双赢,相互压制国内的民族主义膨胀。尽管中日关系盘根错节,非常复杂,但有一条红线却是十分明显的,而且也正在主导着中日两国领导人的视野:那就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这是中日关系斗而不破,最终趋向缓和与稳定的关键因素。

没有经贸关系的中日关系是脆弱的、不牢固的,也是不可靠的。只有学会互利、合作,实现彼此的发展和双赢,使目前这种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保持下去、发展下去、稳固下去,才能使中日关系有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隔阂和猜忌,从而达到经热政也热的目的。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有利于日本,有利于东亚,也有利于世界。

中国必须要有这种大国胸怀、大国眼光和大国战略,去审视中日关系,改善中日关系。并压制国内一些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防止一些过激的思想与行为。比如要砍掉北京玉渊潭和武汉大学的樱花树,难道就是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行为吗?不是。再比如,不能片面地把体育比赛政治化、爱国化和狭隘化。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

才能有助于国家的健康发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与冲突。

八,解决问题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中日之间有很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了,就能化解矛盾,握手言和,避免冲突,实现互利双赢;解决不好,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引发冲突,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因此,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妥善地处理好两国之间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这里首先要反对一种消极态度:就是小泉纯一郎式的回避态度。他知道中日关系中的一个个问题都不好解决,所以就采取“老死不相往来”的回避态度,甚至通过一次次的参拜靖国神社,故意激化矛盾,造成中日关系走向了低谷。

中日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要学习一下德法缓和关系的经验与模式,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那些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通过能源与环保合作着手,培养彼此的信任与感情,商讨和探索解决其他问题的良好途径。

九,中华民族自强是唯一的出路和根本大计。日本这个民族很奇特,那就是欺软怕硬,依傍强权,崇拜强者。尽管美国对它采取了军事占领,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个遭受核武器打击的国家,然而,它却愿意对它俯首称臣,崇拜得五体投地,现在的日美关系居然还“亲密无间”。相反,就是到现在,日本还看不起亚洲人,而且也不愿意称自己是亚洲国家,而是称自己是西方一员,是一个海洋国家,从他们的骨子里流露出的是西方文化中的强者逻辑,所以,要想实现中日关系的缓和与稳定,单靠纯粹的单方面的友好是不够的,任何幻想强者同情弱者的逻辑也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自强,才是最根本的大计。

从这个意义讲,珍惜当今和平与发展的大好时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现代化水平,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通过10年乃至20年的卧薪尝胆和艰苦奋斗,中国教育、科技和军事水平赶上和超过日本是有希望的,而且也是可以实现的,随着中日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尤其是国际力学的优势逐渐趋向中国,这样,日本就会慢慢改变对中国陈旧的看法,慢慢改变亲美疏华的外交方针,使中日关系的天平最终转向中国!

而这一点,正是当下的中国所最需要努力并为之奋斗的。

总之,中日关系必须要缓和才行,要走向稳定才行,要走向健康发展才行!因为在中国的大战略和大棋局中,日本只是一个小卒子、小棋子,中国的大战略和大眼光是与美国博弈。

用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的话说,我还是要说那句话:对抗双输,对话双赢。

2.中国必须做好最坏的战略准备

从历史上看,日本是一个善于偷袭和冒险的国家,这个民族一贯具有赌徒的心态,他们往往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和偷袭的办法来到达“首战必胜”的野心,偷袭也成为了他们发动战争惯用的伎俩,不宣而战便是他们挑起战事的主要手段。

尽管这种手段是卑鄙的、下流的、不光彩的、甚至是见不得人的,但是,却成为了他们一直沿用的“法宝”。从日本对周边邻国发动的很多次侵略战争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些不宣而战的“影子”和先例。

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丰岛海面上不宣而战,就对清朝的舰艇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致使清军800多名将士牺牲,蓄意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1904年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突然偷袭了停泊在中国旅顺港内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妄图一举歼灭俄军舰队,从而挑起和发动了日俄战争。1931年9月初,日本自导自演、精心策划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在9月18日,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三省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借口1名日本士兵失踪,故意寻衅肇事,挑起卢沟桥事变,进而发动了企图吞并整个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一项《帝国国策纲要》,宣称“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为此,日本帝国决定“不辞对英美一战”。

12月6日傍晚,偷袭珍珠港的日本特遣舰队已经到达夏威夷。7日清晨7时,日本再次以偷袭的方式不宣而战,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时刻提防日本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候发动这种偷袭战术,突然对中国不宣而战。这就要求我们的军队必须要做好各种应对预案,以防不测。这种战争准备、沙盘推演和战略预演不仅是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处变不惊,不致于重蹈过去被动应战的尴尬局面。

在当前,中日之间最有可能“擦枪走火”的地方,就是围绕钓鱼岛产生的各种争端。当然,我们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坚持以下三项大原则,做好各种情况下的应对之策与反击措施。主要的应变策略有三:一是双方都后退半步,回到1912年9月日本购买钓鱼岛以前的状态。中方则坚持搁置争议、重回互惠互利合作的大原则。这是上策。

目前的一、二十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建设期、机遇期和战略期,我们不能因为钓鱼岛争端进而挑起钓鱼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打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

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大战略是什么?就是要通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的强大。相对于这个大战略而言,岛屿之争只是第二个层面的策略问题。

二是双方僵持、互不让步,都派遣海监船例行巡视,宣誓主权。中方仍然坚持顾全大局、不主动开第一枪,不主动挑起事端的原则。这是中策。

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还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中日经济贸易合作和中日韩三国东亚自由贸易合作谈判的这个大局。这种策略叫做斗而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