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鸿章的悲哀,也是那时整个中国的悲哀!
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和悲哀,或许不足以造成什么历史性的社会影响,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最多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是,一个政治家的命运和悲哀,就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他们往往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
也就是说,一个政治家政治生命的悲哀,乃至涉及到他所指挥的一场战争失败的悲哀,一场改革失败的悲哀,或许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代人的悲哀,甚至是几代人的悲哀!
晚清重臣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一个政治家,他所指挥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这场战争的惨败,就具有这样大的时代影响力、穿透力和震撼力!应当客观地说,丁汝昌不过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一个替罪羊而已,李鸿章才应当对战争的失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尽管他可以不承担失败的全部责任。
李鸿章的悲哀,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而且也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惨败,而且也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华民族的惨败!
2.李鸿章临终前的绝笔诗,流露出无限的哀伤
1901年11月7日的晚上,一位发着高烧、呕吐鲜血、卧床累月的即将离世老人在临终前显得莫名的凄凉和无尽的沧桑,他望着窗外茫茫夜空,仰天悲鸣,慨然长叹:“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
真是英雄末路,壮志未酬,凄凄惨惨戚戚。这位仰天长叹的耄耋老人是谁呀?他就是名噪一时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和悲凉晚景。
在他含恨离别人世间的时候,不仅这样苦苦悲鸣,而且还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砥砺后人的绝笔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到李鸿章的这首临终绝笔诗,眼睛里总是禁不住满含泪珠,对李鸿章这个人既爱又恨,既敬重又反感,既同情又悲悯,甚至还十分厌恶,复杂矛盾的心情一时难以言表。
我总是为晚清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感到惋惜、悲哀、同情,还有就是义愤、感慨、厌恶!李鸿章的临终诗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首诗?为何能够让人产生出如此五味杂陈的复杂心境呢?其诗歌如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歌无疑是李鸿章一生中写得最好的一首抒情言志诗,有点跟岳飞写的《满江红》、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曹操写的《东临碣石》的诗篇一样,既充满大气磅礴,又有浑然感伤的意味。
诗歌中“伤国步,吊民残”的语句,无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最后两句几乎是表达了他壮志未酬、心犹未甘、寄托后人的呼喊,读后让人心情凝重!
特别是阅读到“秋风宝剑孤臣泪”,知道他是全国人民的一片臭骂声中,满含着对日本的嫉恨、对沙皇俄国(不能抗拒日本)的失望、对大清国无力回天的无奈,口吐鲜血,怀着无限的感伤,在忧郁之中而凄凉死去的历史背景,不仅使人产生一种悲凉、忧伤、同情与可怜的感觉!
毫无疑问,李鸿章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一个负面性的人物,政治家的这种结局是很可悲的!
尽管他在仕途上如日中天,位极人臣,权倾朝野,把持朝政,红极一时,在(慈禧太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却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同情,更不用是歌颂和赞美了!也没有得到像周恩来总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样的最高礼遇,来自人民心灵深处的最高敬意,无疑是失败的。
阅读完这首诗后,我的第一感觉和印象就是首先会想到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和他在临终前留给所有中华儿女的两句具有鞭策性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敬重的孙中山先生就是这样,把他短暂的一生无私地交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可是,事业未竟身先死,只能抱恨终生,痛心疾首,含恨而去。这是天下有志之士人生中最为悲壮的一幕!
难道李鸿章也是这样一类忧国忧民、报效国家、自强新政、开天辟地般的时代伟人吗?为什么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用了一句话:“舟大而水浅也”。
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大加赞赏,亲自撰写了《李鸿章传》,在书中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甚至高度评价他,认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甚至把他和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逐一比较,认为李鸿章与诸葛亮、王安石、俾斯麦等人都有可以一较高下之处。
对于梁启超先生这种大加赞赏的观点,我是持否定观点的,也是不敢苟同的。我甚至认为李鸿章还不如他同时代的爱国名臣林则徐(虎门销烟、抗击英国)、曾国藩(洋务运动培育英才)、冯子材(老骥伏枥、抗击法国)、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这些边疆重臣伟大和高尚!
他们这些人都是血气方刚的O型血,尽管也被满清朝廷诸多因素干扰、制约和掣肘,但是,还是能够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生死与恩怨,报效国家和民族,特别是年老的冯子材,不惧生死,实在可亲可敬可佩!
毫无疑问,李鸿章在仕途上、在智商上、在情商上是大清一流的,也是世界一流的,这是不可否认的。这也是他个人在政治上和仕途上的巨大成功,如果没有这些优势,他是不会混到位极人臣的位置上,甚至地位超过光绪皇帝,仅次于慈禧太后。尤其是在腐败透顶的晚清时期,在满族的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一个汉族官吏能够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是极其不容易的。足见李鸿章八面玲珑和左右逢源的官场权术之高,是其他一般人所不能比拟和超越的。
第二点,他和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一大批人无疑是洋务运动的先驱者,为国家和民族的近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这些也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他身居高位,权倾一时,把持朝政,位极人臣,还自叹:“吾被举国所掣肘,有志焉而未逮也。”这一点却是十分错误的、荒谬的、不正确的。
我只是想反问一句话,成为了大清国的第一号重臣还嫌不够,难道他只有当了皇帝,才能够大有作为?才不会“被举国所掣肘”吗?这很显然是错误的!
难道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国侵略、冯子材老将出马抗击法国侵略、左宗棠亲自出兵新疆抗击沙俄侵略等就没有受到朝廷的影响和制约吗?
3.李鸿章的悲哀、幻想、结局是什么
李鸿章的悲哀在何处?他的幻想又在哪里?那就是他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治国理念、治理军队、治理下属以及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才是他人生的悲哀之处!
第一,他不是一位敢作敢为、血气方刚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只是一个善于玩弄政治和权术的高级政客
作为一个位极人臣的宰相,应当具有治国理念、治国纲领、治国担当的精神。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在他的身上找不到林则徐、左宗棠那样的敢说、敢做、敢当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与锐气,更没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献身精神与品格,他只是一个善于玩弄政治和权术的高级政客。
毫无疑问,李鸿章是一位改革家,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作为改革家的李鸿章,他也曾经发表过这样慷慨激昂的议论:“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这正是一个改革家应有的精神和风骨:我们现在若不能顶住压力,把事情办好,那后来的人恐怕都不一定想得起来要这样做呢!(摘自中新网2008年11月21日文章《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功与过》),也曾经搞过一些轰轰烈烈的改革,但是,那都是一些不触动封建体制的表皮改革,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因此,他不是一位成功的改革家,也没有魄力和能力将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带领进一个资本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样他自己也就不可能与世界上著名的改革家比如俄罗斯的克伦威尔、拿破仑、彼得一世、俾斯麦等相提并论。
他常常把自己比喻和定位成为一个“破屋裱糊匠”,这种调子其实确定得比较很低。也就是说,他只是在想“维系”这个大厦将倾的江山,而没有显示出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尽管他本人希望改革和“自强新政”,也做过一些推陈出新的事情、工程和项目。
同时,他还有一种“唯武器论”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武器先进,就可以使得国家强大,就可以抵御西方的侵略者。也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他曾经对曾国藩说:“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收)敛手。”
曾几何时,他在北洋舰队“大兴土木”,购买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战舰,号称为东方第一巨舰。旅顺军港,也曾经是东方第一军港,可谓“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这些都反映了李鸿章是一个“唯武器论”者,然而,人的素质不行,指挥打仗的将领不行,即使是世界上再先进的武器,也是形同虚设!旅顺之战和威海卫之战,都暴露了这些弱点和悲哀!
第二,他缺乏深刻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战略驾驭全局的能力,不是世界一流的战略家,他只是一位优秀的政客
作为一位国家重臣,毫无疑问也应当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这就要求他必须要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战略要具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可是,事实上,李鸿章对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列强的战略意图却缺乏最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造成了在国家战略决策层面上的重大失误。这应当是最致命的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野心暴露无遗,已经到了摩拳擦掌、磨刀霍霍之际。而大清政府却浑然不知,依旧沉醉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之中。在李鸿章看来,“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只近忧。”然而,甲午战争的爆发表明,李鸿章的战略判断是严重失误的、错误的!恰恰是日本,才是满清政府的近忧!甚至在战争已经爆发的时候,还依然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抱有幻想。
对竞争对手和敌人的战略意图和侵略目标不是非常清楚,这反映了李鸿章对国际局势的把握和判断是失误的,缺乏的。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当然,每战必殆。
可以说,他对日本的国家战略和战略目标的判断和认识不足,对日本的侵略和战略野心认知不够,心存侥幸,轻视对手,进而准备不够,是导致整个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同时,更加可怕的是,他始终对西方列强心存幻想,抱有希望,甚至到了老死前的几小时,才最终清醒过来。以前,他始终抱有梦想通过以夷制夷,借助外力,相互制约,最终达到江山稳固的治国理念,反映出他在政治上的不老练、不持重和不成熟。尤其是与西方列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相比较,更是相差甚远!
他对跟日本一样凶狠无情的俄罗斯是始终心存幻想的。李鸿章逝世前曾经说:“俄国在满洲扩展其势力,不妨袖手观之,因为日本必然不会漠视这个封豕长蛇般的敌人。时机一到,必起而相战。两虎相争,两败俱伤,我们就有可乘之机,同时,再借助欧美的力量谋求恢复,这便是我们的以毒攻毒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