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
9353800000021

第21章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11)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彼此交流,必须首先让他们对所观察的艺术品产生兴趣,并就自己的感受展开积极的讨论。但学生们大都有一个特点,即一旦对艺术品有了一点感受,就满足于此,对作品的兴趣也就减少许多,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教师所要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设置一个容易引发他们思考的环境,让他们明白,观察艺术品不仅仅是简单地注视,还要伴随着思考。老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设置引发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比较对同一作品的不同反应,以此来引导他们认真思考。学生对同一件作品的反应肯定是不一样的,教师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着重指出学生们反应的不同之处。这就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要反省自己的观点是否恰当。当学生面对同一件艺术品并作出不同的反应时,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一)每个学生从心理上最重视艺术品的哪一方面。每一个学生在观察艺术品时,注意力的焦点会不尽相同。不同的着眼点是不同理解的标志之一。教师在指出这类差异后,可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人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

(二)作品引起的种种不同的联想。艺术品引起的联想直接影响着对作品的理解。在理解同一件艺术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可避免地要回忆起自己以往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人物、事件,或所理解的概念、观点,或其他一些曾经见过的艺术品。学生的联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肯定不一样。

(三)关注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产生的经过。在理解艺术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关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会关注作者及作品产生的经过。对后者的关注对于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也会有间接的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说明自己关注作者和创作经过的理由,通过这些理由也可以解释产生理解上不同的原因。

(四)对艺术作品情感反应上的差异。面对同一件艺术品,有的学生可能反应冷漠,有的学生却能从情感上将自己与作品联系起来。同一件艺术作品也能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情感色彩:喜、悲、厌恶、无奈、好奇,等等。这些不同的情感反应都是以对作品的理解为基础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并指出学生们理解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不同的情感反应。

(五)不同的评价结论。面对同一件艺术品,学生们所采取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会大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他们产生不同价值判断的原因,并指出这也是导致他们对作品有不同理解的原因。

在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后,教师也可以表明自己对同一件艺术品的反应,还可以读一些相关的专业批评文章,扩大课堂讨论的范围。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以上种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们认真思考。

其次,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在某些方面近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作比较和对照,这样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比较这些作品,可以提高自身对不同艺术作品的辨别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如下教学方式。

(一)让学生比较同一风格的作品。学生通过比较具有相似风格的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判断它们的相同与差异。

(二)让学生回忆自己对某件或某几件艺术品的认识过程。比如,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他们对作品的最初反应与最终反应是否有所改变;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总结自己从单元开始后到现在对某一论题的看法的发展轨迹。

(三)让学生思考对某件艺术品是否还有认识模糊之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并以此为题写成一篇短文。

(四)要求学生将在艺术日志写作过程中想到的看法扩展成有见解的一篇短文。

(五)让学生比较数件艺术作品。学生在讨论某类艺术品中不同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几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六)让学生对自己挑选收集的作品作概述和简介。学生用文字描述他们所收集的艺术品,并阐明选择的理由。

(七)让学生围绕一些美学概念或主题来写作。这种写作是个人反应与概念技能教学之间的一道桥梁。有时,某些美学论题会自然地出现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面对这一情况,可以就这些美学论题向学生作出讲解,然后让学生写文章讨论。

学生写个人反应短文并不容易,教师可以用两种方法帮助学生练习这类写作:让学生将个人反应简述扩展成一篇短文;给学生提供范文,范文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优秀文章,也可以是专业批评文章。

学生的个人反应文章一般是在课堂讨论之后完成的。写成这种文章并不意味着批评思考的结束。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自己写成的个人反应文章,这种讨论可以在师生间进行,也可以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彼此的文章。

再次,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选择艺术作品。学生面对这样的机会,会认真思考他们挑选作品的理由和选择的价值标准。教师安排学生选择作品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挑选教学单元中要使用的作品。教师先介绍教学单元的主题,然后让学生从收集来的作品中进行挑选并作出决定。教师大多会要求学生选择他们喜欢或感兴趣的作品。但让学生选择他们不喜欢的作品也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挑选出一些“最讨厌”的作品,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什么别人会对这样的作品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批评家的文章为这些作品作辩护。经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后,学生原先的观点经常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收集个人选择的艺术品。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收集6件到24件与单元教学主题一致的艺术复制品。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要标注所选作品,写短文说明选择的理由。作品选集可采用下列形式。

(一)画廊展览。学生把艺术复制品粘贴在统一的白纸上或装裱板上,并在教室或大厅里的布告板上作展示。展出期间,作品收集者要向其他同学作解说,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准备、讨论“展览介绍”与“展览目录”的文字描述。另一种展览方式是某个班向学校其他班级展示自己收集的作品。

(二)个人选择作品集。学生可以自己做艺术复制品的集子,并和其他同学的集子一起展览,并对其进行说明、讨论。

(三)收集明信片。学生可以购买印有艺术品的明信片送给其他同学,并在明信片的空白处写明他认为收信者喜欢这张明信片的原因。

接受明信片的同学应讨论对作品的反应。

众所周知,再好的艺术复制品也代替不了原作。因此,教师还应给学生寻找观赏艺术品原作的机会。学校附近的杰出建筑或著名的雕塑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学材料。学生可以边看边谈论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当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也是学生们参观学习的好地方。教师在组织这样的参观活动时,应当给学生布置具体的批评思考任务,参观后让他们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并写出个人反应的简述。

3.扩大反应的构成方式——概念、技能教学和学生研究

学生的个人反应以及对个人反应的思考是批评探索的基础,但学生想要获得理解视觉艺术的常规方法,需要学习某些知识和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概念知识和知觉技能。学生只有获得了批评家欣赏艺术中所运用的概念和分类知识,才能对艺术作品作出恰当的解释;学生只有知晓了作者生平与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意图。当然,美国公立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学者,而是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得到审美感受与愉,因此,美学概念教学与背景知识研究在批评探索中的作用是次要性的,不能用它们来取代个人反应和批评思考。

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某些背景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对作品作出个人反应。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按类别可划分为“一般知识”、“美学知识”与“生平和背景知识”。

一般知识是指人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常识,这些常识是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共有的知识。艺术家在创作时会考虑到这种知识的作用。其他学科的一些专门知识对艺术批评也有潜在的作用。比如,地理学知识与气象学知识对人们理解风景画会有所帮助。一般知识通常不需要艺术批评老师在课堂上讲授。

艺术批评除了需要一般知识外,还需要一些与视觉艺术更直接相关的美学概念和知识。比如,艺术家创作所用的材料和技巧、作品的主题、情调、表现力、象征意义以及风格,等等。艺术批评课程到底需要教授哪些种类的概念,需要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们来确定。设计者可以参照划分艺术作品类别的方法来考虑批评反应中应了解的概念知识。

批评家与有一定审美经验的观众鉴赏一件艺术品时,往往会把艺术品进行分类,将其归到它所属的那一类别。最粗略的划分方式是按照不同的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照片或建筑等。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的艺术样式。比如,将绘画更细致地分为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等。再进一步,可以根据作品的历史或地区性风格来看艺术品,最后,还可以根据艺术家自己独有的风格去观赏作品。对艺术品的分类方法常常互相重叠,并不精确,但它确定了体验的范围,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艺术品。

鉴于人们以不同的方法认识理解不同类型的作品,教师在选择教学概念时要考虑划分艺术品的不同方法。具体的美学概念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艺术形式或风格,因此,概念教学要取决于艺术批评教学中所选用的艺术种类。批评家或有经验的观众对艺术品的反应是以深厚的美学知识为基础的,但教师受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只能教授与审美反应相关的一小部分美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尽力将最重要的概念传达给学生,还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循序渐进地学到不同的概念,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解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挑选教学内容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接受能力。

生平材料与背景知识是指“有关艺术家的知识和作品创作的自然与文化背景”。这些知识帮助学生确认艺术的目的,达到对艺术的审美理解。学生可以从如下材料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艺术家的传记、自传以及艺术家的信函和文章;有关艺术家作品的评论;对某一特定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专论、批评研究和历史研究;某一特定艺术形式、艺术样式、历史风格或乡土风格的专论或批评研究;一般的历史、社会学著作,以及关于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论著。生平材料与背景知识的数量非常强大,因此,教师与课程设计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确定与教学有关的艺术作品背景知识。最好的一种方式是在计划艺术批评课程时利用学校图书馆与视听资料中心建立背景资料档案,以方便学生查阅。

学生们通过与艺术作品的接触、阅读专业批评文章可以获得某些美学概念和感知技巧,但学生们的概念学习不能仅凭这种偶然的接触,批评探索课程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某些重要的概念。

这种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学生通过个人反应活动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2)教师详细讲解美学概念;(3)学生将所学概念运用到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中。

概念教学的计划从课程安排与选择教学用的艺术作品时就开始了。教师为每个教学单元选择一个主题,然后选择教学用的艺术作品,美学概念的选择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理解这些作品。选定主题与艺术作品本身就能促进对美学概念的学习。有时,贯穿某个单元的主题可能就是某种美学概念或类别。学生在参与个人反应活动后,就获得了理解美学概念所需的具体经验。老师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对比和比较帮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中的共同特点。在教学的第二阶段,教师就要通过作品和范例来教授美学概念了。概念的讲授可以单个进行,也可以同时讲解若干概念。美学概念教学还要让学生能够将学习过的概念相互联系起来,这样会加深他们的理解。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将概念运用于所学习的艺术作品。学生运用所获得的概念知识,对作品作进一步的讨论,并写作批评文章。

吉伊根为艺术批评教师列出几种讲授美学概念的方法。第一,通过指出艺术作品中所涉及概念的范例来定义美学概念。教师还要向学生展示多件艺术作品,既要说明所教概念的可延伸性,也要指出概念使用的界限。第二,运用非西方或非传统的艺术形式来说明美学概念,表明概念广泛的应用范围。第三,要善于运用水平低劣的艺术作品,将它们与成功的艺术作品对照起来讲授抽象的美学概念,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四,教师可以运用图表或经过修改的艺术复制品来说明某些美学概念。比如,形状、颜色和结构的关系可以用图表更清楚地表现出来;对艺术复制品作某些改动,让学生将其与原作对比。第五,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解释美学概念。比如,在讲授建筑的表现力时,可以让学生将建筑结构与人的躯体作类比,并从中看出某建筑作品的笨拙或优雅。第六,通过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其他自然或人工事物解释美学概念。

批评探索课中概念、技能教学与个人反应活动要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教师在两种教学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教师在概念、技能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这种教学必须要以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为基础。(2)教学中选择的概念必须有助于解释所学的艺术作品。(3)要限制单元教学中概念的数量,否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

(4)概念教学不能靠枯的灌输,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等生动的方式来进行。(5)在讲授美学概念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将概念运用到所学艺术作品的评价中。(6)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定期反复介绍相关概念,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生平与背景知识多是通过学生独立研究的方式来获得。学生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参与个人反应活动,感受艺术作品;教师布置背景知识读物,或者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作背景调查;学生们相互交流分析他们研究得来的知识。

4.规划艺术批评课程

艺术批评教学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其中既包括6期学习目标,也有近期学习目标。近期目标是艺术批评课堂教学直接关心的问题,也是实现6期目标的基础。6期目标虽然对艺术批评教师来说显得遥不可及,但并不能因此而受到忽视。因为正是6期目标才证明了艺术批评教学乃至艺术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