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个代表”思想论
9352200000076

第76章 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2)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肆意践踏中国主权、蹂躏中国人民的历史,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手段,将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独立,人民生命、生活无保障,何谈人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在旧中国,中国人民连起码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并说:“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党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作为自己的民主革命纲领。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彻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为争取和实现自己的人权而奋斗。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权、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历史证明,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告诉我们,只有推翻旧的剥削制度,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获得了人的政治上的彻底解放,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2.把追求公正与平等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坚持社会主义的平等与公正,是毛泽东在构建社会主义大厦所始终贯穿的一个总目标,也是他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在1966年5月7日的《五·七指示》中,描绘了一幅社会分工已经消失的蓝图,指示要求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每个学校都要以一业为主,兼顾其他,最终达到每个单位都有工、有农、有学、有兵,从而可以自成体系,变成自给自足、不依赖于外界的小社会,这样全面发展的趋势,将会使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因为大学校内部也没有固定分工,每个人都做点工、务点农、学点军事、政治和文化,所以每个人都将成为“拿起锤就能做工,拿起锄头犁耙就能种田,拿起枪杆子就能打敌人,拿起笔杆子就能写文章”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全面发展的亿万共产主义新人。毛泽东这段话不是从劳动分工意义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而非指每个人都将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毛泽东的目标指向是追求人的社会身份的平等,即通过社会角色的功能变换,实现每个人在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享受物质生活等方面的平等,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价值均等的理想社会。

3.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一穷二白”的局面,面临着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为推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就必须实现经济解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独立自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认为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之后,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团结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了现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党的八大决议中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接着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又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1月,毛泽东又在杭州会议上说:“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1959年10月,毛泽东会见拉丁美洲十七国共产党代表团时又说:今后十年或二十年内,我们的主要精力要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毛泽东关于工作重点转移的论述,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和认识上的局限,在实践上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这些观点为我们后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起了重要作用。

4.“一切为了群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的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临着如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我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说:“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当然,推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自我解放的行列。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应该也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反映群众的要求,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再用于指导群众的自我解放。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为我党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法。

5.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我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髓。

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并阐述了党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学,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完善、成熟起来的。这一教育方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规定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我国的教育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在这个教育方针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作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既有道德、文化、体育三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又提出了政治上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要求,并且同生产劳动相联系,成为劳动者的要求;还指出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就是德、智、体三育并举,全面发展,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说,毛泽东为我党所确定的这一教育方针,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目标,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要求和实现的途径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科学概括。

(二)邓小平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的开拓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独立完整发展阶段的实际,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前提出发,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中“左”的教训,提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和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然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能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因此,邓小平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指出了阶段性的目标。我们的事业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下阶段,要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所以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口号。

1.党的思想路线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开了精神禁锢。邓小平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重新恢复和确定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还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因为“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思想一僵化,不符合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体现,是实践主体在对待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关系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和所运用的先进思维方式。这为我们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良好的精神环境,突破了那种因循守旧、唯书唯上、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的旧有思维模式。

2.市场经济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因为,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次,人的发展同时还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本身就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人就越能突破个体或地域对人的发展的限制,从而在更广泛的互动交往中,不断提高融入他人的能力,在更广阔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人的个体特征和作用越突出,个人的社会性就越强,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为人们突破血缘、地缘关系对人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使个人面向整个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三,人的发展是通过解放生产力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个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解放生产力首先是解放人铺平了道路,为每个人施展才华,焕发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生产力理论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现阶段衡量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其目的也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从生产力方面创造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他们认为,生产关系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强调“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因为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所以废除私有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都要通过消灭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些途径,否则,就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邓小平这些思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从生产关系方面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

4.教育理论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它深刻地揭示了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培养目标、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构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他深刻地阐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成为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正是他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来认识教育问题,才为全党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他还提出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改革方向。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