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三个代表”思想论
9352200000017

第17章 党的建设的战略定位(3)

首先,“三个代表”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三个代表”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既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又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这三个方面紧紧结合起来,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其次,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有利于创造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中国共产党从创立的那一天起,就高举着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大旗,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海峡两岸政治上的对立和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努力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积极创造实现和平统一的物质条件和文化前提,通过实践“三个代表”理论向台湾人民展现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我们处理内政和外交的新思路,有助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和平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制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发展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为我国的经济、文化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随着相互交流和合作机会的不断增多,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对我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才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吸纳世界先进文明,用先进的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真正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把人民的积极性保护好,把人民需要的各项事业发展好。我们只有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才能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一句话,只有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用“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才能完成党在二十一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当然,我们党要想代表人民更好地执政,真正经受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双重考验,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确保自己的先进性;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才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以“三个代表”理论为核心,提出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思想,科学地解决了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所面临的实践上的难题,它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背离,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最新理论形态。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我们认为,科学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也就正确地回答了后一个问题。关于前一个问题,江泽民强调指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同样也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试金石。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政党建设上的创造性运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丰富了人类认识的真理宝库。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会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学说和观点,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来的认识必然有所不同,甚至相反,这势必会引起人们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争论。问题的关键是,一个理论、学说是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只看它所提出的理论是否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语录、思想体系,而要看在实践中是否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发展,能否真正代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能否真正代表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能否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认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新形态。

(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不断发展

正确认识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个问题,首先要科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总结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得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结论。江泽民的上述结论,同样适用于我们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发展史。“与时俱进”四个字,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和当代性,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提供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先进性问题的重要方法。首先,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和社会阶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还是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如何看待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这成为执政党建设必须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科学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在发展”,这个科学判断是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深入总结,是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现状的客观评价,是我们正确理解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指南: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基础。江泽民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建党初期,全国产业工人大约已有二百余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直接结合,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增长。1949年底,全国只有职工约八百零九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支队伍空前壮大。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到2000年全国职工已有近二点七亿多人,其中,城镇各种所有制及机关、事业单位共一亿四千七百六十万人,乡镇企业职工一亿三千万人。

第二,工人阶级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工人阶级队伍知识化的趋势在发展,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据统计,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1978年为四百三十四万五千人,1990年为一千零八十万九千人,到1999年已达二千一百四十三万人,其中有初级技术职称的达到20%以上,有中级和高级技术职称的达到15%以上。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国工人阶级积极更新思想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本领,顾全大局,勇于奉献。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得到发展。

第三,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工人群众出现了下岗、转岗等情况,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那些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逐步被淘汰,而那些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则进一步发展。但这当然不是说中国工人阶级由此失去了先进性,更不是说“三个代表”与工人阶级不相干了,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了。恰恰相反,正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所带来的先进取代落后的进程中,中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优势正在进一步提高起来。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由于我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其次,我们党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纲领来指导不断前进着的社会实践。

党的纲领规定着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总任务,是党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是党各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党的最高纲领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它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党的基本纲领则随着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不同的历史任务而有所变化。看不到时代的变化,否认党的基本纲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就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就不可能保持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在自己八十年的奋斗历史中,对党的基本纲领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党的最低纲领确定党在每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为实现最高纲领打下基础。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确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指出,为了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全体党员,并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实际,制定符合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纲领,要求全党为实现这些纲领而努力奋斗。针对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针对大批农民和知识分子加入党的队伍的现实,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在思想上建党的重要原则,提出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从而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比较大的反复,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的“五十字建党纲领”,大大偏离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针对经济结构多元化带来的社会阶层新变化的客观情况,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再次,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三个代表”理论,从而确保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不断胜利的成功经验。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给被压迫的最广大的人民带来幸福,换言之,中国共产党自觉地以“三个代表”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宗旨。毛泽东制定的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实际上就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也是对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维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党只有追随时代发展,顺应历史潮流,才能解决时代提出的挑战,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只有这样,党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永葆先进性。

回顾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以来世界无产阶级政党一百五十多年的奋斗历史,在党员成分的问题上,呈现出这样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主题的转换,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