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智录》有爱国主义精神,发表过《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之前途》等文,对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无比仇恨。1901年1月20日出版的第3期,还发表《论阅新闻纸之益》,后期革命倾向日益鲜明。1901年3月20日出版的第6期发表《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郑贯公)、《戏为十八省秀才讨康有为檄》等文,旗帜鲜明地站在义和团一边,并以亦真亦假的姿态向保皇派首领宣战。同年春夏,因受康有为、梁启超干预而停刊。
12.《民报》
1905年11月28日在日本东京出版的中国同盟会第一个机关报,月刊,但经常脱期,由《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而成。最初署名的编辑人兼发行人是张继,实际由胡汉民主编。从第6期起改署章炳麟(太炎),并执行主编职务。1907年12月第19期又由张继挂名,第20期起改署陶成章,实际由汪东、刘师培等代编;第23期起章又恢复主编。孙中山撰《发刊辞》,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先后为《民报》撰稿者68人,主要有章太炎、陈天华、胡汉民、汪精卫、汪东、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刘师培、黄侃、汤增璧等。大32开本,每期约150页,计7万字,为大型时事性政论刊物。以刊载政论文章为主,兼刊插画、新闻照片等。设有图画、论说、时评、译丛、谈丛、纪事、附录、来稿等栏目。该报第3期,明确宣布《民报之六大主义》:一、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体;三、土地国有;四、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五、主张中国、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联合;六、要求世界列强造成中国之革新事业。
《民报》所宣传的基本思想是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所传播的基本内容是同盟会遵循的16字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第2期刊有《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其中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十大纲领,这是中国报刊首次译载《共产党宣言》。《民报》一创刊,就向保皇派报刊发起进攻,点名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妖言惑众”。1906年4月,该报从第3期起与保皇派在横滨的《新民丛报》开展大论战,先后发表30多篇文章,就要不要推翻满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要不要进行革命与《新民丛报》展开激烈的论战。1908年10月10日,因发表汤增璧的《革命之心理》一文,被日本官方查封。
《民报》第3期出《号外》,刊布《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列举对方在12个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第12、13期之间还出过1册名为《天讨》的临时增刊。《民报》被日本政府查封后,1910年1月,曾在东京秘密复刊,续出第25期,出版地点托名巴黎,由汪精卫主编。1910年2月出至第26期终刊。该刊历时5年共发表235篇稿件,其中论战107篇,时评62篇,译文16篇;刊出75幅图画。创刊号重印6次,发行6000份,以后各期皆须重印多版。最高发行量达1.7万份,大部分运回国内发行。国内外代派所在第1期时仅6处,第2期即增为15处,到第13期则扩大为28处,是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刊物。
章太炎的传播思想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报刊政论家,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1903年参加《苏报》撰述,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替邹容著的《革命军》一书作序,因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应孙中山等邀请,赴东京主编《民报》,与保皇派的《新民丛报》展开革命与保皇的大论战,扬名中华,蜚声海外。
一、章太炎生平与传播活动
章太炎(1869~1936年),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后改名绛、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曾用名和笔名有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菿汉阁生、台湾旅客、支那大、刘大政私淑弟子、刘子骏之绍述者、章磷、章缁、末公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1890年入杭州诂经精舍,从樾(曲园)习古文经史。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1895年底,他听到康有为设上海强学会,“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
1897年1月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在报上发表过《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他认为,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殊方异俗”)的“长技”,可资中国“借鉴”,可以作为改变成法(“益损政令”)的参考,例如举办“有益于黄人”的学会。应该“修内政”,行“新制度”,不能“惟旧章之守”,而须“发愤为天下雄”。他认为,“变郊号,柴社稷,谓之革命;礼秀民,聚俊才,谓之革政。”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以革政挽革命”,亦即实施政治改革。他的办报主张是“驰骋百家”,“引古鉴今”,“证今则不为厄言,陈古则不触时忌”。谭嗣同在致汪康年、梁启超函中称赞说:“贵馆添聘章枚叔先生,读其文,真巨子也”。这是章太炎首次在报刊政论上崭露头角,但是他对康有为一派的“倡言孔教”不大赞成,又由于今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很深,他和报社内的康门弟子“论及学派,辄同冰炭”,争论激烈时甚至于“攘臂大哄”,终于在1897年4月中旬辞职返杭,前后工作3个多月。
1897年7月,担任杭州《经世报》旬刊的主编,发表《变法箴言》、《平生论》、《读管子书后》等文。8月,返上海,任《实学报》旬刊总撰述,发表《实学报叙》、《后圣》、《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侠》、《重设海军议》等9篇文章。10月,又任《译书公会报》周刊总主笔,发表《读日本国志》、《论民族骤增》、《译书公会叙》等4篇文章,在“开民智”、“广见闻”、介绍“泰西政艺”,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8年春到湖北武昌,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为之筹办《正学报》,为正在进行的维新运动扫清一些思想上的障碍,“使孤陋者不囿于见闻,以阻新政;而颖异之士亦由是可以无遁于邪也”。由于与张之洞“论政不合”,报纸没有办法。8月回到上海,时值汪康年主办的《昌言报》创刊,他应邀担任主笔,在报上发表《书汉以来革政之狱》、《蒙古盛衰论》等4篇文章。不久,戊戌政变爆发,“六君子”遇难,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章太炎也遭到通缉,流亡海外。
1898年12月4日,经日本友人山根虎雄的介绍,章太炎抵达台北,进入《台湾日日新报》担任汉文版的记者,该报是日本驻台总督府的机关报,担任社长的是日本人守屋善兵卫。章太炎这时已颇有文名,被台湾文坛誉为“千言立成的大文章家”和“著名学者”。他的到来,受到当地新闻界与文化界的热烈欢迎。章太炎在该报工作期间,结交了不少日本籍和台湾的朋友,在报上发表了不少诗文,其中有一些涉及内地的政治,为报社当局所怪,章太炎也对当局的干涉极为不满,曾把守屋善兵卫,詈为守屋“恶”兵卫,并在第二年的夏天,拂袖而去,在台湾只呆了半年多。在台湾时期,章太炎曾以台湾旅客的笔名,为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编的《清议报》写过《癸维新六贤文》等诗文,对变动的失败,谭嗣同等人的死难,和康梁等人的沦落海外,表示哀悼与同情。1899年6月10日到日本后,章太炎先后住在东京小石川区梁启超家和横滨《清议报》社。结交孙中山,并为《清议报》陆续撰写《客帝》、《儒冠》等十来篇文章。章太炎在日本只呆了两个多月,同年9月返回上海,任《亚东日报》主笔,发表《游两京记》、《今古文辨义》两篇文章,并不时为海外康梁主办的报刊供稿。
从1897年担任《时务报》撰述,到1899年任《亚东时报》主编,这是章太炎办报活动的第一阶段,先后为9家报刊写过44篇文章,并担任过其中6家报刊的编辑工作和一家报刊的主编。这一阶段的章太炎,虽然在经学研究上与康梁相水火,但在政治观点上,和康梁是一致的。梁启超所作的《广诗中八贤》,章太炎就被列为其中一贤;梁所编的“师友论学笺”中,也把章太炎的文章骈入。说明这一阶段的章太炎,仍然和康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相濡以沫,“并未相忘于江湖”。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一伙的卖国原形暴露无遗,章太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从维新梦中醒来。8月,唐才常、严复等在沪召开“中国国会”,章太炎在会上当场剪掉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撰《解辫发说》以明志。会后,章写信给革命党人在香港的机关报《中国日报》,介绍这次“国会”开会的情况,和他在会上“遽断辫发以明不臣满洲之志”的经过,并附上新近写作的《请严拒满蒙人入国会状》及《解辫发说》两文,希望“登之贵报,以示同志”。《中国日报》收到后,立即全文发表,并在按语赞扬说:“有清以来,士气之壮,文字之痛,当推此为第一”。这是章在报刊上发表的最早两篇革命文章,也是《中国日报》最早一批强烈反满色彩的文字。他对过去设想的“客帝”、“分镇”,也予“匡谬”,说是“余成戊、已违难,与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进而提出:“满洲弗逐,欲士之爱国,民之敌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终为欧、美之陪隶已矣。”接着,章太炎树起反清的旗帜,开始向保皇派展开斗争。1901年7月,他在留日学生主办的《国民报》第4期上发表《正仇满论》,尖锐批判梁启超:“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想以宪法易之者,为其圣明之主耳。”1902年2月,章太炎再次被追捕,流亡日本。初住横滨,后入东京,和孙中山“定交”,他们共同商讨“开国的典章制度”和中国的土地赋税以至建都等问题,《訄书》重印本《相宅》与《定版籍》二文,就记录了孙、章当时讨论的情况。章太炎还在东京发起组织了“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并起草了由他领衔发布的《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启》,在兴中会机关报香港《中国日报》上公开发表。
1902年7月,章太炎返国,为上海广智书局译述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著的《社会学》,删革重印《訄书》,并立“有修《中国通史》之志”,认为“所贵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面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则于典志见之;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则亦必于纪传见之”。
1903年3月,章太炎到中国教育会赞助成立的上海爱国学社任教,积极支持《苏报》的言论工作,在章士钊担任该报主笔期间,先后发表《革命军序》(刊6月10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刊6月29日)、《狱中答新闻报》(刊7月6日)等文章。此外,还参加了《驳?革命驳议?》(刊6月13日)一文的部分写作。章太炎的文章引起中外反动派的仇视,于是发生了震动全国的“苏报案”。“苏报案”发生,章太炎英勇就逮,慷慨赴难。他除在法庭上与监狱中愤怒斥责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的卑劣勾当,宣言“不认野蛮政府”外,又继续撰文,力言反清革命的必要,“天命方新,来处长不远,请看五十年后,铜像巍巍立于云表者,为我为尔,坐以待之”。
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3年徒刑期满出狱,由中国同盟会派遣专人接到日本。在东京,同志迎于锦辉馆,来观者7000人,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章太炎加入中国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会报《民报》达两年之久,发表过58篇文章。代表作有《革命之道德》、《中化民国解》、《排满平议》、《政闻社员大破坏状》、《讨满洲檄》、《定复仇之是非》、《与人书》、《印度中兴之望》等文章,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谴责清廷的民族压迫政策,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宣扬甘于艰苦不畏牺牲的革命道德作风。他所写的《代议然否论》、《俱分进化论》、《五元论》,其观点虽不完全为革命党人所认同,但充分地表述了自己的理想与主张,为读者所关注。他发表的《演说录》、《答铁铮》、《主客语》等提倡国粹的文章,都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遗产,用国粹激励种性,增强爱国的热情。
1908年10月,日本政府“徇清政府之请”,下令封禁《民报》。章太炎三次致书抗议无效,便亲莅警廷,责问裁判厅长:“我言革命,我革中国之命,非革贵国之命。我之文字,即鼓励人,即煽惑人,煽惑中国人,非煽惑日本人。鼓励中国人,非鼓动日本人,于贵国之秩序何与?于贵国之治安何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文明国法律皆然,贵国亦然,我何罪?”“我言革命,我本国不讳言革命,汤、武革命,应天顺人,我国圣人之言也。故我国法律,造反有罪,革命无罪,我何罪?”问得厅长无言以对。
《民报》封禁前,章太炎和孙中山发生矛盾。孙对章没有在《民报》上更多地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他的“非常革新之学说”有点意见,章则提出孙把筹集来的大部分捐款投入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留给《民报》的经费太少,编辑人员至于饔飧不继的问题。在章孙之间为《民报》经费事争辩得十分激烈期间,光复会总部在东京成立,章太炎和陶成章出任正副会长,从同盟会中分离出来,双方的矛盾,更难弥合。1910年1月,在孙中山的支持下,《民报》在东京秘密复刊,由汪精卫主编,章在当地报纸上著文反对,斥之为“伪《民报》”,把同盟会内部的分歧公开化,为同志所不满。1910年3月,与陶成章在东京出版光复会机关刊物《教育今语杂志》,以共和纪年,在《缘起》中叫人要“爱祖国”、“爱中夏”,除“外祸”、“辟邪辟”。武昌起义前夕,他还写了《诛政党》,揭露“竞名死利”、“同为民蠹”的立宪党的各种表现。
这一阶段,历时11年,是章太炎办报活动的第二个阶段。他先后为18家报刊撰写172篇文章,并担任其中2家报刊的编辑工作。这是他积极为革命作鼓吹深受读者爱戴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对敌斗争最英勇、战斗业绩最辉煌的时期。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章太炎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错误口号,主张解散同盟会,并和一些立宪党在一起,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1912年1月4日创办机关会报《大共和日报》,自任社长。他依恋旧制度,说“专制非无良规,共和非无粃政”,“政治法律,皆依习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