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9352000000042

第42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传播思想(1)

舆论准备与革命派代表性报刊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舆论准备

还在“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进入高涨的时候,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已于1894年11月,在美国的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1895~1902年间,兴中会会员与维新人士间的关系是融洽的,间无芥蒂,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以封建顽固势力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说明革命派的思想路线还没有完全成熟。事实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乃至民生主义,几乎都是由维新派发其端而由革命派竟其绪的。

二者源同而流异。维新派最先提出只有实行民族主义,才能有效地抵制殖民主义侵略的例题,鼓吹“满汉不分,君民一体”以实行民族主义。革命派从维新派手中接过民族主义的旗帜,着力论证不推翻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广大汉人的民族精神得不到发扬;实行民族主义的根本道路在于“排满革命”,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权主义理论最早也是维新派提出的;不过,维新派以人民觉悟程度不够为理由,认为须经过“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几个阶段,他们借口“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把民主共和的实现推到遥远的未来。革命派为之争辩说,民众中蕴藏着民主主义的种子,只要去其禁遏,助其生长,就能开花结果。章太炎倡导恃革命以开民智。维新派还介绍过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闻,借以吓唬革命派分子。革命派则视社会主义为同道,把社会主义看成“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并从中引申出改革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民生主义。

20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完成了对维新思想的改造,以独立的面貌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开创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新局面。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体现了当时时代智慧的最高觉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是这种思想的结晶。尽管三民主义存在着反帝不尖锐,反封建不彻底的弱点,但明确提出了建立独立、民主的共和国目标,并指出了为达到这个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步骤。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当时人民群众中最先进的政治代表。他们觉悟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自以为是“中等社会”的代表,负有“提挈”、“卵翼”下等社会,以“矫正”、“破坏”上等社会的责任。他们不像历来的农民战争那样,运用宗教的形式、秘密组织来发动群众,而是公开向群众呼吁,力图唤起群众觉醒,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而斗争。

为了唤起民众,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了许多报刊,其中有代表性、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报刊主要有《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创办)、《苏报》与“《苏报》案”、《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7日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1903年12月15日在上海创刊)、《唯一趣报有所谓》(1905年6月4日在香港创刊)、《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创刊)、《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在上海创刊)、《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刊)、《天铎报》(1910年3月11日在上海创刊)、《大江报》(1911年1月3日在汉口出版)、《大汉报》(1911年10月15日在武汉出版)、《开智录》(1900年12月22日在横滨创刊)、《民报》(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出版)等。

二、《中国日报》查封与《苏报》案

(一)《中国日报》的创刊与查封

《中国日报》是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创刊的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孙中山亲自领导筹办各项工作:筹措经费、采购印刷设备、物色编辑记者,确定报纸名称,指导宣传报道。由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撰稿人有王质甫、洪孝充、杨肖欧、卢信、陈春生、廖平子、陈诗仲、陆伯周、黄世仲、郑贯公等人。初出4开1张半6个版,后增至2张8个版。分载正文和货价船期表。设有论说、评论、国内新闻、外国新闻、广东新闻、香港新闻、要闻、电报、来稿、来件等栏目。重视政论,每天都有自撰的论说。创刊初期,还日撰英文论说一篇。

正文版借鉴日本报纸编排的形式,将版面分为6个横栏,缩短字行,便于阅读。初办时言论平稳,半年后日趋激烈。在兴中会时期,宣传爱国救亡、反清排满。民权民主思想;揭露保皇党面目、声援民众反帝反清斗争。该报创刊之日,还出《中国旬报》附刊,刊登中外名人议论、各科学说。1901年2月《中国旬报》停办后,其《鼓吹录》副刊转入日报,成为《中国日报》的文字副刊专页,先后分设小说、谐文、史谈、词苑、粤讴、南音等栏目。

《中国日报》1902年与保皇党的广州《岭海报》展开论战逾月。1903年该报因经济困难,并入文裕堂印务公司。1905年10月同盟会香港分会成立,该报转为该会的机关报。1906年8月,文裕堂印务公司破产,陈少白辞职。冯自由继任社长兼总编辑,该报又同时成为新成立的同盟会南方支部的机关报。这一时期的宣传内容:配合《民报》宣传三民主义,曾刊载冯自由的长文:

《民生主义与中国革命之前途》;与香港保皇派报纸《商报》进行持久的笔战,驳其君主立宪的主张;报道和声援省港人民反美拒约的斗争和维护路权的斗争;详细报道同盟会发动的各次武装起义的活动。《中国日报》编辑部还成为革命党人在香港从事党务、军务活动的重要基地,被誉为“革命军之总枢纽”。1910年2月,冯自由辞职,改由谢英伯接任社长兼总编辑。1911年6月,谢英伯又将报纸交给卢信主持。11月9日广州光复后,迁至广州出版,由军政府津贴,规模扩大,日销万份,仍由卢信主持,李民瞻主编。民国成立后,成为国民党在广东的机关报。1913年8月,国民党发起的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该报被军阀龙济光查封。

(二)《苏报》与“《苏报》案”

《苏报》原是1896年6月26日在沪创刊的一家日报,胡璋主办,由其妻日本人生驹悦出面,向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注册,托名为日商报纸。以邹弢为主笔,内容多载市井琐事。初用油光纸单面印刷,后改用白报纸双面印刷。因内容低劣,销路日少,1900年盘给江西铅山退职知县陈范。

陈范接办《苏报》后,聘妹夫常州名士汪文溥任主笔,高唱保皇立宪之说。

1902年因革命形势的发展,陈范开始同情革命,特辟《学界风潮》栏,对爱国学生运动做连续报道。同年11月16日,蔡元培、章太炎、吴敬恒创立爱国学社,陈范每月资助学社100元,由学社师生每日供给论说一篇,此时该报实际上已成为革命派主办的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辟有论说、时事要闻、世界要闻、学界风潮、专件择要、各省纪事、本埠纪事等栏目。

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22岁的学生章士钊为主笔,章以“第一排满,第二排康”为宗旨,从6月1日起对该报进行“大改良”,对《学界风潮》异常注重,论说之后首隶此门。又增刊《舆论商榷》一种,遇紧要事,另设《特别要闻》一门。6月9日,在《论说》栏刊出署名“爱读《革命军》者”写的《读?革命军?》,称赞邹容的《革命军》一书为“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并在《新书介绍》栏中刊出题为《革命军》的广告,向读者大力推荐此书。

6月10日,在《来稿》栏刊登余杭章炳麟(太炎)的《序革命军》。6月20日,又在《新书介绍》栏介绍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903年6月25日,章士钊主持笔政的《苏报》宣布该报“重改良”,将目次分为十界,即:论说界、机关界(即特别新闻)、教育界(即学界风潮)、政事界、新闻界(即“时事要闻”、“世界要闻”)、评论界(即“舆论商榷”)、通信界、纪言界(分“文苑从录”等)、纪实界(即“专件择要”),余录界。6月29日又在“论说界”的显著地位摘选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主要部分,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发表,直斥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礼赞革命是“补泻兼备之良药”。此文直接导致了次日“苏报案”的发生。

《苏报》自章士钊任主笔起,在一个月多的时间里,先后发表《衰哉无国之民》、《客民篇》、《祝北京大学堂学生》、《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满洲警察学生之历史》、《驳?革命驳议?》、《呜呼保皇党》、《杀人主义》、《敬告国民议政会诸君》等十多篇带有强烈革命色彩的论说文章。这一系列革命宣传,引起清廷的极端嫉恨。6月30日,清廷与租界当局勾结,即派军警包围苏报馆和爱国学社,章太炎等5人被捕,邹容次日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以“痛恨政府,心怀叵测,谋为不轨”的罪名查封。

章、邹被捕后,清廷要求引渡,欲以凌迟处死,遭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作原告,《苏报》为被告的审判于7月15日开庭审理。章太炎,邹容以法庭为讲坛,无情地揭露清廷压制言论自由和卖国丧权的罪行;面对“凌迟”酷刑的威胁,毫无惧色,表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这场官司竟打了十个月之久,开过7次庭审。起初租界会审公廨判章、邹两人永远监禁,其余人开释;后来在国内外舆论抗议下,不得不改判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

三、革命派代表性报刊简介

1.《国民日日报》

1903年8月7日在上海创刊的革命派报纸,谢晓石出资,以留学英国的卢和生担任发行人。为避免清廷干涉,又以发行人高茂尔(A.Gomoll)的名义在英国驻沪领事馆注册。主编章士钊,参加编撰的有张健、何梅士、陈独秀、柳亚子、陈去病、苏曼殊、秦力山、刘师培、高旭等人。

《国民日日报》继承了《苏报》的革命精神,但又比较讲究宣传的策略。在言论上,论调较《苏报》峻急有差;在取材和编排方面,也较《苏报》新颖。《发刊词》称其办报目的是为了“图国民之事业”,大力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着重揭露清廷统治的腐败黑暗,连续报道“苏报”案(60多篇)和“沈荩案”(30多篇)。主张革天、革神,破除封建迷信,响亮地提出“人定代天”的口号,时人感称其为“《苏报》第二”。栏目也较《苏报》多样化。初分社论、外论、短评、电谕、学风、实业、批评、地方新闻、世界要事、小说等栏目。第3号起,又设中国警闻、政海、个人行为、南鸿北雁、世界之奇奇怪怪、本埠日记、来文、文苑诸栏目。它发表《黄帝纪元说》,公然摈弃清朝皇帝的年号,改用黄帝纪年和西历(公元)并列的办法来纪年。并在报端上题为“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四年癸卯六月十五日,西历一千九百零三年八月七号”等字样,成为第一个使用黄帝纪元的革命派报纸。其“政海”栏中,曾刊登《德国之社会民主党》一文,指出该党“向奉马枯士(马克思)之革命的共产主义以为圭臬”,其“革命的共产主义”一词出现在中文报刊上,以此为最早。

除新闻和评论外,该报还辟有文学副刊《黑暗世界》,由连横编辑,曾刊载长篇连载小说《南渡录演义》借宋人抗金的历史故事,作反清宣传。清廷为阻其发行,饬令长江一带禁售该报,并请租界停止邮寄。后因编辑、经理两部发生歧见,经费无着落而停刊。现存最后一期是1903年12月3日出版的117号。1904年上海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出版有《国民日日报汇编》第1~4集。

2.《俄事警闻》

1903年12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对俄同志会机关报,日刊。由山东卸职知县陈竞全出资,王小徐主编。参加编撰的有蔡元培、林白水、刘师培、陈去病、柳亚子、汪允宗等人。第一号载《俄事警闻社广告》说:“同人因俄占东省,关系重大,特设《警闻》,以唤起国民,使共注意抵制此事之策”。次日载《俄事警闻社征文广告》又说:“本社拟为各种社会代筹其能尽义务,著之论说,以备采择,同人不才,谋虑难周,阅报诸君,以熟悉此各社会情形者,请撰寄本社,当陆续选登。”分社论、要闻、外论、专件、时评等栏。1904年2月25日出至第73期后更名为《警钟日报》,由蔡元培主编,8月31日蔡辞职,改由汪允宗、刘师培相继主编,以“抵御外侮,恢复国权”为办报宗旨。1905年3月25日被查封,共出版338号。

3.《唯一趣报有所谓》

1905年6月4日在香港创刊的反美通俗小报,由开智社同人集资创办,总编辑兼发行人郑贯公。发刊辞《开智社有所为出世之始声》宣称:“报纸者,以言论寒异族独夫之胆,以批评褫一般民贼之魄,芟政界之荆榛,培民权之萌蘖”。又说:“异族狮睡于上,汉奸虎伥于中,同胞牛马于下,罹此专制野蛮之网罗,凡有血气莫不怦怦焉,做无可奈何之想,日舍暗杀主义为民除害,吾汉族将无噍类矣”。

报纸内容分谐庄两部,谐部占2/5篇幅,有题词、落花影、前人史、滑稽魂、官绅境、金玉屑、新鼓吹、社会声、风雅丛;庄部有博议、短评、访稿(广东新闻)、要闻(国内新闻)、电音(外国新闻)、港闻、来书等栏目。

报纸创刊后,立即投入反美爱国宣传,以宣传抵制美货,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废除排挤和虐待华工的禁约为主要内容。庄谐并举,雅俗共赏,持论激烈,趣味浓厚,深得读者好评,销数一度超过《中国日报》,为省港之冠。该报除发表郑贯公写的《拒约需急设机关日报议》等文外,还连载黄世仲所著《太平天国演义》小说。1906年春,因坚决反对岑春煊将粤汉铁路改归官督商办,被岑禁止在内地销售。同年4月郑贯公病逝后,7月12日停刊,共出352期。

4.《神州日报》

1907年4月2日革命派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大型日报。于右任为经理,杨笃生为总主笔,汪允宗、王无生等为主笔,邵力子、汪彭年、庞青城、叶仲裕、范鸿仙、丁博沙等协助编撰。曾得到孙中山与留日革命学生以及中国公学、健行公学、爱国女校等上海教育界及张謇等名流的支持。初创时日出4大张,从第4日起,改出3大张,新闻文字与广告各占一半篇幅。设有社论、论说、专电、要闻、各省要闻、杂俎、沪事评论、本埠新闻、商业、新闻、余录、文苑及其他等栏目。副刊文字集中于第6版。定报名为“神州”,是“以祖宗缔造之艰难和历史遗产之丰实,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发刊辞隐含民族主义之情绪。

《神州日报》创刊后,在“有闻必录”口号的掩护下,详细报道了各地的武装起义的情况,引起读者广泛注意,发行量很快超过万份。但仅出36天,就于1907年5月8日因近邻失火被毁,被迫停刊一天,由商务印书馆代为印刷,坚持继续出版。并在复刊后的《本报三十七号纪念词》中说:“本社一切职事幸未焦烂,即当重振旗帜,逐日出版”,“火者所以除旧布新,今旧神州之黑暗将被扫除,新神州之光明将益见,盖已于是乎兆之”。6月20日,于右任宣布辞职,结束他主持报务80天历史,改由叶仲裕、汪彭年接任,杨笃生仍任总主笔,报务由三人共同主持。1908年春杨离去,汪允宗任主笔,着重宣扬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