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异志忽道:“我与熊变老贼有杀父之仇,请林总管准我在城北迎敌。”
林康不知可否,瞧了瞧教皇慕容白。慕容白道:“好,但要听从李总掌旗使的安排。”赵异志大喜之后,面上又露出悲愤之色。
计议已定,众人又各自落座。
慕容白道:“今日难得各位能够聚在一起,本座正好有一事要同各位商议。”
众人听他说话低沉,似已隐隐觉出了他要讲的是何事,登时都紧张了起来。只听慕容白接着道:“各位也知道,咱们幽家的教皇之位不得超过十年。本座不到三年便要满任,因此想请诸位先选出下任教皇。”
江湖上的各帮派掌门,均是由前任掌门直接传位,只有前任掌门人突然去世,才由派内名宿或弟子推选。反之幽家却大是不同。
幽家教规规定,由幽冥宫四天王同现任教皇各选出一位候补教皇,本教候补教皇的资格当是副旗使以上职务之人。教外之人也可以毛邃自荐前来参选,但这些人若不是有极高的本领,又极深得幽家群雄的心,要做拥有众多奇人的幽家的教皇,那是天方夜谭。
幽冥宫四天王在教内职物特殊。他们平日除轮流守护幽冥宫外,还要外出监督幽家弟子是否违犯教规,并执掌着刑罚大权,但他们却无权干涉教务。要成为四天王需是是幽家的前辈名宿。如现任四天王中,轩辕神相为首任大总管;金花圣母金凌波以前曾为教皇;龙啸天为前任青龙堂主、七色旗总掌旗使;阴司唤为前任玄武堂主、黑水旗掌旗使。
林康道:“按教规所定,临近教皇到任一年时,才提名候补教皇,不知教皇今日为何要提前选出?”李天王亦道:“是啊!如今大敌当前之际,却突然提名候补教皇,难免会引起教众的臆测。”
“此一战非同小可,我万一有个意外,岂不是坏了本教的大事?”慕容白微微一笑,又向四天王拱手道:“请四位提名。”
有五个弟子各捧笔墨和一块一尺见方的红牌,呈到五人面前。轩辕神相和金花圣母,提笔而就,龙啸天同阴司唤却沉思了一阵,方在白纸上写了两个名字。慕容白也在一张纸上画下了一个名字。
众人个个竭力控制着自己的激动,这个江湖巨派的魁首之位,对他们极有诱惑,尽管教皇的权力在幽家并非绝对,但只要有了这份名气便足可彪炳武林史册了。
凤鸣的心里冷笑一声“自己性格孤僻,为人淡漠,从未有一个朋友,自己能有幽冥城主的虚衔,是因为前教皇南宫月对于有失好友凤智嘱托所做的一种弥补。若说教皇之名能与自己联系在一起,那真是荒谬。”一念至此,心中便不在意此事了。
幽冥城主之位与大总管,七色旗总掌旗使本是同级,其权力之大仅次与教皇,三权联合教皇也要服从。凤鸣继任之初,还可维持着这种权力,但随着时光的游离,他的冷僻性格使众人慢慢的疏远于他。李天王同各堂主有什么事物,或只与林康商议,或直接奏与教皇。教皇慕容白虽待人正直随和,却也极少与他往来。以上种种使的他的自尊心大受损害,但他却又不得不继续忍受。
此刻凤鸣觉得不是大得便是大失,他无法忍受这种大失,便想站起身来,找借口离开去。
便在这时,五个弟子端着红牌对着在坐诸人的面,走到了他的面前。凤鸣瞥了一眼,见五块红牌片上竟有两块写了自己的名字,他心中大感惊诧,心神顿时为之一振,只觉得能否做上教皇已然不重要,能够做一次候补教皇,便足可安慰自己的虚荣心了。但这种心理只是一闪而过,他又装作毫不在意的在纸上看了一眼。
幽家的教皇选拔方式,是完全记名。凤鸣所看到的是:教皇慕容白提的是朱雀堂主上官英狐;轩辕神相提的是大总管林康;金花圣母提的是她的爱徒、白虎堂主铁布弘;而龙啸天与吴天焕提的却是自己。
众人均想:“上官英狐武功绝高,足智多谋,不到二十岁时便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平时看上去虽潇洒放荡,但一遇大事,却甚是老成持重,慕容白提名他做教皇,那是无可厚非。林康雄才大略,多谋善断,这些年来慕容白不在教中之时,大小教务均是由他处理,他做教皇更是理所当然。铁布弘武功一流,能力非凡,在三位兄长辅助下,又做了多年堂主,虽说经验欠缺了些,也可勉强胜任。而凤鸣与上述三位相比,其武功、地位、能力虽不减于任何一位,但由他做教皇只怕难以服众。”
凤鸣也在心下推敲:“在教内无人与我亲近,在教外我又声名狼藉,不知两位天王如何会提我?”他虽心思敏捷,聪明绝顶,却也想不出龙、吴二人提名他的用意。
原来龙啸天与阴司唤二人生性好胜,与江湖各派结下了极大的仇怨,是以二人打骨子里亟盼教皇能够率领幽家群雄彻底将各派征服,使各派臣服于幽家麾下。
但慕容白自继任教皇以来,却一直对那些假仁假义的掌门人,礼敬有加,以致使得熊霸天放肆到了幽家的门口,因此二人下决心要选出一个有霸气的人做下一任教皇。他们暗中留意幽家诸人,觉得只有凤鸣符合他二人的愿望。
二人尽管也看到了凤鸣的不周之处,但犹豫再三,还是下定了决心。
慕容白向诸人道:“这推举教规众位也都明白,便请众位选吧。”
教规所定,待教皇与四天王提名下一任新教皇后,再由各堂各总掌旗使,从提名人选中再选出一位。举凡是被提名的候补教皇不得去选。如此一来,除了他们四人,可以投票的只有李天王,同他下属的七位掌旗使和青龙堂主公子方、玄武堂主崔天寒十人。又有十名弟子举着红牌走向十人身前,十人提笔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