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三高症”实用自我疗法
9279500000031

第31章 高血脂的保健常识(5)

很多人不愿长期用药,是因为担心会伤肝。有些人看到药品说明书上列着一大串副作用,就会望而生畏。应该说,所有的药物都有不良反应,他汀类调脂药也不例外,它的确可能会对少数病人造成肝功能和肌肉的损害,但只要严密观察,早期发现,停药后多可康复。因此,大家不要因为担心这些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

而且,不良反应大多出现在用药初期,早期无不良反应者,长期服药也应该是安全的。另外,服药期间应该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肌酶。刚开始服药时,1个月检查一次;一段时间后,可以每2个月查一次,以后逐渐延长间隔。

如果肝功能只是轻度异常,不需要停药,可以严密观察或同时加用保肝药、减少药物剂量来调整,也可以使用另一种他汀类药物。如果肌酸肌酶升高到正常值的5倍,就应该加以注意了。当转氨酶升高到正常值的3倍,或者肌酸肌酶升高到正常值的10倍时,必须停药,并接受医生的治疗和监护。停药后要坚持每周复查化验,直至完全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肌酸肌酶的水平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应该只检查一次轻度升高就轻易下结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复查,然后再做决定。

对于老年患者,应像年轻人一样给予调脂治疗。那些肝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一般无需特别调整用药剂量;但有些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就诊时应向医生说明情况,由医生来调整药物的具体使用剂量。

走出降脂误区

中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数量在逐年上升,但目前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率仍很低。即使是在接受降血脂治疗的患者中,也大约有一半人并没有达标。原因何在,除了需要更强效的降脂药物外,患者还应走出以下降脂误区。

1.重视甘油三酯和血黏度,忽视胆固醇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血液脂肪含量的指标,但是在一些人眼中,降低甘油三酯的指标似乎成为首选的降脂目标。这种只抓甘油三酯不抓胆固醇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胆固醇是血脂指标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尤其是高危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胆固醇指标需要降到比一般标准更低。

2.化验单上的数字在正常值内,就代表没事

对正常人来说,160mg以下的“坏胆固醇”含量属正常。对冠心病人来说,100mg以下才达标。对同时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病人来说,则必须把它控制在80mg以下。

3.过分害怕他汀类药副作用

很多人还记得,他汀类药在降脂领域曾出现过副作用,以致于很多人到现在还不敢轻易使用。事实上,他汀类药物的肝损伤副作用被过分渲染,因为这类病人临床中并不多见。另外,该类药物的另一种副作用横纹肌溶解,同样也并不多见。很多患者因为害怕这类副作用,就拒绝“持久战”,而他汀类药物是需要长期服用的。服用他汀类药物,只要定期观察血脂情况,尤其是在服用早期观察肝功能和肌肉情况,就能对副作用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遏止。

4.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失衡

有些患者不敢用药,总觉得有副作用,于是只重视饮食;另一些患者则是见什么药都买,觉得吃了药就没事了,照样大鱼大肉。这对于治疗都是不利的。据了解,目前治疗高血脂主要用他汀类药物,其副作用几率都在1%以下,比较安全。但合理饮食更是治疗根本。若是单纯高胆固醇,则要少吃蛋黄、动物内脏等;若是单纯高甘油三酯,则应限制食物总量,尤其避免吃碳水化合物。

5.血脂降下来就不用再管它了

可以说,高血脂是伴随一生的。但如果它是糖尿病、肝病等病症的伴随症状,就能在原发病控制或停药后恢复正常。否则,一旦饮食稍不规律或停用降脂药,血脂马上反弹。如果是单纯肥胖导致的高血脂,调整饮食后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但一般来说,绝大部分高血脂人群都有代谢异常因素,必须在控制饮食的同时长期服药。

不要忽视儿童高血脂症状

在人们心目中,高血脂是成年人的“专利”,与孩子似乎相距甚远。那么,我们的孩子究竟有没有受到这样的威胁呢?高血脂离儿童到底有多远呢?

关于儿童高血脂症的判定,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推荐使用199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专家委员会制定的2岁以上儿童高血脂症诊断标准为判断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儿童血脂的理想标准是血清总胆固醇<4.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86mmol/L;如果血清总胆固醇≥5.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8mmol/L则为高血脂。介于这二者之间的称为“临界高值”,即可疑为高血脂。根据这个标准,近年来国内部分地区调查报告的儿童高血脂检出率,广东韶关为5.3%、北京为7.0%、哈尔滨和大庆为7.35%、深圳为12.5%、长沙为16.96%。

儿童高血脂对健康有什么危害呢?首先,它是引起动脉粥状硬化和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罪魁祸首。虽然这些病主要发生在中年以后,但其病理改变却在儿童期已经出现。其次,肥胖症、脂肪肝、胆石症、急性胰脏炎、糖尿病等也都与高血脂症直接有关。

儿童高血脂症的引发原因

1.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那么这个儿童就应当从小更加受到关注,最好定期监测血脂水平。

2.不良的饮食习惯

例如经常摄入的高脂肪、高热能、高蛋白饮食;喜食甜食、油炸油煎食品、带皮的鸡、鸭等禽类食品;爱吃零食,不爱吃菜蔬和水果,不喜素食等。目前已经有学者提出,对于儿童高血脂的防治,除了控制总热量以外,还应该重视脂肪在膳食中所占的比例。应选择低脂,尤其是低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的饮食(动物五内和蛋黄中含胆固醇较高),建议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动物油脂)供应的能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0%,每天食入的胆固醇应少于300mg(每100g鸡蛋中约含胆固醇680mg,每100g鸡蛋黄中约含胆固醇1705mg)。

3.不良的运动习惯

例如活动时间过短、运动项目过少、体力活动量过小等。

4.肥胖和超重

儿童肥胖是成人肥胖的高危原素,肥胖与高血脂症等密切相关,因此应对儿童肥胖予以高度重视。

对可能发生血脂异常的儿童应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由于测定血脂必须采静脉血,这对儿童来说既不方便、也容易引起恐惧,所以通常可以将上述4点作为一般观察指标进行判断。如果一个儿童符合以上4点中的任何2项或2项以上,就应当到医院进行血脂测定,并定期复查。更重要的是,如果符合上述4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使化验血脂水平不高,也必须及早开始相应的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模式和行为,否则,高血脂的发生只是早晚的事。

预防儿童肥胖及高血脂的3个关键期

1.妊娠末期3个月

在妊娠末期3个月,孕妇一定要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以免使胎儿过重而造成肥胖儿。目前普遍认为,新生儿体重控制在3~3.5kg为好。

2.婴儿期

刚出生的孩子胃容量不大,且母乳喂养是一个既保证婴儿健康、又控制儿童体重的好办法。如果喂哺奶粉,一定要注意其品性和调制、喂养方法。

3.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三四岁以后的小儿活动范围增加,消化功能发育完善,加之各种食品广告的引诱,以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如过量吃甜食、常吃肥肉或洋快餐、带皮吃鸡鸭肉、经常吃零食或暴饮暴食、常喝含糖饮料等。而电视、计算机又易使儿童活动减少、肥胖的可能增加。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培养儿童从小养成不贪吃、爱运动的好习惯。也许只要家长能科学控制好孩子的体重,并在孩子出现危险的行为习惯时能够及时予以纠正,就会保证孩子一生的健康。

不要忽视高血压症状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高血脂和冠心病密切相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经常并发脂质代谢异常,表现为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多,而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另外,许多高血脂症也常合并有高血压。目前已证实,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高血压和高血脂症均属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而当两者同时存在时,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将远比存在一项者高,显示它们具有协同的作用。因此,积极防治高血脂症对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有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和高血脂症不仅是导致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而且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都较易发生于体形肥胖者、嗜好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及嗜好烟酒者,生活无规律、压力大、精神紧张者,有高血压或高血脂症家庭病史者以及糖尿病患者。

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肾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正在逐年上升,它不仅成为我国中老年的头号杀手,也有逐渐迈向年轻一代的趋势。高血压、高血脂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肾损害等疾病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关注高血压、高血脂,对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黑眼球边缘出现白色环,也许患了高血脂

不少人到了50多岁,黑眼珠(医学上称“角膜”)靠近白眼珠(“巩膜”)的边缘部分就会出现一圈灰白色或白色的环,宽约1~2mm,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宽,颜色变深,医学上称之为角膜老年环。过去人们多把这种角膜老年环看作是普通的生理衰退性改变,而现代医学研究则表明,角膜老年环与血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认为,角膜老年环是因为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沉积于角膜所致。因为角膜本身没有血管,其营养来自角膜边缘的血管网和眼内的房水,当血液和房水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含量过高时,就会在角膜组织内沉积,在角膜边缘形成灰白色的环。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Chua医生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49岁以上人群中,65%的人发现有角膜老年环,有角膜老年环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正常人的几率增加了60%,而没有角膜老年环的老年人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几率分别降低了40%和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