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三高症”实用自我疗法
9279500000019

第19章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预防(1)

我们都知道一旦得了糖尿病即为终身疾病,治疗起来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日常护理主要靠自己和家人,如尿糖的检测、定期查血糖、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另外对并发症的用药等,都是护理的重点。说到预防,大的方面不外饮食安排、合理运动、保证睡眠、维护心理健康等。

本章对上述问题均有讲述,供读者参考。如能做到,早日康复,远离糖尿病的困扰就不是一句空话。

糖尿病的护理

一、自我护理

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而患者的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家中完成必要的治疗。在没有医护人员监督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自我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四方面问题。

1.学会判断病情和症状

患者在家中进行治疗时,若无法辨清自己的症状和病情,则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尤其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症状的辨别。虽然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但低血糖情况在治疗中也极易发生,因而准确判断高血糖或低血糖表现,能够使患者在出现不适表现时及时服用恰当的药物,对于病情的稳定至关重要。

(1)高血糖的症状。发生高血糖后,人体会表现为尿量增大、尿频,总想喝水,总感饥饿,体重下降;同时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疲乏、下肢刺痛、下肢麻木、皮肤瘙痒、易感染等症状表现。

(2)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的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心慌、疲乏、双手或下肢颤抖、汗出不止、饥饿等,严重时可出现精神不集中、意识模糊、不自觉行为、抽搐,甚或昏迷。

2.避免造成血糖波动的因素

人体的血糖水平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动态中达到平衡的。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和敏感性的降低,血糖出现波动后,很难通过正常的胰岛素作用而使血糖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避免血糖波动很重要。可造成血糖波动的因素主要有饮食、运动、情绪波动等原因,同时,应激性疾病或女性月经、妊娠等也可造成血糖波动。

(1)饮食是造成血糖波动的主要因素。饮食不节,过多摄取高脂、高热量、高胆固醇、高糖食物会造成患者的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再加上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缺乏,则会造成血糖持续偏高而无法保持动态平衡。

(2)运动也会造成血糖波动。一方面,缺乏运动加之饮食不合理会造成人体血糖升高;而另一方面,患者在运动时,如若运动量过大则更会造成低血糖发生,从而很难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3)情绪波动不利血糖稳定。紧张、忧郁、悲伤、愤怒等各种不良情绪因素会造成人体内具有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激素分泌量改变,从而会削弱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并造成血糖升高。

3.协调好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都是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它们之间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如果进食量减少了,那么运动治疗的强度和药物服用量都要相应减少,从而可有效预防低血糖并发症;但如果进食量增加了,那么运动强度或服药量也应有所增加,以避免高血糖发生。

4.正确应用药物

无论是口服药物治疗还是胰岛素治疗,不适当的应用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稳定。一方面,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应严格控制,同时要平衡与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之间的关系,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另一方面,药物的服用时间和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也有影响,患者应严格遵照医生嘱咐进行用药。

二、血糖的自我控制目标

血糖的控制目标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血糖控制理想,既能稳定病情,又能积极预防各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而血糖的控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亦很重要。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国际和国内公认的标准为:空腹血糖为4.4~6.1毫摩[尔]/升(79~109毫克/分升),餐后两小时血糖为4.4~8.0毫摩[尔]/升(79~144毫克/分升)。但不同的患者对血糖的控制程度亦有所差别。

1.青年糖尿病患者青年患者,尤其是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的控制应该更为严格;但血糖控制的严格程度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血糖控制得越严格,越易造成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因此,如果青年患者能够良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则可以将血糖水平控制得严格一些,将血糖水平降至更低;反之,如果患者得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糖尿病治疗的相关知识比较薄弱,那么就不要将血糖水平降得过低,以免发生低血糖后无法自救。

2.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来讲,中老年患者将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血糖6.0~7.0毫摩[尔]/升(108~126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7.8~11.1毫摩[尔]/升(140~200毫克/分升)就比较理想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随心脑血管或肾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极易发生低血糖,因而如果血糖水平已经接近了正常值,或见有低血糖倾向,则应果断减少药物使用剂量。

另外,如果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毫摩[尔]/升(126毫克/分升),那么无论是否出现了低血糖表现,都应立即加餐或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以防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此外,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加强对血糖的控制外,还应注意对体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等指标的控制。这些指标也是人体代谢水平的反映,只有当这些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时,患者的病情才算是真正的理想稳定状态。

三、利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

利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血糖仪不仅使用起来有效、快捷,且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对于患者自我病情的掌握很有帮助。

利用血糖仪监测血糖的优点有很多:①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可以不受。肾糖阈变化的影响,较检测尿糖来说数据更为准确;②血糖仪所进行的血糖测试使用的是全定量的方法,因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实际血糖情况;③血糖仪既能反映高血糖,又能反映低血糖,因而可有效帮助患者及时发现低血糖。

使用血糖仪之前,患者应首先学会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对仪器的操作方法、校对方法、核对试纸代码的方法等。另外,采血时的正确方法也很重要。采血时,患者首先要学会使用采血针刺破皮肤的方法,这样能够保证血糖检测的准确度。

对于采血的部位也要注意。大部分血糖仪都是使用指端采血的方法,因而在采血前,应先将手指洗净,并用酒精对指端消毒,随后才可以刺破皮肤采集血液。一般来讲,在食指、中指的甲沟两侧采血最为简便,不但血量充足,且不会有强烈的疼痛感。

另外,在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检测的时候,检测结果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而了解影响血糖检测结果的因素,对于结果的准确性也很重要。

1.采血量不足采血量不足会严重影响血糖检测的结果,若遇到这种情况,应再取一条试纸进行检测。

2.药物影响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药物都会对血糖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如果患者平时经常服用这些药物,则应咨询医生,选择恰当的时候进行血糖检测。

3.其他因素温度、直射的强光、血糖仪的摆放位置或不慎触摸试纸反应区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而在利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时,应格外小心,以因防检测结果不准确而影响糖尿病的治疗。

四、人体能量监测仪的监测作用

人体能量监测仪的使用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通过人体能量监测仪的使用,患者不但能够轻松计算出每日通过饮食所摄取的热量,还能够了解每日通过运动所消耗的热量,从而可得知自己体内每日的能量输出与摄取是否平衡,这对于患者的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有更大的帮助价值。

尤其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人体能量监测仪能够通过对每天饮食摄取热量的监控,达到减肥、降血糖、降血脂的目的,从而既能降低高血糖,又能预防高血脂症、肥胖症等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在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减少多余脂肪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可增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对于糖耐量低减者来说,人体能量监测仪对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就更加突出了。糖耐量低减虽不是糖尿病,但能够说明人体内存在患糖尿病的极高危险因素,因而糖耐量低减者极易转化为糖尿病患者。

通过人体能量监测仪的使用,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每日饮食所摄取的总热量,从而可有力监督患者的饮食、运动治疗,改善人体内葡萄糖的耐受性,可通过消耗多余热量来达到促进血糖动态平衡的作用。这对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有积极意义。

此外,人体能量监测仪对于单纯性肥胖者来说也有积极的作用。所谓减肥,即是通过消耗人体内多余热量,使人体输出的总热量大于饮食摄取的总热量。当人体热量达到负平衡的水平时,减肥的目的就可以逐步实现了。肥胖者作为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帮助他们减少体内多余脂肪,纠正超重体重,对于糖尿病的预防非常重要。

因此,通过人体能量监测仪的使用,帮助患者监督自己的热量平衡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五、自我尿糖监测

尿糖水平虽然不能作为糖尿病的确诊依据,但却是糖尿病的诊断线索,且对于患者病情的监测有一定帮助。尿糖的检测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但检测时正确方法的掌握亦很重要,这对于检测结果的保证和对患者病情的正确判断都有重要意义。关于尿糖检测,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1.尿糖定性检测

尿糖定性检测的方法包括尿糖试纸检测和“烧尿糖”这两种方法。

(1)尿糖试纸检测。是指将试纸浸入尿液中1分钟,取出后通过比色来判断尿糖水平。

(2)“烧尿糖”。方法是:先用滴管吸取20滴班氏液置入干净的试管中,再取2滴尿液置入试管,随后将两种液体混合、摇匀,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置于酒精灯上,将混合液煮沸,最后待试管冷却后观察液体和沉淀物的色泽即可判断尿糖水平。如果混合液呈蓝色,表示尿糖减号;呈绿色,表示+;呈黄色,表示++;呈橘黄色,表示+++;呈砖红色,表示++++。

2.检测段尿

段尿,是指人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全部尿液,亦包括大便时的尿液。检测段尿,就是将采集的所有段尿留在一个容器中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的依据。

段尿一般需要采集4个时段的尿液,即:早餐后到午餐前、午餐后到晚餐前、晚餐后到睡前、入睡后直到次日清晨的尿液。将采集的所有尿液留在一起,先测量尿量,再将尿液摇匀后,进行尿糖定性检测。判断尿糖水平时,需要将尿量结果和尿糖检测结果共同衡量后再作结论。

3.检测次尿

次尿是指一次排出的尿液,但也不是随便排出的尿液,而应该是先将膀胱中的尿液排空,再经过30分钟后所排出的尿液。例如,如果想检测饭前尿糖水平,则应该在进食前30分钟先排空膀胱内的尿液,经30分钟后,再留尿用作检测;如果想检测饭后2小时的尿糖水平,则需要在饭后1个半小时的时候先将尿液排空,30分钟后再留尿检测。

4.测量尿量

尿量大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而尿量减少又是糖尿病病情出现好转的反映,因而尿量的测量是监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尿量,可以留取当日24小时内的尿液,患者首先在清晨时将前一夜的尿液排空,然后开始留取当日尿液,直至次日清晨的同一个时间停止留取。留取24小时尿液,要求患者不能有一次疏漏,即便是大便时的尿液也要一同留取。

在记录结果时,应先将24小时的尿量(ml)记录下来,再记录尿糖检测结果。另外,夏天天气炎热,尿液易受细菌污染,对检测结果会有影响,因而夏季留取24小时尿液时可以在尿液中加入适量防腐剂。

六、患者定期检查的内容

糖尿病的发生极易引发其他多种并发症,因而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并发症的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有积极意义。具体说来,糖尿病患者应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

1.血脂检查

血脂与血糖有密切关系,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血脂代谢异常。血脂代谢异常通常会发生在糖尿病之前,而且一旦糖尿病发作,则更会加重血脂代谢的异常程度。另外,血脂代谢异常通常还会影响患者的血糖稳定,造成血糖不易降至标准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应至少半年或1年检测一次,如若血脂异常较为严重,则更需加强对血脂水平的监测。

2.眼科检查

眼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而且糖尿病并发眼病的初期通常症状非常隐匿,因而更需要进行必要的眼科检查。首先,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初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此后,随着病情的变化,亦需要至少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以及时发现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并加以积极的治疗。

3.肾功能检查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肾功能的减退和衰竭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极大影响。肾功能异常不仅会影响降血糖药物的疗效,且会由于药物在肾脏中的代谢速度减缓而诱发严重的低血糖症。另外,患者在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的同时还需定期进行尿蛋白或微量白蛋白检测,对于肾功能的保护和糖尿病病情的稳定皆有益处。

4.肝功能检查

糖尿病发生后极易诱发肝肿大、脂肪肝等肝脏病症,而口服降糖药物的服用又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从而也可引发或加重肝脏疾病。不仅如此,肝脏还是胰岛素发挥降血糖作用和分解、代谢的最重要场所,因而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可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肝功能,加强对肝脏的保护。

5.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红蛋白和血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物质。人体血糖水平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就越高,且糖化血红蛋白还是患者6~8周内血糖总水平的反映。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每3~6个月就需要检测一次,如果发现检测结果超过了7.5%,则应立即施以有效治疗。

七、病情监测记录

为了使医生和患者自己了解病情的变化,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一个全面、实用性强的病情监测记录是必不可少的。病情监测记录能够客观地体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可避免由于患者自我感觉出现误差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以及对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记录病情时应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监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