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表达。一般情况下笑用来表达高兴和快乐,由脸部肌肉动作为表现方式。它大都是由于人的眼睛、耳朵等器官接触外界的事物或语言,转变为信息传入大脑皮层,而后通过大脑对脸部甚至全身的肌肉发出运动的命令而产生的。笑有时不仅会使肌肉运动,声带也会随之振动,由此产生笑声。
人类的笑容是怎么起源的呢?专家认为,笑作为一个行为符号,可能在3500万年前就有了,那是较高级的灵长类动物和更原始的种类“分家”的时候。最初的笑是早期较高级灵长类动物在群落内部相互表示和平、喜爱的一个符号,包括狒狒、猩猩在内的灵长类动物,都有笑的表情。
善于笑的灵长类动物有明显的进化优势。这和人类社会的场景非常类似:在种群内部它们能够改善关系、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从而繁育和抚养更多的后代。在灵长类这样的社会性动物中,必然要有一种行为符号来确认各自的地位、表示和平的意愿,并把相互嬉戏与残酷的杀伤行为分开。没有这样一种符号是不可想象的,否则每一次嬉闹都会演变成相互厮杀。
猩猩的笑和人类的笑如此相象并非偶然,因为二者有共同的远祖。笑是一种生物学行为,一种游戏的邀请姿态。人类远祖的笑可以使陌生的客人感到亲切,以缓解危险的紧张局面并降低群落内部冲突。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类似表示愉悦、亲切的行为符号。比如马,它会昂起头一溜小跑以表达快乐。但是经过数千万年的进化,只有灵长类才能做到运用脸部的几块表情肌肉完成这个功能,这就是笑。
新生儿在出生后一到两个星期内,脸上会开始露出笑容,这被称为自发性微笑。做父母的看到,当然喜笑颜开,非常高兴,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就会发现,这时新生儿的眼睛是闭着的,它的微笑也不是冲着父母来的。这种微笑是自发性的、不由自主的微笑。就是一些噪音,比如说拍手的声音,也会引起婴儿的自发性微笑。这表明,在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下,新生儿很明显地容易露出笑容,意味着微笑是天生的。婴儿长到两个月左右的时候,自发性微笑就会消失。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十笑百病消”,“一天笑三笑,胜吃神仙药”“笑口常开,健康永在”。这些话虽然夸张,但却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笑”历来被我国医学家视为保健养生的秘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不需花钱的最佳天然保健品。
数十年来,医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笑对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证实,发自肺腑的真诚微笑,能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增智益脑、促进食欲、改善睡眠;能加速血液流动,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另外,笑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约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要是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10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另外,笑伴随的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的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对于那些伏案工作者,由于颈、背、腰肌长期处于固定状态,过分的紧张和收缩容易引起头痛和腰背部酸痛。笑,可使一些部位的肌肉收缩,另一些部位的肌肉放松,一张一驰,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笑能缓解疼痛。这是因为人的笑来源于主管情绪的右脑额叶。每笑一次,就能刺激大脑分泌一种能让人欣快的激素--内啡呔。它能使人心旷神怡,止痛作用相当于吗啡的40倍,对缓解抑郁症和各种疼痛十分有益。
笑还能调节大脑神经功能、消除紧张情绪、释放宣泄压力、解除疲劳、排除忧虑烦恼和不快;能沟通相互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关系顺畅和谐;使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头脑清醒,激发生活的动力和工作上的创造力。
由此看来,笑对人体有很多益处。可惜的是,人到成年,每人每天平均只笑15次,比孩提时代每天笑400次左右少多了。对健康来说,这是令人遗憾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