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
9278100000032

第32章 牙齿的进化

在野生动物世界,可以说牙齿的寿命是决定动物寿命的最大因素。动物们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失去牙齿就将导致失去生命。人也与其他动物一样,是靠食物来维持生命的,因此古代人的牙齿的好坏,也将直接左右他的生命长短。而现代人没有了牙齿,可以吃一些柔软的食物,维持生命是不存在问题的,所以没有多少人意识到,牙齿的健康与生命有着直接的关系。

人的牙齿是在适应严峻的生存竞争过程中进化而来的。按照一些科学家的说法,人类的牙齿是古代海洋中鱼身上的硬鳞片。他们说,在进化过程中,鱼鳞逐渐改变了位置和形状,终于变成了牙齿。现代多数学者仍认为生命来源于海洋。既然人是由海生动物进化而来,“牙齿本是鱼鳞”的论点恐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婴儿出生时看不到牙,其实牙早就存在了,只是没有露出来。当胚胎在第6周的时候,已开始形成齿芽。大约到第16周,牙就开始变硬。待到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实际上某些恒牙的牙冠也已基本形成了,尽管这些恒牙要在若干年后才萌出。

人有两副牙,亦即乳牙和恒牙。乳牙共20颗,通常在生后6个月,下面的门牙就首先向上挤出,到24个月乳牙出齐。恒牙共32颗,它们通常在6岁时长出,并与乳牙陆续交换,13岁左右才换完。但嘴里最后的4颗大牙,叫智齿,则要到20岁左右或更晚才萌出。6岁到13岁期间,口腔中的恒牙与乳牙是混合存在的。

乳牙为什么要换成恒牙呢?原因有两个:一是牙齿长在颌骨上,颌骨在不断生长,但乳牙的生长速度赶不上颌骨的生长,20颗乳牙也不能将颌骨填满。所以需要以小换大和增加数量。恒牙有32颗,数目和大小都能适应日益长大的颌骨。二是乳牙的钙化程度较低且不耐磨。对付不了长大后又多又复杂的饮食,也就必须更换结实而又多样的恒牙了。

人类的牙齿是进化的结果,它很实用,而且能博采诸“家”之长来为自己服务:鼠齿工于啃咬,虎狼的牙善于撕裂,牛羊的牙齿精于细嚼,这些牙齿的优点人类都“拿”了过来。这也难怪,人毕竟是万物之灵,理应有副既能切割、啃咬、撕裂,又能磨碎食物的多功能牙齿。

虽说进化带给人类一副多功能的牙齿,可相比之下,人类牙齿的结实程度如今已远不如前。现代人的牙齿在变娇、变小、变少。“娇”、“小”的表现是吃不动粗糙或较硬的食物;该出牙时不出牙;还有牙病多而掉牙早。这主要与生活进步、食物精细等因素有关。

与人类早前相比,现代人缺失最多的是智齿。智齿就是牙龈尽头的大牙,上下左右共4颗,习惯上叫它“尽根牙”,医学上称之为“第三磨牙”。几百万年前的人类祖先都是有智齿的,但现代人先天缺失智齿的已达20%~25%,就是说,每4~5个人中就有1个人不长智齿,即只有28颗牙。今日的食物咀嚼起来已不必太费劲,于是人们预料智齿终将会彻底告别人间。

有些动物的牙齿是与身体共存亡的。它脱落了一排磨损的旧牙,新牙就立即从嘴里“爬”了出来;不断脱落则不断“爬”出。可谓生命不息,出牙不止。假若我们也能在掉牙以后再长出新牙来,那该多好啊!人类学文献记载说:“在极少见的情况下,也可能有第三套牙齿,长在恒齿脱落的位置。”但科学家并未弄清这第三套牙齿该在何时萌出。所以,当恒齿脱落以后,现在唯一可靠的方法还是去装假牙。但无论如何假牙也比不上自然牙齿,从这个角度来看,珍惜自生牙齿,无疑有益于长寿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