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
9278100000017

第17章 王叔和与《脉经》

我们把手放在腕部的桡动脉处或颈部的颈动脉处,可以明显地摸到血管在不停地跳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脉搏。中医很重视对脉搏的研究,据脉搏跳动规律总结出人的各种不同的脉象,将其作为诊病的依据。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一部描述24种脉搏跳动现象的书籍--《脉经》,它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王叔和。

王叔和生于公元201年,是山东高平(今邹城市)人。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残酷压榨人民,疯狂侵吞土地,农民大多破产,流离失所。宦官、外戚、士族官僚集团和地方豪强争权夺利,互相排斥,战争频发,天下大乱,生产迅速衰落,社会进入剧烈大破坏、大分裂时期。王叔和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时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荆州襄阳,投奔同族人王粲、王凯,得到同乡刘表的关怀,受到王氏兄弟的照顾。

王叔和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十六七岁就熟读经史,知识渊博,通古达今。后来,刘表病逝,王氏兄弟归顺了曹操。王叔和目睹了战争和疾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立志学医,以解万民之苦。从此,他多次到南阳,学习张仲景的医道。两三年后,王叔和便行医于襄阳一带,被称为“神医”。

公元208年,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此后,王叔和便着手整理古代的医学典籍。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历代许多有成就的医学家都对该书进行过研究。但该书问世不久就在战争中散失。王叔和深知该书的价值,担任太医令后,他不遗余力,四处收集,加以整理,重新进行编排,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伤寒杂病论》得以完整保存并流传后世。

王叔和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对“脉学”也颇有研究。中医认为全身血管四通八达,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环周身,只要人体任何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上显示出来。这门学问被称为“脉学”。

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扁鹊就常用切脉方法诊断疾病。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仍不为一般医家所重视,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指出,有一些医生缺乏脉学知识,或者对于脉学不大讲求,这样临床诊断不明,对于病患者说来是很危险的。因此,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多万字,10卷,98篇。《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并作出详细的理论性叙述,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王叔和总结的切脉方法为我国以后的中医诊断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医学家所推崇。此前,中医采用的是“三部九候”切脉方法。王叔和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的新“三部九候”切脉法。这种方法至今被我国临床诊断所采用,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今天,切脉成为了中医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王叔和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脉经》中引用了大量古文献,在引用文献时,王叔和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献出处,便于读者根据所引文献的出处,找出原始文献。由于该书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民间使用,因而流通甚广。先后传至日本、东南亚,17世纪末传到欧洲,对世界医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