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读《水浒传》
9251600000050

第50章 “男儿有泪不轻弹”(林冲之二)

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这个风也要整一下吧。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800页。

毛泽东爱听爱看昆曲《林冲夜奔》,对其中的一句唱词“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记忆牢靠,印象深刻,生活中经常引用。

你们都用这咸豆豆欢送我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条道路的抉择。蒋介石连发三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国是。在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要弄明白蒋介石的真正意图。李克农那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长期领导指挥着我党的情报和安全工作。他想到国民党驻延安联络办事处,必与重庆就毛泽东是否受邀一事有密电来往。李克农灵机一动,命令日夜监听国民党驻延安联络处的电台,截获了大量信息。

李克农连一个字也不放过,阅读、分析、归纳、综合,从浩繁的往来密电中得出一个结论:蒋介石认定毛泽东不会应邀,也不敢应邀。

毛主席越不表态,蒋介石越起劲:邀请电报一封接着一封。

在蒋介石的第三封邀请电发出后,重庆国民党报刊立即登出蒋介石的谈话,宣称:国家前途,取决于这次会谈。

李克农从密电中获悉:蒋介石打的是如意算盘。他深知毛泽东从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万里长征到延安,都没有离开过根据地,断定毛泽东这次也不会离开根据地。如果毛泽东不来,就把破坏和平谈判以致引发内战的罪名套在共产党、毛泽东身上。万一毛泽东果真到重庆,则正好拖住毛泽东,相机行事,以争得时间作好进攻解放区的军事部署。

李克农将这些情况报告了党中央,使党中央、毛泽东及时掌握了蒋介石的心态。

1945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集体决定:既然蒋介石假邀请,我们就使之弄假成真,来个出其不意,毛泽东亲率和谈代表团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争取主动权。谈得成最好,谈不成则揭穿了蒋介石的政治伪装。

随毛泽东一起赴重庆的中央警卫团的战士们则感到担子加重了。李克农威严而冷峻的对他们说:

“此次任务,关系重大。如果国民党特务掏出手枪来,那不是你们的罪过。但是刺客的子弹打出来,我可要你们的脑袋!”

延安机场,一架国民党军用飞机。人们欢送毛泽东一行。

李克农一直守候在机舱口,无关人员不得登机,他默默地再三望着龙飞虎等卫士,眼神中充满了叮咛之意。

他深知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与他提供的情报有着直接关系,虽然究竟是什么结果尚难预料,但是这是关系着党和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事,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很沉。

毛泽东在机舱口,向李克农伸出了宽厚的大手,李克农紧握不放。他真希望毛泽东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主意,虽然明知是不可能的。

李克农心潮奔涌,此时此刻只轻轻地说了句:“主席,你要多保重……”便哽住了咽喉。他饱含深情的轻语,激起了周围人们感情的波澜,有人哽咽出声……

毛泽东在重大决策前总是思之又思,而一旦决定了,就变得轻松无比。他暗引《林冲夜奔》的唱词笑着说:

“克农啊,男儿有泪不轻弹嘛!这回去重庆,和分别多年的蒋介石见见面,有啥子不好嘛。你看看,你们都用这咸豆豆欢送我……”(李家骥 杨庆旺:《毛泽东与他的卫士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397页)

李克农破涕为笑。

重庆,林园官邸。蒋介石宴请毛泽东。

蒋介石举杯向毛泽东敬酒。他脸上在笑,却是尴尬。国民党的情报机构在毛泽东登机前,还向他报告:毛泽东不会赴重庆。

毛泽东也在笑,他赞赏李克农的情报工作精细、准确、及时,高度保密。

赴重庆谈判,毛泽东一身而系天下之安危。其中凶险莫测,是尽人皆知的。解放区的干部群众,深知毛泽东深入虎狼之地,都为领袖的安危悬心。长期为领袖安全在秘密战线苦斗的李克农,更难免忧心忡忡,临别洒泪。临危赴险,毛泽东早有精神准备。他曾对警卫人员说,谈得成更好,谈不成无非坐牢杀头,可那样蒋介石就在全国人民面前输了理。所以,他大义凛然,慷慨赴险。“男儿有泪不轻弹嘛!”他引用《林冲夜奔》的戏词宽慰为他担心的人们,激励大家坚强起来。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在如此坚强,如此潇洒,如此乐观的领袖面前,人们没有理由不破涕为笑,满怀胜利信心。

只是未到提级时

田云玉是毛泽东的贴身卫士。50年代初期,实行薪金制后,田云玉的工资偏低:37.5元。到1956年调整工资时,组里提议给他长2级。报上去以后,领导全面平衡,以为其他首长的卫士也有类似情况,不能因为田云玉在毛泽东身边当卫士就长2级,因此只同意长1级。田云玉为此找局里领导闹,哭了一鼻子,还没长上2级。到了1957年反右运动时,中南海机关贴大字报,其中有一张是这样的标题:一登龙门身价十倍,田云玉哭哭啼啼要两级。

毛泽东看了大字报,笑着对大家说出了那句后来广为人知的话: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提级时。”(《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800页)

第二天,轮到田云玉值班时,毛泽东若有所思地望着他,使他很不自在。那张大字报算是叫他丢脸了。

“小田,我跟你商量一件事情。”毛泽东却亲切诚恳,“我准备从我的工资里拿出钱来给你发工资,你的工资不要国家来负担,我来负担。你看多少钱合适?”

田云玉思想斗争起来,一时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回答。

“你现在拿多少工资?”

“43元。”

“你兄弟姐妹七个?”

“嗯。”

“你是老大。”

“嗯。”

“生活要困难些了?”

田云玉默默点点头。

“我给你60元可不可以?”

“这……”田云玉事后说,他高兴得差点说谢谢,可是转念一想:“拿了主席的工资该不会不算国家干部了吧?万一主席不在了……”他绕山绕水地喃喃:“这怎么行啊?主席,那样我不就成了你私人的人了?”

“噢!”毛泽东显然没想到这一层。他怔了怔,点点头。“你考虑得很好。唉,钱这个东西是很讨厌的,可我拿它也没办法。现在谁拿它也没办法,列宁也没办法,总归还得有。以前我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只有8元钱。到街上买过一次包子,那包子好吃极了。你们现在经常吃包子、吃饺子吧?有一次我坐火车去上海,坐火车也没钱,借了人家的钱去上海,结果在车上打了瞌睡,一双鞋子丢了,到了浦口下车才知道。正好碰上了熟人,又借了钱,才买了鞋子买了票;这么才进了上海。钱就是这么讨厌,就是这么没有还不行。”

毛泽东这次引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根据大字报说“田云玉哭哭啼啼要两级”的现象,巧妙的将后一句“伤心处”改为“提级时”,使这句旧唱词有了新内容。革命队伍里有不少的人,在同敌人拼命时流血牺牲在所不辞。但是在解放后,他们身上拼命的精神减退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少了,相反争地位、争待遇的毛病却多起来。这种作风是应该批评的。田云玉争两级哭哭啼啼,也属此列。然而,田云玉的待遇又确实低了,该升两级而因全面平衡终未能实现,也属遗憾。面对此种情况,在看大字报时,毛泽东没有采用严肃尖锐的言辞,也没有板起脸孔教训一番,而是灵活地改造了《林冲夜奔》中的旧唱词,造成先庄后谐、亦庄亦谐的语言形式,在使人忍俊不禁的幽默里流溢着轻微的善意的讽刺,达到了委婉含蓄批评的目的。

更可贵的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对错误的思想倾向该批评的批评,而对实际困难的该帮助的还是全力想办法帮助,甚至要拿自己的工资帮助贴身卫士。这应该说是对同志对下级非常关心,十分爱护,切实负责的一种态度,既明辨了是非,又有十足的人情味。

眼泪要往里头流

1957年春天,共产党准备开展一次整风运动。这是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和党同人民之间矛盾的一种方法。

这年3月中旬,毛泽东奔走于天津、济南、徐州、南京、上海之间,除了徐州,每到一地,他都要会见各地的主要领导干部,并在干部大会上做报告,讲准备整风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3月18日,毛泽东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他在通报了共产党准备开展整风运动的消息后,指出了党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他说:

“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过去跟敌人打仗时的那种拼命精神少了,而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争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

讲到这里,他似乎想起了田云玉的故事,引起了联想,他又说:

“听说去年评级的时候,就有些人闹的不像样子,痛哭流涕。人不是长着两只眼睛吗?两只眼睛里面有水,叫眼泪。评级评得跟他不对头的时候,就双泪长流。在打蒋介石的时候,抗美援朝的时候,土地改革的时候,镇压反革命的时候,他一滴眼泪也不出,搞社会主义他一滴眼泪也不出,一触动他个人的利益,就双泪长流。听说还有三天不吃饭的事情。我说,三天不吃饭,没有什么要紧,一个星期不吃饭就有点危险了。总而言之,争名誉、争地位、比较薪水,比较吃穿,比较享受,这么一种思想出来了。为个人的利益而绝食,而流泪,这也算是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

接下来,他又想到了《林冲夜奔》那句唱词,再次引用了它:

“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这个风也要整一下吧。有泪不轻弹是对的,伤心处是什么?就是工人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危急存亡的时候,那个时候可以弹几滴眼泪。至于你那个什么级,就是评得不对,你也要吞下去,眼泪不要往外头流,要往里头流。……人没有饿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革命意志衰退的人,要经过整风重新振作起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799—800页)

毛泽东运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批评了党内一部分人因思想蜕变而产生的争名誉地位,讲吃穿享受,比薪水待遇的不良风气。这个批评,因借助戏里唱词,既严肃中肯,又幽默诙谐,指出了“伤心处”所表达的两种情感:为人民的危急存亡淌眼泪是正确的,未评上级的眼泪只能往肚里流。这表达了毛泽东以人民为本位的一贯思想。

到1957年,共产党执政已八九年了。一部分党员干部中的不良风气,违背人民利益,导致执政党脱离群众。从贴身卫士到全党干部,毛泽东都教育他们不要为个人得失而伤心落泪。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保持执政党政治本色的根本所在。

“有泪不轻弹是对的”。早在2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时曾经对妻子贺子珍说过:“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我的通信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信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毛泽东是真男子,大丈夫,他只有在人民受苦受难、战友流血牺牲、亲人哀伤病痛的情况下才难过流泪。坚强的男儿女儿,决不为争名誉地位,捞个人得失而流泪。

毛泽东批评党内因思想蜕变而争名誉、争地位、比薪水、比吃穿、比享受的不良风气,是严肃严厉的,但是因为他引用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戏词,他的谈话依然富有幽默感,创造了一种让人心动情移的语境,使听众都会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伤心处”是什么?使那些评级时流眼泪者会有一种愧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