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过《打渔杀家》吧?那个打鱼老汉,就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跟地主拼命的。这在封建社会,是很常见的事。”毛泽东讲着……
阎长林:《警卫毛泽东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202页。
《水浒传》流传以后,不仅产生了一批续书,还产生了一些姐妹艺术,如戏剧、唱词等等。京剧《打渔杀家》就是依据《水浒传》的续书《水浒后传》改编移植过来的。毛泽东很喜欢这个戏,愿意听,愿意看,也愿意就剧中的某些情节发表一点议论。
击掌作拍看《打渔杀家》
《打渔杀家》又名《庆顶珠》、《讨鱼税》,是戏剧传统节目。
清朝初年,陈忱根据百回本《水浒传》,作延续写成《水浒后传》,其中第一回到第十回写了阮小七和李俊的故事。
《水浒后传》第一回《阮小七梁山感旧 张干办湖泊寻宝》,写张干办是蔡京的心腹,被抬举为济州的通判,梁山属他所管。于是,一心想着在水泊旧址上寻觅埋藏宝物,搜捉潜伏余党,借以升官进财。恰好碰上了削职后依旧在石碣村打鱼为生的阮小七,在此伤心凭吊。作威作恶的张干办撞到了活阎罗的刀头上,阮小七展开了杀奸惩贪的壮烈斗争,杀死张干办后,他不得不逃奔登云山落草。
《水浒后传》第九回、第十回,写李俊反抗巴山蛇。巴山蛇是蔡京门生乡宦丁自燮的绰号,此人奸狡贪财,勾结常州太守吕志球,凭借权势,强霸大半个太湖,勒令大小渔船打的鱼,都要交与他一半,“夺了众百姓的饭碗”。李俊等仗义抗争,为民除害,活捉了巴山蛇、吕志球。迫使他们交出所有诈得的财物谷米,为百姓完纳国课、代交秋粮,给散居民佃户。
此间的若干情节为艺人移植、改造为京剧《打渔杀家》。剧中阮小七改名萧恩,其女儿亦改名萧桂英。其中的主要情节是,萧恩与女儿萧桂英打鱼为生,当地恶霸丁自燮勾结官府,勒索鱼税,滥施刑杖,父女被迫起而反抗,杀死恶霸全家,远走他乡。
以今天的眼光看,《打渔杀家》反映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斗争的思想主题,很容易引起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共鸣。毛泽东很愿意看这出戏。
毛泽东最初喜欢看《打渔杀家》,大概与他和江青的婚恋有关。据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回忆:1937年8月中央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在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夫人朱仲芷的引荐下,与江青第一次见面。“此后有一天,江青找到我,把两张戏票塞到我手里,说是请主席看戏,要我也去……我把票交给毛泽东,他真的去看了,是江青主演的平剧《打渔杀家》”。(《叶子龙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65页)
1939年9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的欢迎“全国慰劳总会”所组织的慰问团大会,并致欢迎词。晚上,他聆听了慰问团文艺界代表老舍所唱的一段京剧《打渔杀家》。
1943年,作曲家郑律成有一次在延安中央大礼堂看京剧《打渔杀家》,他坐在前面。一会儿,毛泽东来了,亲切地问他说:“你是高丽人吧?”怕他看不懂京剧,就为他详细介绍剧情。
1944年6月12日下午6时许,毛泽东接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畅谈国内外局势。晚餐后,毛泽东与大家共观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的《古城会》、《打渔杀家》、《草船借箭》。当看到《古城会》里的张飞,《打渔杀家》里的教师爷,《草船借箭》里的鲁肃,毛泽东不断地发笑。毛泽东自谦地对客人说:“对于平剧没有研究,但很喜欢看看。”
1947年3月以后,毛泽东率领人马转战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这时,他最高兴的事情是聆听女儿李讷表演平剧《打渔杀家》。卫士长阎长林在回忆录《警卫毛泽东纪事》中写道:
江青将两手撑膝,朝女儿问:“大娃娃,你给爸爸准备了什么礼物啊?”
李讷用幼稚神秘的眼神偷窥父亲,踮起脚跟母亲说悄悄话:“我还没化妆呢。”
江青取一方花头巾,扎女儿头上,又在她腰间扎根绳子,然后左右张望,拿了毛泽东那根柳木棍交给女儿。说:“老板,棍子叫你的娃娃用用吧。”
毛泽东似乎猜到了什么,在椅子上坐下来……
那母女俩又一阵悄悄话,李讷便朝屋中央走来,摆个姿势,将木棍拖在手中。毛泽东忽有所动,朝江青看了一眼。江青马上感觉到了那目光,心里有些热,又有些酸。毛泽东看出女儿以棍代桨,扮的是《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那神态姿势虽然幼稚,却也酷肖其母。当年江青在延安就演过这出戏,扮的就是萧桂英。
江青击掌作锣鼓点,嘴里“隆格里格”代胡琴,先唱了一句萧恩的词:“父女打鱼在江下”,李讷已然起舞,唱和道:
“家贫哪怕人笑咱。”江青脚不曾移动,手已作出动作:“看看不觉红日落”,李讷轻移碎步,双目传神:“一轮明月照芦花……”
女儿稚嫩的童音在窑洞里回荡,虽然底气不足,却有板有眼,别有一种感人的韵味。毛泽东微笑着默默坐在椅子里,击掌作拍,头也合着板眼点动。渐渐地,头不动了,眼帘轻轻颤动,就像女儿那颤动的童音一样。可以想象出,种种美好的回忆和憧憬已经在他的心底浮出,并且从他慈祥的似动非动的嘴角漾出来……
阎长林的这段回忆,情态毕肖地描摹了毛泽东于征战途中观看爱女表演《打渔杀家》的情景。其人其事,其情其景,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从1937年到1947年,毛泽东在融融的妻子女儿的亲情中,欣赏有助于自己事业的戏剧节目,其怡然自得心情心态可想而知。他对《打渔杀家》的喜爱之情,长久不衰,此是重要原因吧。
打鱼老汉走投无路才跟地主拼命
1947年10月底,转战陕北的毛泽东从神泉堡转移到杨家沟。杨家沟是米脂县境内远近闻名的封建堡垒,是个大村子,住有200多户居民,有钱有势的人家就占了70多户。进了村,路两旁都是破旧的窑洞,土墙上用白灰和锅烟子黑刷了一些标语。有一堵墙上还抄写着《土地法大纲》全文。再往上走,就是一座座整齐的砖瓦窑———这是地主居住的地方了。
又走了一段吊桥式的窄路,面前出现一座油漆彩绘的高大门楼。进了门,豁然开朗。院子青砖铺地,清静宽敞。迎面一所带玻璃纱窗的洋楼,飞檐彩画,富丽堂皇。门前还有漂亮的凉台。
毛泽东用柳木棍环指院子,“这里很阔气么。”
“这里房子多,适于办公。”任弼时解释,“特别是不通大路,比较安静,也容易保密。”
“先参观参观。”毛泽东一挥柳木棍,向前走去。这房子三面临崖,崖深数十丈,只有一条路能通村里。房子北面有个尖山包,修了围墙碉堡,还有枪眼炮眼。危急时躲进去,很可以坚持一段日子。
“这家地主的儿子是个外国留学生,所以房子盖这么洋气。”周恩来在一边介绍。
“这个院还有个称呼叫‘扶风寨’。”
“啧啧啧!”毛泽东在寨门口立住脚,观察着四周感叹,“这个地主还有些本事么!不但会剥削人,还懂点军事常识,很会选地形呢!没有点近代化武器,单凭土枪土炮还真不容易攻进来!”
毛泽东朝屋里走去,周恩来继续介绍:“听说有一年闹灾荒,农民们没有吃的,地主每天发半斤粮食,叫农民给他背石头,盖起了这座寨子。”
任弼时笑道:“别看地主势力大,可就是胆子小。”
“压迫人的人,总是什么都害怕。不仅怕遭土匪抢劫,更怕穷人造反!你们看过《打渔杀家》吧?那个打鱼老汉,就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跟地主拼命的。这在封建社会,是很常见的事。”(阎长林:《警卫毛泽东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202页)
毛泽东讲着,正要进屋门,听到身后周恩来叫李讷,便又停下来。
“她就会唱《打渔杀家》。”毛泽东不无骄傲地指指女儿。
杨家沟村里进行土改,群众从早到晚斗地主、挖浮财、分土地,情绪非常激昂。毛泽东很关心村里土改进行的情况,安顿下来以后,就指示阎长林等人每天参加村里的各种会议,按时向他汇报。同时,他还利用一切机会,给警卫们讲解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来提高大家的阶级觉悟。
有一次散步的时候,毛泽东问阎长林家亲戚中有没有地主。阎长林想起有个老舅舅(父亲的舅舅)是地主,就告诉了他。毛泽东问:“他对你们好不好?”
阎长林说:“记得有一年快过年了,没有粮食吃,还有人堵着门逼债。我父亲到他家借钱买粮食、还债,他说:‘要借钱拿文书来!’父亲没法,只好把家里仅有的两亩地的文书押给他,才借了几块钱。”
“好,这件事可以向老乡们讲一讲,这是个教育。地主对待穷人,不讲良心,无情无义。”
接着,毛泽东又从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封建剥削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在历史上曾起进步作用,但到今天已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把土地分给农民,收的粮食归农民自己,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就会全力发展生产。这比封建时代前进了一步。但实行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们就会过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阎长林等几个人,参加了村里的大会小会,每天按时向毛泽东汇报,遇到工作繁忙的时候,便写成书面材料。这个村有不少反动地主,他们或做过保长,或当过寨头,还组织了什么“铲共义勇队”,随意逮捕农民,安上“通匪”的罪名,吊打、烧烤、杀害,许多人被迫逃亡。新政府成立后,他们又阳奉阴违,暗中破坏,对抗减租。这年春上村里开始土地改革后地主们总是千方百计蒙混过关,因此斗争异常复杂。
地主庄院“扶风寨”和有七八十户地主的杨家沟村,阶级对立严重,农民饱受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之苦。这里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土改的难度很大。毛泽东用大家都看过的《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走投无路起来反抗的例子,说明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剧中的渔霸和官吏,卫士阎长林亲友中的地主,杨家沟村阶级对立的现状,加上毛泽东阐述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道理,使大家更懂得了黑暗的旧制度和残酷的统治阶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土改就是改变生产关系,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把革命道理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的评论中去了,真是深入浅出的宣传大师。
旧戏《打渔杀家》是好的
1947年12月,晋绥解放区贺龙司令员派晋绥平剧院演出队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对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和机关人员进行慰问演出。12月21日,毛泽东在演出队作了题为《改造旧艺术 创造新艺术》的讲演。其中说道:
你们平剧院接受旧的艺术,还要创造新的艺术。旧的艺术是有缺点的,尤其是它的内容,我看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历史本来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可是在旧戏中,比如孔明一出场就神气十足压倒一切,似乎世界就是他们的,劳动人民不过是跑龙套的。世界上本来百分之九十的人是工人、农民,我们住的房子,都是他们双手盖起来的,土豪劣绅连个柱子都搬不动,可是许多的旧戏却把劳动人民表现成小丑。当然,旧戏中也有些剧本是好的,如《打渔杀家》之类。有些旧戏你们可以改造它,用自己的创造力掌握了这门艺术,并且从政治上来个进步,你们就可能写些新东西。(《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324—325页)
毛泽东认为,旧戏(旧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是“有缺点的”,而内容方面的缺点更为严重。他用“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八个字概括了这种严重的程度和状况。像他在祝贺《逼上梁山》创作演出成功的贺信里所强调的观点一样,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在旧戏舞台上,却被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占据着,劳动人民只不过是“跑龙套”的。历史被颠倒了。他主张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