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9251400000041

第41章 礼周(1)

礼春官宗伯下大司乐掌成均[1]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2]。以乐德教国子[3]:中和[4]、祗庸[5]、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6]、讽诵[7]、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8]、《大成》[9]、《大磬》[10]、《大夏》[B11]、《大濩》[B12]、《大武》[B13]。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祇[B14],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B15],以作动物[B16]。乃分乐而序之[B17],以祭,以享,以祀[B18]。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成池》,以祭地亓。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B19]。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B20]。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凡六乐者,一变[B21]而致[B22]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赢物及山林之亓,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亓,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亓,五变而致介物及土和亓,六变而致象物[B23]及天神。

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坟,姑洗为羽,靁鼓靁鼗[B24],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B25]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灵鼓灵鼗[B26],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B27]奏之,若乐八变,则地亓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征,应钟为羽,路鼓路鼗[B28],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凡乐事,大祭祀[B29]宿县[B30],遂以声展之[B31]。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B32]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帅[B33]国子而舞。大飨[B34]不入牲[B35],其苞皆如祭祀。大射[B36],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钟鼓。王师大献[B37],则令奏恺乐[B38]。凡日月食,四镇[B39]五岳崩,大傀异灾[B40],诸侯薨,令去乐。大札[B41]、大凶、大灾、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B42]。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B43]、凶声[B44]、慢声[B45]。大丧,莅廞[B46]乐器。及葬,藏乐器,亦如之。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B47]。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乐仪[B48],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为节。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苹》为节,士以《采蘩》为节。凡乐,掌其序事[B49],治其乐政。凡国之小事用乐者,令奏钟鼓。凡乐成,则告备。诏来瞽皋舞[B50],及彻[B51],帅学士[B52]而歌彻,令相[B53]。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令相,如祭之仪。燕射,帅够射夫以弓矢舞[B54]。乐够出入[B55],令奏钟鼓。凡军大献,教恺歌,遂倡之。凡丧,陈乐器,则帅乐官。及序哭[B56],亦如之。凡乐官,掌其政令,听其治讼。

[注释][1]成均:五帝时大学之名。[2]瞽(gǔ)宗:殷时大学之名。[3]国子:国之子弟,即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各级贵族的子弟。[4]中和:忠顺调和。[5]祗庸:恭敬有常。[6]兴道(dǎo):善喻引导。[7]讽诵:背诵吟咏。[8]云门、大卷:黄帝乐。[9]大成:尧乐。[B10]大磬(sháo):舜乐。[B11]大夏:禹乐。[B12]大濩(huò):汤乐。[B13]大武:周武王乐。[B14]鬼神示(qí):人神曰鬼,天神曰神,地神曰祗。[B15]说(yuè)远人:使远方人民悦服。[B16]作动物:使飞鸟走兽闻乐欢舞。[B17]分乐而序之:分此六代(黄帝、尧、舜、禹、汤、武王)之舞,使尊卑有序。[B18]以祭,以享,以祀:祭地日祭,祭祖曰享,祭天曰祀。[B19]四望:指五岳、四镇、四窦。[B20]先妣:指周始祖后稷之母姜嫄。[B21]变:更,指前乐成而更奏新乐。[B22]致:使之至,指万物及神祗为六乐所感而来。[B23]象物:指麟凤龟龙四灵。[B24]靁(léi)鼓靁鼗(táo):指六面有革可击的鼓。[B25]圜丘:指圆形高坛。圜以象天之圆。[B26]灵鼓灵鼗:指四面有革可击的鼓。[B27]方丘:指方形高坛。方以象地之方。[B28]路鼓路鼗:指两面有革可击的鼓。[B29]大祭祀:指祭天神、天袄、人鬼。[B30]宿县(xuán):头天晚上把乐器悬挂摆放好。[B31]以声展之:叩击乐器,听声音是否准确。[B32]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一般以臣子或死者的晚辈充任。后世逐渐改用神主、画像,立尸制度遂废。[B33]帅:通“率”,带领。[B34]大飨:指飨宾客。[B35]不入牲:祭祀时牵牲入庙杀,而飨宾客则在庙门外杀牲,至烹熟方入。[B36]大射:将祭祀时,择士而射于西郊虞庠学中。[B37]大献:军队凯旋献功。[B38]恺乐:献功之乐。[B39]四镇:古代中国有州,每州各有一大山为一州之镇,如五岳即为九镇中之五镇。[B40]大傀(guī)异灾:傀,犹怪也。指天地奇变。[B41]札:瘟疫。[B42]弛县(xuán):把经常悬挂着的乐器卸下收藏。[B43]过声:哀乐不中节之音。[B44]凶声:亡国之音。[B45]慢声:惰慢不恭之音。[B46]莅廞(xīn):莅,临也。廞,兴也。指临丧事时演奏乐器。[B47]小舞:年幼少时所教之舞。[B48]乐仪:王以乐出入朝廷、大寝之仪。[B49]序事:次序用乐之事。[B50]皋舞:皋,号呼也。号呼国子舞。[B51]彻:祭毕将祭器撤下来。[B52]学士:国子。[B53]令相:指挥相者扶持瞽盲。[B54]帅:同“率”,带领。[B55]乐:指笙歌舞者及所用乐器。[B56]序哭:指入葬时率乐官持乐器依次哭丧。

[鉴赏]《周礼》一书,本名原为《周官》,到王莽之时,刘歆奏请立博士,从此便改称《周礼》。传统礼家及注疏家均认为《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书”,后来有学者又认为成书于战国时。《周礼》讲的是周代官制,作者根据周王室官制,参照战国时各国的制度,并附益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编纂而成。《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共分为六部: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中国古代至三代之时,学校就已十分完备,所教授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当然也包括平民中的少数优秀者,“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国之俊选,皆造焉”(《礼记·王制》),亦即本篇所称之“国子”。本篇说乐教之法有三:乐德、乐语与乐舞。所谓的乐德,就是通过乐使国子养成忠顺、温和、有恒、孝顺、友善的德性。所谓乐语,就是教国子以兴道、讽诵、言语,使其掌握善喻、引导、背诵、吟咏、发言、答语的语言能力。所谓乐舞,就是使国子学会《云门》、《大卷》、《大成》、《大磬》、《大夏》、《大濩》、《大武》这七种舞蹈。从本篇所叙述的学校乐教之法中能看出,美育不仅在古代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了。

仪礼士相见

礼士相见之礼。挚[1],冬用雉[2],夏用腒[3]。左头[4]奉之,曰:“某也愿见,无由达。某子[5]以命命某见。”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6]有辱。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足以辱命,请终赐见。”主人对曰:“某不敢为仪[7],固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宾对曰:“某不敢为仪,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8],将走见。闻吾子称挚,敢辞挚。”宾对曰:“某不以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不足以习礼,敢固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固以请。”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于门外,再拜。宾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擎,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主人复见之,以其挚,曰:“向者吾子辱,使某见。请还挚于将命者[9]。”主人[B10]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固辞。”宾对曰:“某不敢以闻,固以请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宾奉挚入,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士见于大夫,终辞[B11]其挚。于其入也,一拜其辱也。宾退,送,再拜。

若尝为臣者,则礼辞其挚,曰:“某也辞,不得命,不敢固辞。”宾入,奠挚[B12],再拜。主人答壹拜。宾出,使摈者还其挚于门外,曰:“某也使某还挚。”宾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摈者对曰:“某也命某,某非敢为仪也。敢以请。”宾对曰:“某也夫子之贱私[B13],不足以践礼[B14],敢固辞。”摈者对曰:“某也使某,不敢为仪也。固以请。”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

下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B15],如执雉。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四维之,结于面,左头,如麛[B16]执之。如士相见之礼。

始见于君,执挚,至下[B17],容弥蹙[B18]。庶人见于君,不为容,进退走。士大夫则奠挚,再拜稽首,君答壹拜。

若他邦之人,则使摈者还其挚,曰:“寡君使某还挚。”宾对曰:“君不有其外臣,臣不敢辞。”再拜稽首,受。

凡燕见[B19]于君,必辩君之南面。若不得,则正方,不疑君[B20]。君在堂,升见无方阶,辩君所在。

凡言,非对[B21]也,妥而后传言[B22]。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

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夜侍坐,问夜,膳荤,请退可也。

若君赐之食,则君祭先饭[B23],遍尝膳,饮而俟。君命之食,然后食。若有将食者,则俟君之食,然后食。若君赐之爵,则下席。,再拜稽首,受爵,升席祭,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退,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君为之兴,则曰:“君无为兴,臣不敢辞。”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辞,遂出。大夫则辞,退下,比及门,三辞。

若先生[B24]、异爵[B28]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辞不得命,将走见[B26]。”先见之[B27]。

非以君命使,则不称寡。大夫士,则曰“寡君之老”。

凡执币[B28]者,不趋,容弥蹙以为仪。执玉者,则唯舒武[B29],举前曳踵[B30]。

凡自称于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B31]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茅之臣”;庶人则曰“刺草之臣”。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注释][1]挚:见面时带给主人的礼物。[2]雉:俗称野鸡。[3]腒(jū):用鸟类肉制成的干肉。[4]左头:古人崇尚阳位,而左为阳,因此,作为礼物的鸟类以头向左的方式献给主人。[5]某子:指介绍宾主相见的中间人,宾主俱称中间人为“某子”。[6]吾子:主人称宾客为“吾子”。[7]不敢为仪:指主人不是仅仅出乎礼貌,而是真心想亲自登门拜访。[8]不得命:指主人欲亲自登宾客门拜访,而不得见许。[9]将命者:指迎宾之人,即傧相。[10]主人:此前次造访之宾客,此次被访,则为主人。[B11]终辞:古代礼有三辞:礼辞、同辞与终辞。礼辞为初辞,固辞为再辞,终辞为三辞。[B12]奠挚:指主客尊卑不等,不亲相授受礼物,而直接放置于旁。[B13]私:指家臣。[B14]践礼:行礼。指臣地位低下,不足以行宾客之礼。[B15]维之以索:用绳索把足捆起来。[B16]麛(mí):同“麂”,幼鹿。[B17]下:指君所。[B18]蹙:局促不安状,表示极度的恭敬。[B19]燕见:私见,非公朝行礼。[B20]疑君:疑,同“拟”,揣度。古时君南面,则臣北面相见。如果君未必南面,则臣或正东面,或正西面,而不得预先揣度君王所处方向,或斜向面之。[B21]对:君发问,臣回答也对。[B22]妥:安坐。传言:发言。[B23]先饭:臣为君尝食。[B24]先生:指致仕者。[B25]异爵:指卿大夫。[B26]走见:急趋出来见宾。[B27]先见之:出来先拜宾。[B28]币:古代币有六种:玉、马、皮、圭、璧、帛。此处之币指皮马享币禽挚之类的礼物。[B29]舒武:武,足迹。舒武即足迹迟缓,不敢疾行。[B30]举前曳踵:踵,足跟。先抬起足前部,然后拖着足后跟,前行时足不离地,即拖着脚后跟小步前行。[B31]宅者:致仕的官员。

[鉴赏]《仪礼》亦称《礼经》,主要记载的是士阶层所通行的礼仪,因此又被称作为《士礼》。《仪礼》共有十七篇,最早为高堂生所传授,所记载的除士礼之外,尚有大夫礼以及诸侯之礼。

古人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此处的大夫为贵族的通称,而士则是贵族的最低一个等级。刑是针对庶人的法,礼是针对大夫的法。刑与礼虽都有法的功能,但其性质却有根本区别。刑法的种种规定是防止人们犯错的;礼则是用来保持人们的善心、涵养其德性的。在古人看来,礼虽繁,但却能养人,因此古人不惮其烦。

本篇主要记述了士这一阶层相见往来时交接所需的具体仪节。古人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古礼之烦琐,莫过于往来,但是一往一来之际,却最能够体现礼仪养人之功。此外,本篇还记述了其他贵族阶层的相见礼仪,如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士大夫见君等。因此,此篇虽然名为“士相见礼”,实际上却并不仅限于“士”相见之礼。

礼记曲

礼上《曲礼》[1]曰:毋不敬,俨[2]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3],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4]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5],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6]。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7]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8],直而勿有[9]。

若夫坐如尸[10],立如齐[B11]。礼从宜,使[B12]从俗。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B13]人,不辞费[B14]。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B15]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B16]、治军、莅官[B17]、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B18]、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B19]。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B20];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B21]。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B22]。大夫七十而致事[B23]。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B24]杖,行役[B25]以妇人,适[B26]四方,乘安车[B27]。自称曰老夫,于其国[B28]则称名。越国而问[B29]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B30],昏定而晨省[B31],在丑夷[B32]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B33]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B34]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B35]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