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书五经名句鉴赏
9251400000024

第24章 孟子(10)

尽心下:民为贵,君为轻第二章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1]不相征也。”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2],取二三策[3]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4]也?”第七章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5]耳。”第八章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6];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第九章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7];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第十章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8],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第十四章孟子曰:“民为贵,社稷[9]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10]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B11]既成,粢盛既絜[B12],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第十五章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B13]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B14],鄙夫[B15]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B16]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B17]之者乎?”第二十章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B18]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二十一章孟子谓高子[B19]曰:“山径之蹊间介然[B20]用之而成路,为间[B21]不用,则茅塞[B22]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第二十二章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B23]。”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B24]。”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B25],两马之力与?”第二十三章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B26],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B27]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B28],莫之敢撄[B29]。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B30]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第二十四章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B31]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第二十五章浩生不害[B32]问曰:“乐正子[B33]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B34]之谓善,有诸己[B35]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B36]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B37]。”第二十八章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第二十九章盆成括[B38]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B39],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第三十一章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B40]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B41],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饫[B42]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饫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第三十二章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B43]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B44]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第三十四章孟子曰:“说[B45]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B46]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B47],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B48]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第三十五章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B49]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第三十七章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B50],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B51]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B52]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B53]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B54]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絮[B55]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B56]乎!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B57]?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B58]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絮,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B59],恐其乱苗也;恶佞[B60],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B61],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B62]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B63]矣。”[注释][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是同等的意思。[2]《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3]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4]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今所见《武成》有“血流漂杵”语。[5]一间:相距不远,表示没有多少区别。[6]御暴:抵抗残暴。[7]妻子:妻子和儿女。[8]周:足。杀:指饿死。[9]社稷:社神和稷神,也就是土地神和谷神,引申指国家、政权。[10]丘:众。丘民:广大民众。[B11]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牲畜。[B12]粢盛:祭祀时盛在祭器中的黍稷等。絮:同“洁”,清洁。[B13]顽:有“贪‘的意思。[B14]薄:刻薄。敦:敦厚。[B15]鄙夫:心胸狭窄的人。[B16]兴起:感动奋发。[B17]炙(zhì):烤。亲炙:比喻亲身受到教诲。[B18]昭昭:清楚明白。[B19]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弟子。[B20]径:山路。蹊(xī):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B21]为间:即“有间”,为时不久。[B22]茅塞:茅草堵塞。[B23]尚:超过,高于。声:音乐。[B24]追(duī):钟纽,即古钟上端用于悬挂的眼。蠡(lí):啮木虫。这里指钟纽因使用时间长久好像被虫咬过要断的样子。[B25]轨:车辙。[B26]发:开仓救济。棠:地名,在今山东即墨南。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齐王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故有此说。[B27]冯妇:人名,姓冯,名妇。[B28]嵎(yú):山势弯曲险阻处。[B29]撄(yīng):迫近。[B30]攘(rǎng)臂:捋起袖子。[B31]臭(xiù):气味。这里指美好的气味。[B32]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齐国人。[B33]乐正子:孟子的弟子。[B34]可欲:可以追求的,值得喜欢的。[B35]有诸己:善确实存在于他身上。[B36]大而化之:指远大而且融通的境界。[B37]二之中、四之下:指介于善、信之间,在美、大、圣、神之下。[B38]盆成括:姓盆成,名括。[B39]小有才:有点小聪明。[B40]穿逾:钻狗洞翻墙头,指做见不得人的事。[B41]尔汝:古代尊长对卑幼称“尔”、“汝”,若平辈用“尔”、“汝”相称则表示轻蔑。无受尔汝:不愿受到别人的轻蔑。实:真实思想。[B42]饫(tiǎn):取。[B43]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B44]芸:除草。[B45]说(shuì):向……进言。[B46]榱(cuī)题:也叫“出檐”,指屋檐的前端。[B47]方丈:一丈见方。食前方丈: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摆满了食物。[B48]般(pán)乐:玩乐。[B49]虽有不存:指善的本性丢失不存。[B50]党:故乡邻里。狂简:志向大,但做事粗疏轻率。[B51]狷(juàn):拘谨,有所不为。[B52]琴张:春秋末年人,与孔子同时,《左传》记载孔子曾阻止他赴卫国吊丧。但此人不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皙:名点,孔子弟子,曾参之父。牧皮:此人未见他书,无考。[B53]嘐(xiāo)嘐:志高言大的样子。[B54]夷:语气词,转折口气。[B55]不屑不絮:不屑于做不洁之事。[B56]原(yuàn):同“愿”,谨慎善良的样子。[B57]踽(jǔ)踽凉凉:独自走路孤单凄凉的样子。[B58]阉(yān)然:像宦官那样的驯服样子。[B59]莠(yǒu):狗尾草,样子有点像谷子。[B60]佞(nìng):用花言巧语讨好人。[B61]郑声:郑国的音乐。孔子曾说“郑声淫”。[B62]经:常。反经:返回恒常的正道。[B63]慝(tè):邪恶。

[鉴赏]这一部分所涉及的论题十分广泛,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张扬了人的主体精神,表现出主体的自信、自主决断与强烈的批判意识。例如本篇第二章,孟子毫不隐讳地讲述了他对儒家经书《尚书》其中的某些篇章不满。例如,其中《武成》篇说周武王伐纣之战,惨烈到血流成河,虽然孟子并没有对这一战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考证,但是,他指出,这种说法太过夸张,不可能符合事实。他的仁政理念能够以使他建立起坚定的自信,从而敢于否定神圣的经典中某些说法:行仁义的圣王讨伐无道暴君,必然会顺乎民心,得到最广大的民众的支持,据此他推论,这场战争不可能死那么多人。在这里,理性思维与逻辑判断就造成了对经书的怀疑精神。更令人讶异的是,他竟然由对个别字句的怀疑,进而主张对《尚书》全书也不要盲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能够从中看出理性的巨大力量。孟子由此开启了疑经思潮,后世的儒学大师不仅继续严格地审视《尚书》的真实性,而且还将怀疑的眼光射向了《周易》、《诗经》、《左传》等书,并且先后在思想与学术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易乾卦瘙棤[1](下乾上乾[2])乾[3]:元亨[4],利贞[5]。

初九[6]:潜龙,勿用[7]。

九二:见龙[8]在田,利见大人[9]。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10],夕惕若[B11],厉无咎[B12]。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B13]。

用九[B14]:见[B15]群龙无首,吉。

[注释][1]这里的符号被称为“卦象”,由六根阳爻(yáo)构成。[2]括号内的文字为《周易》的注释者所加。“下”指下面的三根爻组成独立的卦象,“上”则指由上面的三根爻组成独立的卦象,都是乾卦。从出土的西周文物可以看到,原先的六爻卦是一整体,并非是由两个三爻卦构成的。把六爻卦看成是由两个三爻卦组成是后世易学家的做法。[3]这里的“乾”字在易学上成为“卦名”。乾象征天。[4]元:大。亨:祭祀。元亨:一种隆重的祭祀。这里及以下各卦的注释参考各家之解,但主要取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之说,“元亨”以及下文的“利贞”的字义在各个时代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传统的注解,可参见下面的《象传·乾》和《文言·乾》。[5]贞:占问。利贞:有利于占问。[6]初:由下往上数第一根爻。由下往上数每一卦的爻,确定它们的爻位,是易学的传统做法。九:指阳爻。每根爻的名称以下的文字称为“爻辞”。[7]勿用:勿动,意思是不要轻举妄动。[8]见(xiàn):同“现”,出现。[9]大人:指有很高地位的人,如贵族。[10]终日:整个白天。乾乾:勤勉努力。[B11]夕惕若:夜里表现出警惕的样子。[B12]厉:危险。咎:灾。[B13]亢:极高之位。悔:较小的不幸。[B14]用:通。用九:六根阳爻其数都为九,按照传统筮法,都要变为阴爻。[B15]见:也读为“现”。

[鉴赏]《周易》的经文,包括了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象、卦名、卦辞与爻辞。其产生经历了从西周初年直到春秋的一个漫长过程。在春秋早期,已经出现了《周易》的几种定本,而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权威定本则出现在汉朝。有许多卦辞和爻辞可能是取自早期祭祀占卜的卜辞。这些卦爻辞都相当简短,每条只有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不等,但是却极其宝贵。因为它们反映了商周时,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其中不少文字都饱含深刻的哲理,成为后世哲学阐述的原始材料,对整个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构建,以及哲学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乾、坤两卦是通行本《周易》的首二卦。它们的卦象,前者六爻都是阳爻,象征了天;后者六根都是阴爻,象征了地。这二卦摆在一起就表现了宇宙的根本法则——阴阳之道。乾、坤二卦放在全书的最前面,表明了它们是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二卦,可说是构成了全书的总纲。

乾卦的卦辞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它们原是祭祀用语,但是在后来却渐渐被理解为分别表示善、美、利物和正四个观念。因此,这四个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被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

显然,乾卦的爻辞的选择与排列都具有深意。它们全是描绘龙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地点的各种状态。龙是远古以来华夏民族世代相传的崇拜物,因此,用龙来表现中国人心中的天道极为传神。中国哲人认为天道健而不息,而在乾卦的爻辞中,龙或潜或隐,时而现于田,时而翻腾于深渊之中,时而翱翔于九霄之上,如此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人的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可说是对天道最好的喻示。

“初九”指的是第一根阳爻,爻位处于最下面,所以爻辞是“潜龙,勿用”。说的是君子虽胸怀大志,想有所作为,但在他们未受任用的时候,或是受到压制的时候不能轻举妄动。

“九二”指第二根阳爻,爻位较前一爻有所上升,爻辞是“见龙在田”,这表明君子出潜离隐,得到一些信任,此时应当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造福于社会。

第三根还是阳爻,表明阳势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但没有处于下三爻卦的中位(即第二爻)或上三爻卦的中位(即第四爻),因此被认为是处于危地,当此时,君子应有忧患意识,白天需要时时勤勉努力,夜里也应小心警惕。

第四根阳爻的爻辞是“或跃在渊”,描绘了龙的变化无常。同时,此阳爻处于上三爻卦的下位,这表明君子遇到的情势较为复杂,地位尚未确定,可进可退。

“九五”还是阳爻,这是连续的第五根阳爻,阳势大盛。因此爻辞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辞意为,君子正处于高贵之位,可以大有作为。

“上九”指的是最上面的阳爻,爻辞“亢龙,有悔”,指出了物极必反,处在极高的位置之后,如果得意忘形,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盛气凌人,必将犯下错误,甚至最终遭致失败。

“用九”则通观了乾卦的全部六根阳爻,爻辞 “见群龙无首,吉。”这表明,在群雄纷争的时候,如果没有绝对优势的力量,德才也还不足以服众,就先不要急于争当领袖,或者打算称王称霸,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龙的隐喻,表现出的理想人格正是乾卦所描绘的刚健精神与神奇智慧的体现。因此,龙的精神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堪称乾卦爻辞的发挥。可以说,整本《三国演义》就是对无数英雄的绘声绘色的刻画,也算得上是对乾卦全部卦爻辞最为生动的诠释。

坤卦瘙棥(下坤上坤)坤[1]:元亨。利牝马之贞[2]。君子有攸[3]往,先迷后得主[4],利。西南得朋[5],东北丧朋。安贞[6]吉。

初六:履[7]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8],大不习[9],无不利。

六三:含章[10],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B11],无咎,无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