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每天一个好寓言大全集
9251000000025

第25章 友情寓言(5)

一定的环境可以促进渊博学问的产生,现代社会,没有单打独斗走江湖的成功者。红花虽好,还要靠绿叶陪衬。假如一个人不注意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营养,那么他的才能也就很难施展。

驴子和骡子

——要懂得互助

有一个赶车人,赶着一头驴子和一头骡子动身出远门,驴子和骡子都驮着重物。

驴子起初在平坦大路还能稳稳当当地走,可是到了一座大山脚下,要走上坡时就觉得难以承受了。他请求骡子帮他分担一小部分,以便他把大部分东西驮到家里。

可是骡子没有答应。

不久,他们走到一个荒僻的地方,驴子驮得筋疲力尽,一跤摔倒就一命呜呼了。

赶大车的无计可施,只好把原来由驴子驮的东西都加在骡子身上,连剥下来的一张驴皮也放了上去。

骡子驮着如此多的东西,叹着气对自己说:“唉,真是活该!当初驴子要我帮他一点儿忙,要是我答应了,现在也不至于除了驮上他驮过的东西外,还得驮他的臭皮囊了。”

寓言者说

帮助常常是相互的,帮助了对方,实际上就等于帮助了自己。如果对朋友的困难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自己往往会受到无情的惩罚。

管宁和华歆

——真正的朋友应有精神上的默契

管宁和华歆在年少之时,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每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关系很密切。

有一回,他们两个同去劳作,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片刻之后,就锄好大片土地。

管宁举起锄头,一锄下去,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感到很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仔细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我当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然后,他便不再理会了,接着锄草。

“什么?金子!”离得很远的华歆一听到,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捡起金子放在手中仔细看。

管宁看到这个情况,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是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的,有德行的人是不会索要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财物的。”

华歆听到管宁的话后,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因为管宁愤怒的目光,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摇了摇头。

又有一回,他们俩同在一张席子上看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嚷的声音。管宁和华歆就到窗前一看究竟。

原来一位显贵从此地经过,一大队随从佩戴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围绕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车上盖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看起来华美诱人。

管宁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充耳不闻,就当没有这回事。

华歆却不同,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赶紧到街上跟着人群去看车队。

管宁看到华歆的行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抽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伤心但坚决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不同,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不会再是朋友了。”

寓言者说

所谓知心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朋友也就不是朋友了。

子张与子夏

——处理好人际关系应从自身做起

一天,子张同子夏告别。

他说:“我不像你十分善于与人交往,不知不觉就得罪了许多人。我想找个深山老林,过隐士生活。”

子夏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难呀。我平时要求自己做到三条:对待父母,要做到孝敬,并且尽心尽力;对待君主,要做到恭敬,并且要尽职尽忠;对待朋友,要做到亲敬,并且要坚守信义,始终不渝。你不必离开,只要你对大家以礼相待,就会化仇为友。”

寓言者说

处理人际关系,关键是从自身做起。

画家儿子的报复

——仇恨会毁灭自己

很多年以前一位画家不经意得罪了一个大臣,使得那大臣怀恨在心,找机会把他杀了。多年后,这位画家的儿子继承父业,也成了十分出色的画家。但是那位大臣依然对他父亲怀恨在心,所以他担心对自己不利,便相当低调地在画市上卖画。

正巧的是有一天,这位大臣年轻的儿子逛画市时迷上了他的一幅画,但他却很傲慢地拿布盖上了画,声称这幅画不卖。看着大臣儿子很失望地离去,报复的快感充斥了他的心。

没过多久,那位大臣来到了他家,求他把那幅画卖给他,并愿意付很多钱,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因为这幅画闹了好几天了。可是画家儿子依然拒绝了,他贪婪地享受着那种报复后的快乐,积在心中多年的仇恨多少减少了一些。

又一天清晨,画家儿子在精心画着一幅神像——这是他的习惯,每天早晨起来先画一幅自己所信奉的神像。画着画着,他就盯着神像的脸看起来,并自言自语道:“好奇怪,我怎么觉得这个神像这么眼熟呢?到底是谁呢?”想了许久,他突然大惊道:“天哪,原来是他,原来是我仇恨的那大臣!”

他吼着撕了那画,大喊着:“我的仇恨最终报复了我自己!”

寓言者说

俗话说得好:仇恨是藏在人心里的火种,如果想点燃它来烧别人,势必会先烧伤自己,可能对方还毫发无伤。

功臣郭子仪

——要会正面解决问题

唐朝大将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

一次,他要去会见政敌鱼朝恩,忽然得到密信,说鱼朝恩想暗算他。于是,郭子仪只带几个童仆,轻车简骑来到鱼朝恩的地盘。鱼朝恩疑问他为何不带一个侍卫,郭子仪说:“外边有人透露给我说您想除掉我,所以我特意不带侍卫,免得动起手来给您制造麻烦。”

鱼朝恩既惊讶又佩服,从此跟郭子仪结成亲密的朋友。

寓言者说

生活中的很多人际障碍可以这样简单解决,只要对方不是一个无耻之徒,那么,将问题挑明,表露在外,比在背地里猜疑防范要有利得多。

季雅与吕僧珍

——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吕僧珍,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非常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仔细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因此,吕僧珍家声远播。

南康郡守季雅也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因此他得罪了很多人,很多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最终,季雅被罢官。

季雅被革职之后,一家人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住到哪里去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四处打听,希望能找到最满意的住处。

不久之后,他就听说,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确实名副其实。恰逢此时,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想把房子卖掉。季雅马上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希望出一千一百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很快就答应了。

季雅便把家人接过来,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前来探望新的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便把实情告诉他,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会这么昂贵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一百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一千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有方的邻居呀!”

寓言者说

季雅愿意出这么高的价钱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珍惜周围的良师益友。

张咏与傅霖

——交友贵在真心

北宋时有一个人叫张咏,自太平兴国五年登进士乙科,到大中祥符三年,先后两次出任益州知府,后又历任枢密直学士、吏部侍郎、工部尚书、安抚使等多种官职。张咏有个同学叫傅霖。在张咏为官的三十多年中,傅霖从不与他来往。但张咏很欣赏这位同学的人品才学,想方设法要找到他,但总以失败告终。

张咏晚年得了“脑疡”,被朝廷派人星夜“驰驿代还”。

因为身体抱恙不能面见皇上,张咏就以书面形式给皇帝上奏章,在奏章里向阐述了他对朝政的意见,其中有些话极苛刻,触怒了圣颜,于是他又被派到了陈州去做知府。

谁知傅霖却像从地下冒出来的一样,主动到张咏府上拜访。

傅霖来到张府时,看门的通报说:“老爷,门外有位叫傅霖的求见!”

张咏立刻斥责道:“傅先生乃是天下知名的贤士,我和他曾经是同学,我一直想和他结为知己都没有成功。你算什么东西,居然大呼小叫地喊出他的名字来了!”

这时,傅霖已经走了进来,笑着劝道:“算了吧,这么多年了,你怎么依旧这么易怒呢?他一个看门的,怎么可能认识我呢?”

张咏见到傅霖,高兴得不得了,忙问他:“从前我多次找你,你怎么都不露面,现在怎么又不请自来了呢?”傅霖说:“从前你是高官,我哪敢高攀呀?如今嘛,我知道你的日子不多了,所以特意来看看你!”

张咏猛吃一惊,感慨道:“是呀,我自己也是明白的。”

傅霖说:“你能想明白就好!”

傅霖在张咏那里只待了一天就告辞了,傅霖走后一个月,张咏真的死了。傅霖的生平事迹已无可考证,但他与张咏的交往同“天下贤士”的称号倒是相符的。因此,他便作为一种人格的典型而留在了史册上,流传了千百年。

寓言者说

交朋友不论地位,贵在真心。傅霖在朋友富贵时避而不见,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主动与之交往,略有“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之嫌。但他的感情比那些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要珍贵得多!

暴躁的王五

——要正视他人的意见

有一天,张三和李四有了空闲,就待在屋子里聊天。张三对李四说:“有个和我一起共事的人,名字叫王五。王五的脾气非常暴躁,时不时地就会发火,一发起火来可不得了,又拍桌子又摔东西,弄不好还会打人呢!我们平时都非常害怕他,不敢和他争执。”李四说:“真的吗,真的有脾气这么坏的人吗?”

两人正说着的时候,王五正巧从屋外经过,窗子开着,张三的话全都清清楚楚地传到他耳朵里。

王五立马火冒三丈,面红耳赤,脖子上的青筋一根根地凸出来。他大步跑到屋门口,气势汹汹地使劲一踹,踢开门,冲进屋里,看到张三,一把抓住他的领口,不由分说地照准面门就是重重一拳。张三被打得踉跄着退了好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血都流了出来。

王五还是觉得很生气,也不管张三迭声地叫饶,过去骑在他身上,抬起拳头打个不停。

李四看到这个情况,赶忙过去劝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王五拉开,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打张三呢?”

王五很生气地说道:“我哪有性子暴躁的毛病,又什么时候乱发过脾气呢?他这样诬蔑我,我当然要打他!”

李四就说:“你现在这样做不正是性子暴躁、喜欢发火的表现吗?张三并没有说错啊,你又何必隐瞒自己的缺点呢?”

寓言者说

李四的话很有道理,有了缺点不应该忌讳别人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谦虚平和地对待他人的意见,才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更大的进步。

老山羊与大鸟

——劝告要讲求方式

老山羊碰到一只大鸟在小河边饮水,就对它说:“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对周围完全没有警惕心理,一旦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就不保了。”然后,又严肃地讲了许多道理。

大鸟笑着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开,大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它以为胡子长、年龄大就知道得多。去年,它的孩子不也给狼吃了吗?还说我呢!”

寓言者说

不管建议或劝告正确与否,如果不用正确的方式恰当地表达而伤害了对方的自尊的话,同样不被别人接受。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恰当的方式劝告他人,使双方都能接受。

晏子与越石父

——要学会尊重他人

晏子是齐国的相国,一次出使晋国任务完成后,在返回途中,路过赵国的中牟,远远地瞧见有一个人头戴破毡帽,反穿皮衣,正从背上卸一捆柴草,停在路边休息。走近一看,晏子认为此人的神态、气质、举止都不像个粗野之人,怎么会落到这么凄惨的境地呢?于是,晏子让车夫停止前行,并亲自下车询问:“你是谁?为什么会到这里呢?”

那个人就把内情告诉晏子:“我是齐国的越石父,三年前被卖到赵国的中牟,给人家当奴仆,失去了人身自由。”

晏子又问他:“那么,我可以用钱物把你赎出来吗?”

越石父说:“当然可以。”

晏子用自己车左侧的一匹马,赎出了越石父,并同他一道回到了齐国。

等晏子到家时,没有跟越石父告别,就一个人下车径直进屋去了。这件事令越石父十分生气,他要求与晏子绝交。晏了想了很长时间也找不到原因,派人对越石父说:“我过去与你并不相识,你在赵国当了三年奴仆,是我将你赎了回来,使你重新获得了自由。我对你可以说很好了,你这么快和我绝交的原因是什么呢?”

越石父答道:“一个自尊而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受到不知底细的人的轻慢,是不必生气的;可是,如果连有知识的朋友也轻视他,他必然会愤怒!任何人都不能自以为对别人有恩,就可以不尊重对方;与此同时,一个人也不必因受惠而卑躬屈膝,没有尊严。晏子用他的财产赎我出来,是他的好意。但是,他在回国的路途中,一直没有给我让座,我以为这只是一时的疏忽,没有计较;现在他到家了,却只管自己进屋,忽略我的存在,连一个招呼也不打,这不说明他依然在把我当奴仆看待吗?因此,我还是去做我的奴仆好,希望晏子还是把我卖了!”

晏子听到越石父的话,赶紧出来对越石父施礼道歉。他诚恳地说:“我在中牟时只是看到了您不俗的外表,现在才看到您的才华。请您原谅我的过失,请不要弃我而去。”从此,晏子将越石父尊为上宾,以礼相待,渐渐地两个人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寓言者说

晏子和越石父交朋友的过程告诉我们: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不能自恃有功,傲慢无礼;受人恩惠的人,也不可以太过谦卑,丧失尊严。谁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谁也都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难题,只有大家真诚相处,平等相待,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两座寺庙

——要主动承担责任

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有两座相邻的寺庙。甲庙的和尚频繁吵架,人人提心吊胆,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其乐融融,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

甲庙的住持看到乙庙的和尚们每天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心生羡慕,但又不知其中的奥秘。于是,他专门为此来到乙庙,向一位小和尚讨教秘方。

住持问:“你们是如何使庙里一直保持和谐友好的氛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