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老年用药
§§§第一节用药原则
1.怎么掌握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因用药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屡有发生,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因此,老年人用药要掌握以下原则:
(1)先食疗后药物,避免盲目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因此,药物可用可不用时以不用为好。有些症状,如失眠、便秘等,可先用食疗,食疗不见效的,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才选择药物治疗。但急症和器质性病变除外。
(2)先外用后内服再注射,注意给药方法为了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损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可先用外敷药,能用内服药物的就不用注射针剂。
(3)种类少而精,提倡用药简单老年人用药要做到少而精,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一般应控制在4种以内,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药物治疗要适可而止。
(4)遵照医嘱,小剂量用药老年人用药一定要遵照医嘱,不能完全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服药。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为成年人的一半或1/3。
(5)先老药后新药,不应盲目跟风新药、特殊药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疗效不确切,安全程度也很难估计,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毒副作用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因此,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药、特药特别是进口药时再考虑。
科学合理用药,才能祛病益寿。
2.为什么老年人要慎用某些药物
人到老年,心、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应当谨慎用药,避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1)有肝肾毒性的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苯妥英钠、地西泮(安定)、吲哚美辛(消炎痛)、阿司匹林、磺胺药等。这些药会给肝、肾带来损害。其中的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紊还会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使人听力减退。
(2)洋地黄类药物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排泄能力弱,易造成洋地黄类药物在体内蓄积,发生中毒反应,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倦怠、嗜睡及神志改变、心律失常等症状。
(3)镇静安眠类药物长期服用会形成耐受性,必须加大药量才能有效。久用还会出现成瘾性,有损于肝肾。停用后出现戒断症状,如呕吐、肌肉抽动、动作失调等。还会产生类似动脉粥样硬化性痴呆的表现,影响记忆力,说话迟钝,步态不稳,易发生起床时跌倒。另外,还易引起老年人尿失禁。
(4)导泻药物老年人便秘习惯选用导泻药来处理,如麻仁丸、大黄苏打等。殊不知这些泻剂会造成大肠色素沉着,医学专家认为结肠黑病变是可以致癌的。同时,长期服用导泻药不仅会引起结肠痉挛,还可造成体内钙和维生素的缺乏。老年人实在需要导泻时,可以使用开塞露。
3.怎么才能看懂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指导病人用药的主要依据,在使用药物前,必须仔细阅读。
(1)了解药品成分,避免过量用药药品的名称通常可分为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同一成分的药物,由于生产厂家的不同,往往被冠以不同的商品名。如果不注意,就有可能同时服用同一种药物,导致药物过量。
(2)掌握正确用法,明确药物用量药物的正确用法包括正确的用药途径和最佳使用方法,有内服、外用、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输液及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舌下含服等。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用药途径,即使是同一种药物,有时也有不同的用药途径。要了解所用药物的规格,再计算出每天或每次的用量。
(3)适应证、禁忌证,需要密切留意适应证就是药物的作用和用途,在有些说明书中常用“功能与主治”表示。禁忌证有三种:慎用、忌用、禁用。慎用提醒用药时要小心,仔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现问题立即停用;忌用是指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的;禁用是指禁止使用的。
(4)注意不良反应,加强自我监测药品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两类。副作用一般反应轻微,如引起口干、嗜睡、恶心、呕吐,或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则是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4.为什么要规定用药次数
药物进入人体后,在体内都有一个代谢过程,医学上常用半衰期来衡量。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各种药物的半衰期各不相同,除了与药物自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机体器官(如肝、肾)的消除功能有关。一般地说,正常人的药物半衰期基本相似,但如果病人的肝、肾功能低下,药物半衰期便会相对延长。
临床给药常以药物半衰期来作为用药间隔长短的主要参考依据。半衰期长的,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时间就可长些;半衰期短的,说明它在体内消除快,给药的间隔时间就可短些。消除快的药物,如给药间隔时间太长,引起血药浓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消除慢的药物,如用药过于频繁,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因而就有每日1次、每日2次、每日3次、每日4次、顿服等用法。肝、肾功能低下者,特别要注意。如果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就会引起药物蓄积中毒或药效减弱,因此要按医嘱来服药。
5.为什么不能随意增减药物用量
有些老年病人主观性较强,常常凭着自己的感觉服用药物。有的症状一有好转或减轻,想到药物有毒副作用,不能长时间服用,就擅自停药。有的治病心切,随意加大药物剂量。有的是急性子,一种药服用几次后疗效还未出现就认为这药不行,于是频繁换药,或听信别人的话,跟着别人吃药。还有的老年人会忘记用药;等等。以上种种,导致老年人用药不能按时定量,疗程有长有短等。
专家指出:盲目增大药物用量并不会增加药物疗效,反而还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且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而盲目减少药物剂量不仅会延误治疗,还会产生耐药性,甚至也会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症状。
因此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规定,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不能随意增减药物用量。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6.怎么选择最佳的用药时间
由于患病的种类、用药的目的、药物的性质和作用等不同,为了使药物达到应有的疗效,用药时间就多种多样了。有空腹服用的,如驱虫药、导泻药等,可使药物迅速进入肠道并保持较高浓度。有饭前服用的(餐前30~60分钟),如健胃药(增进食欲,促进胃液分泌)、胃壁保护药(使药充分作用于胃壁)、肠道抗感染药(使药物通过胃时不致过分稀)、止泻药(进入肠道较早,可较快地发挥作用),贵重药及滋补药也宜在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饭中服用的(与吃饭同时),如助消化药,使药物最大程度地发挥消化作用。有饭后服用的(餐后15~30分钟),此时胃中已有食物,能减轻对胃的刺激或减慢排空,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发挥最大疗效。大部分药物都是饭后服用。有睡前服用的(睡前30分钟),如催眠药,适时入睡。
7.怎么选择停药的时间
服用药物是为了治疗和预防疾病,当达到预期效果后,就应及时停药。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这些疾病的用药,只能让症状消除或减轻,并不能消除病因,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抵抗力才能消灭病毒。因此,这些疾病在症状减轻或消失后,便可停药。长期滥用药物,不但浪费,而且会给肝肾增加负担,甚至产生许多不良反应。
有些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无法根治,用药只是为了控制病情,使症状减轻,一旦停药,症状又会反复。因此,这些疾病只能长期用药,甚至是终身用药。如果自觉病情好转而擅自停药,症状会反弹,反而加重病情,危害身体。
有些疾病的病情复杂,治愈后容易复发,如溃疡病、结核病和某些慢性病等。这些疾病用药治愈后,为了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或“反跳”,往往需要延长用药的时间。因此,这些疾病要缓慢停药。
所以,停药时间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要听从医嘱。
8.为什么口服药一定要用白开水送
老年人多病,服药也多,有的人怕麻烦,在手边没有水的情况下,就直接用唾液送药。殊不知,这个行为容易造成食管溃疡或食管炎。
人体的食管不是一样粗细的,它有3个天生狭窄处,如果药物不用白开水送服,药就有可能卡在食管的狭窄处(通常卡在食管中段的狭窄处);如果某种药物遇液体溶解后有腐蚀性,就会对食管造成损伤,轻者发炎,重者溃疡,这类药物如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茶碱、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泼尼松(强的松)、普萘洛尔(心得安)、硫酸亚铁、四环素等。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伤害,千万不要怕麻烦,还是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比较好;包括卧床病人服药,也应用白开水送服。
另外,用糖开水送服中药也是不科学的。如某些中药含蛋白质、鞣质,会与红糖中的铁、钙元素起化学作用,使中药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影响药物吸收。而有些中药本想用其苦味来刺激消化腺,促使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来帮助消化,加糖后失去了苦味刺激作用,就达不到目的。
9.服药饮水为什么有多有少
口服药物时,饮水量与药物吸收的关系十分密切。而饮水量的多少是由药物的性质决定的。一般药物饮水量以200ml左右为宜,服前先喝一口以润滑食管。饮水太少或直接干吞药片,使药物不能完全进入胃内,而只能滞留在食管内缓慢溶解,这样就会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食管损伤。饮水太多又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服用时饮水量要多的药物有:(1)磺胺类药物。代谢时易在尿中析出结晶,损伤泌尿系统,每日至少饮水1500ml,或者同时口服一些碱化尿液的药物,如碳酸氢钠等。(2)四环素类药物。对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加大饮水量以稀释其在消化道的浓度,减轻刺激。(3)解热镇痛药、抗菌药、抗病毒药。有助于体内大量排尿以清除体内的毒素,同时使体内水分得到补充以免引起虚脱。
服用时饮水量要少的药物有:(1)止咳糖浆类。服用后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减轻黏膜炎症、阻止刺激,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多饮水将破坏保护膜,影响疗效。医生建议服用止咳糖浆类药物后,5分钟内别喝水。(2)润喉片。饮水过多可减弱其润喉作用和对咽喉部黏膜的保护。(3)麦滋林颗粒,每袋冲服只需15~30ml水,以保护药物在较高浓度下形成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另外,需要控制摄入水量的病人,如高血压、水肿、肾病等,服药时饮水量也要酌减。
10.服药时为什么不能一把吞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各脏器功能及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机制逐渐减退,患病的概率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用药的增多。由于身患多种慢性病,经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不注意用药方法,“一把吞”在无形中就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大多数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体内通过肝脏代谢,最后由肾脏排出体外。肝脏是药物在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场所,而老年人肝细胞内促进药物代谢的酶活性减低了,代谢能力逐渐下降;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而老年人的肾功能在逐渐减退,从而使药物的排泄减慢。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无疑增加了肝、肾的负担。
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还可引起其中某种药物的敏感性增加而出现毒性反应,也可能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药效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病情,遵医嘱服药。
11.用药时为什么要讲究姿势?怎么采取用药姿势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情况,选择适合的用药姿势,将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使其发挥更大的疗效,并能避免不良反应。
(1)口服用药一般来说,服用普通药物时最好站立或正坐,并多饮水。服药后不要马上躺倒,应稍事活动后再卧床休息,以免药物滞留于食管内,损伤食管,并影响药物吸收。病重必须卧床服药的病人,在服药后应大量饮水。但要注意,含服硝酸甘油片时不能站立,最好取坐位。
(2)眼药用药(1)眼液。洗净双手,取仰卧位或坐位,头稍稍后仰,眼睛往上看。一手分开上下眼睑,或用拇指轻拉下眼睑,使下眼睑内形成沟袋状,另一手滴入眼药1~2滴,轻轻捏一捏眼睑,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到各处,再闭眼休息3分钟。同时用食指压住内眼角2~3分钟。(2)眼膏。用法与眼液相仿,只是白天宜用眼液,临睡前用眼膏。
(3)耳鼻喉用药(1)耳。病耳侧向上方,将耳郭向下牵拉,使耳道变直,然后再滴药。双耳都有病时,先滴一侧,过一段时间后再滴另一侧。(2)鼻。清理鼻腔内的分泌物,头微微上仰(不要仰得太后以防滴鼻液从鼻后壁流入口腔)。滴鼻剂每次用量3~5滴,滴后轻轻捏几下鼻,使药物与鼻黏膜充分接触,以利药物吸收。气雾剂采用前倾位,将药物喷入鼻腔内。(3)喉。喷雾剂对准喉部(或患处)喷,保证咽喉部(或患处)的药物浓度,迅速发挥药效。喷后尽量屏气数秒钟,而且尽量不要有吞咽动作,让药物充分吸收。
12.中西药为什么不能一起服用
老年人由于年龄、机体的缘故,多种慢性病缠身,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有时还会“中西合璧”,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诚然,中药西药各有所长,合理地搭配使用,可增强疗效。但要注意服用方法。有的老年人为了图方便,往往中药西药一起服用,这是不妥当的。
正如西药、中药有各自的配伍禁忌一样,中西药合用也是有禁忌的。中西药合用时,部分药物与药物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使原有的药效降低或使药效丧失,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危害生命。如感冒药板蓝根颗粒剂与卡托普利、尼莫地平等降血压药合用,会拮抗后者的降压作用。甘草、人参等与苯乙双胍、格列本脲、胰岛素等降糖药同用,可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复方枇杷糖浆等含麻黄碱的中药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合用,可使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
总之,中西药合用要慎重。一般地说,如果服用的中西药都是用于同一种疾病的,而且是遵医嘱的,那么同服,问题就不是很大。如果服用的中西药是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那么就不能同时用了,用药间隔时间最好在1小时以上。
13.漏服药物后怎么来补救
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漏服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漏服一次,某些情况下或许影响不大,但有时可能会影响疗效,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那么,漏服药物后应该怎样来补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