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9250200000037

第37章 平民化人格与实践(3)

自我修养是一种磨练功夫,它的展开包括许多具体方法,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反省,用毛泽东的话说是自我批评。自知有过,并加以揭露与检讨。毛泽东指出:“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③把自我批评比喻为洗脸,至少传达出这样一个意思:自我批评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如同人每天需要洗脸。脸不洗,就会脏,影响自己的形象,而人不反省,就可能骄傲自满或腐化堕落,玷污人的心灵,而且这项日常工作应该随时随地进行。不仅在大风大浪的斗争中进行,还要在“闲庭信步”中进行;不仅在艰苦的环境里进行,还要在胜利的环境里进行。对健全的人格来说,自我批评或解剖自己是一项必修的功课。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6,第12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第10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6页。

自我反省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包括世界观问题或政治立场问题,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涉及许多“小节”,如个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等。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毛泽东既承认集体利益优先原则,又承认个体正当利益的合理性。他反对那种蔑视个人利益的观点:“把共产党员为着供给家庭生活(农村党员)和改善自己生活(机关学校党员)以利革命事业,而从事家庭生产和个人业余生产,认为不光荣不道德的观点,是错误的。”①但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主张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服从集体利益。革命道德最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取向,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是衡量我们实际行为的价值标准。人们应该经常对照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反省自己在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上是否出现了偏差,是不是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是不是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自我修养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诚实的或实事求是的态度。“真正的好心,必须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错误有完全诚意的自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②毛泽东又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这里讲实事求是,主要指的是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指言与行的一致。“言必信,行必果,不傲慢,诚心诚意地和友党友军商量问题。”③刘少奇也一再强调自我修养要诚恳,表里如一,“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实事求是态度反映的正是共产党员进行道德修养所具有的高尚品格。

自我修养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精神境界、自由人格的人,化理想人格为现实人格。这种高尚境界表现在:“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④也就是说,他是一个道德自律的人,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了,道德行为完全出于自己的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因而是自由的。张思德、白求恩就是这样的道德典范人物。这样的人襟怀坦白,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境界的人。与之相对,“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①这是缺乏自我修养的表现。如果平时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就可以在思想上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腐蚀。因为自我修养既可以提高理性认识,也可以磨练革命意志,或者陶冶情操。修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平民化理想人格中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912页。

②同上,第87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22页。

④《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第133页。

毛泽东、刘少奇等马克思主义者对理想人格培养中自我修养方式的强调,是对传统道德修养理论的继承。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就应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②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保持本心、涵养善性的过程。“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先秦以来,正统派儒家提出不少修养的方法,如“解蔽”、“去人欲”、“持敬”、“慎独”等,通过修养,变化气质,陶冶性情,对圣人、君子人格的塑造起了较好的作用。刘少奇等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传统有所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自我修养问题上,尤其是在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上,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有时偏于拔高革命的集体功利原则,表现出以集体的利益压倒个人利益的倾向。如果在革命实践中时常用这种要求来反省自己,剖析自己,便暴露出相对忽视个体利益的缺点。

应该指出,在平民化人格的培养上,马克思主义者固然重视自我修养等道德实践的作用,但根本上还是强调社会实践的作用,他们讲道德修养均立足于群众实践的基础。离开了社会实践讲道德实践的开展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无异于缘木求鱼。

除了社会实践(劳动)和道德实践,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也强调精英的启蒙教育作用在平民化人格培养中是不可忽视的。精英可以通过办杂志、办学校等具体方法达到启蒙目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旨是促进国民“伦理的觉悟”,这是根本性的觉悟。这觉悟的核心是人格的觉醒与凝练。陈独秀本人即通过创办《新青年》杂志、任教于北京大学等活动以求启蒙国民人格觉醒之高远目的。这一点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中是有所忽视的。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说①是对这一“忽视”的简洁表达。

①《刘少奇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第102页。

②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95,第301页。

四、化理论为德性

相对于以熊十力和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陈独秀、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契提出比较系统的平民化人格培养的方法论。该方法论包含“一心两翼”,“一心”指的是方法论的原则,“两翼”指的是人格培养的具体方法,其中一翼指三种基本途径,另一翼指“化理论为德性”。这个方法论与他的广义认识论密切相关。冯契在写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时提出广义认识论的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是关于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他说:“对这个问题我有真切的感受”。②他对于人格培养方法论的思考是其哲学理论———智慧说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很有创见的理论。

在理想人格的培养上,冯契方法论的原则是坚持平民化,这指的是“一心”。他理解的人格培养的平民化原则有三层意思。第一,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是普通人也可以达到的,当然,这需要经过精神上的努力。这就肯定人人能够成就自由人格的可能性。第二,平民化人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程中渐渐逼近人格的理想范型,理想人格的实现具有过程性和历史性。第三,理想人格的培养方式不能整齐划一,搞一刀切,而应该各因其性情之所近而培养之,搞差异化培养。因为现代的理想人格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而是有缺点、会犯错误的自由人格。①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第36页。

②《冯契文集》第1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9页。

根据平民化原则,冯契制订自由人格培养的三条基本途径,这是他的方法论的第一翼。

第一,社会实践与教育的统一。

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过程。实践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环境给人以规律,人利用这些规律和认识来重新改造环境;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改造自我的过程,使人不断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及其欠缺,人格得到觉醒,人在活动中接受了教育。这里讲教育是广义的,泛指社会教育,不单单指学校教育。从本质上看,实践与教育是统一的。真正的实践活动一定是富有教益的,同样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基本的实践。

人在实践中受教育,并不意味着人是被动的。相反,实践与教育的统一正是要强调人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可以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从教育的目的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使人获得自由人格,提升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教育者自身有寻求教育的主动性。(二)真正要实现教育目的要靠教育活动,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就要遵循“由于人”的原则,使之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出自人的主动的活动。

①参见《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309—310页。

人格的培养是“出于自然而归于自然”。这里的两个“自然”具有不同的意义。“出于自然”中的“自然”包含两层意思,即生活世界的现实可能性与人的现实需要。这是说人格的培养要根据这两种“自然”,立足于现实可能性与人的实际需要。否则就脱离了“自然”需求,忤逆平民的人性,带有虚伪和作秀的成分,由此得到的人格肯定不是自由人格。“归于自然”中的“自然”指人的天性。经过实践和教育,通过人的主观努力,人的能力、知识和德性仿佛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变成自然习惯的一部分,这是化人为为自然。“出于自然”与“归于自然”看似两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无限反复的运动。①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和教育中不断更新人格,使自由人格的实现得以可能。

第二,世界观与德育、智育、美育的统一。

这个途径是对第一个途径的进一步解释,对实践与教育问题作具体化的阐释。

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指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统一。现代人才的要求是既有专业化的素质又有复合型的才能。对于每个具体的人来说,素质和才能是各有偏胜和特长的。但是对于平民化自由人格来说,总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要求。真善美的适度统一就是其中一条。这个要求意味着现代平民在理论思维(真)、道德品质(善)和审美能力(美)等几个方面都应该有一定的发展。

第二个方面指世界观的培养与上述三育的统一。世界观(包括人生观)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世界观教育如果和智育、德育、美育脱离的话,就变得空洞无物。其一,通过科学教育(智育)培养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二,通过道德教育与实践,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为人所接受,逐渐内化为人的品德。那些内在的、一贯的品德实际上已经构成世界观的因素,而且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其三,通过审美教育、艺术活动创造出个性化的感性形象,借助这个感性形象,培养出自由的个性。这样,人的真实的世界观(智慧)变成个性自由的表现。“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智慧一定是个性化的......富于个性特色的自由创造这才是智慧,才是真正对道有所体会、有所发现。”②通过个性化的审美创造,人的世界观(智慧)才得以形成。综上所述,世界观的培养需要运用科学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活动等方式,四者达成统一,以培养自由的人格。

第三,集体帮助和个人努力的统一。

①《冯契文集》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311—312页。

②同上,第314—315页。

这个统一是对前面两个人格培养途径的进一步延伸。因为无论是在交往实践中,还是在智育、德育、美育等教育、学习中,人格的培养都涉及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群己之辨)。

现实的人总是已经与他人共在,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或共同体环境中。对于人来说,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或集体环境才有利于自由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呢?冯契从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这个环境充满一种爱和信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冯契指出,孔子之所以成为著名教育家的原因之一是“他把心交给学生”,“有了这样满怀爱心和忠诚的教师,就能培养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个性只有在受到尊重、信任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①在这样的主体间教育环境里,人人都是参与者和阐释者,人人都发挥积极主动性,倾其爱心去帮助别人,信任他人。所以人人都是受益者,都是意义的创制者和领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