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战史·内幕真相
9222300000024

第24章 欧洲最后的乐土

1.永久中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几乎占领了90%的欧洲土地。而与其接壤的周边国家更是难逃厄运,8个国家有7个惨遭纳粹铁蹄的蹂躏,这七国中包括当时已宣布永久中立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等国家,而惟独对德意战略地位重要并且相对于其他国家显得弱小得多的瑞士却一直安然无恙直至战争结束。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没有进攻瑞士,仅仅是因为瑞士当时是所谓的永久中立国吗?那么比利时和丹麦等同为中立的国家为什么在纳粹的第一波攻击中倒下。亦或是瑞士在希特勒的眼里无足轻重,他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占领瑞士?但现实中希特勒曾派大批间谍在瑞士进行侦察破坏活动,并且制定了名为“冷杉”行动的进攻计划,在瑞士边境集结过重兵意欲进攻。看来,单从一方面,很难弄清楚当时希特勒为什么不进攻瑞士。

瑞士作为欧洲中西部的一个小国,它东与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南与意大利,西与法国,北与德国接壤,领士面积41293平方公里,在二战期间全国人口500多万。并且座落在阿尔卑斯山麓的瑞士也是德国通往意大利的最便捷的通道,在西北欧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9年在瑞士是节日年,苏黎世的全国博览会集中展示了瑞士人民的勤劳、效能和智慧。在那些偶尔前来参观博览会并在瑞士各地旅游的客人眼中,瑞士人民正无忧无虑地从事日常的工作,或者熙熙攘攘地涌向博览会和夏季休假日盛行的各种庆祝集会,怡然自得,似乎对面临一场欧洲战争的危险和它位于各交战国之间的险恶地位,无动于衷。然而,这种推论是大大错误的。虽然,瑞士人民作为一个以通情达理著称的民族,仍然希望理智将能取胜,战争将能避免,但是联邦委员会和联邦议会,在得到国民的赞同和支持下,前几年中就采取了若干步骤来加强国家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防务以备万一发生战争。

避免战争的第一步就是继续坚持和申明瑞士一直坚持的中立国的政策和地位。瑞士的中立政策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瑞士在历史上也很得益于政治上的中立国地位。瑞士在历史上曾处于奥地利王朝统治之下,并深受法国的影响。1499年,联邦最后摆脱奥地利的统治和法国的影响。1516年与法国缔结“永久和平”条约,成为瑞士中立政策的雏形。161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瑞士保持中立。1648年战争结束,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瑞士的主权独立得到确认。瑞士宣布独立,脱离罗马帝国的统治,并宣布执行“中立政策”。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战胜国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决定,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作为法、奥、德、意诸国的缓冲地带,瑞士的中立从此变成了欧洲公法的一个原则。1907年,世界弥漫着大战的阴霾,欧洲列强为暂时缓解纷争,又在荷兰海牙召开第一次国际和平大会第二次会议,瑞士在会议中签署了关于中立的国际公约。“海牙公约”首次以书面形式将战争情况下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固定下来。它明确规定中立国领土不受侵犯;在国际战争中奉行中立政策,不对交战国任何一方采取敌视行为或提供帮助,禁止交战国使用本国领士等原则。随后的近一个世纪,瑞士在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自卫的同时,严守中立原则,免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干扰。在二战中面对被轴心国四面包围的严峻局面,瑞士以完备的防卫和坚强的意志捍卫了国家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瑞士保持了中立。一战后,瑞士的中立国地位得到国际承认。瑞士尝到了中立的甜头,因而在二战中又宣布中立。战前瑞士政府就明确表示,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一如既往奉行国家传统的武装中立政策,并且这种中立政策在战前就得到了包括德国和意大利在内的轴心国的承认。1938年6月9日,瑞士新任驻柏林公使弗勒利歇尔说,德国决定尊重瑞士的中立;两星期后,瑞士政府收到了德国和意大利政府有关这个决定的正式声明。

1939年瑞士外交官对英法提出的一项意在保护瑞士安全、阻止战争发生的决议的反应,显示了它要以绝对的中立来谋求安全的决心。1939年初通过的一项英法决议宣布,德国对荷兰、比利时或瑞士的入侵都将成为英法宣战的理由。驻巴黎的瑞士公使沃尔特·斯塔基在3月21日接到法国外交部的通知:法国和英国政府将保证他的国家不遭侵犯。但这位外交官当即回答道:“瑞士并不要求这样一种担保,它自己会决定什么时候需要外国的援助。”

2.强大的国防不容凯觎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瑞士这种中立虽然在形式上是“绝对中立”,但实质上瑞士为了维护这种中立,也对其他国家包括同盟国甚至德国等轴心国作出过很大妥协。

法国沦陷后,轴心国实际上控制了瑞士所有的商品进出口通道,所以瑞土的经济完全要凭轴心国的摆布。在1940年8月9日达成的一项贸易协议中,德国同意供应瑞士一定数量的原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煤和铁。作为交换条件,瑞士工业必须供应德国在其作战中所需要的货物,并为它和意大利交换货物提供运输便利。另外,瑞士政府被迫缔结了一项汇划结算协定,允许给德国贷款1.5亿瑞士法郎及由德国控制它的出口物资。只有在一张经严格限制的货单上的货物才可以不需要德国的通行证出口。

正是瑞士的这种永久中立政策,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考虑利害关系,这是瑞士能避免被德军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仅仅用中立国来解释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希特勒对国际法从来不屑一顾,所以瑞士能够保持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靠自己发展国防来争取。如前面所说,瑞士努力扮好中立的角色,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严格实施武装保卫中立。瑞士人在历史上当过将近300年的外国雇佣军,英勇善战一向驰名全欧,现在又团结为一个民主、自立同时高举中立旗帜的联邦,再加上他们严格执行兵役制度,依仗着能攻能守的山区战略地位,所以谁也不敢轻易来啃这只“刺猬”。

1933年到1939年间,瑞士全力以赴建立军事防务。这是瑞士和其他一些爱好和平的民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平静岁月里曾忽视过的事情。1933年,当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瑞士为了增加军用物资的储备,武装并配备它的军队,表决通过了第一批的拨款。武装部总司令鲁道夫·明格亲自周游全国各地作政治演说,以唤起人们的觉悟,认识到国家整军备战的需要。最初,这曾遭到社会党人和其他左翼集团的竭力反对。

1936年,瑞士通过了一项军队整编的法令,在东北和北部边境及阿尔卑斯战略据点建立了新的防御工事,并对旧的设施进行了加固。为了筹措这项庞大防务计划所需的额外资金,政府在1936年发行了第一批国家防卫公债。公众响应认购的公债达3.32亿法郎,大大超过了政府所要求的数目。奥布雷赫特在1939年4月30日说,已为国防编制了一项特别预算,并在最近几年里用去了10亿法郎(5000万英镑)。辅助部队的义务服役年龄从48岁提高到60岁。1939年初,议会以96票对2票通过了一项决议,延长初期训练的时间,并授权政府继续保留受训部队的服役期限。1939年进一步授权政府在紧急情况下毋需等待议会批准即可征召军队。

慕尼黑危机期间,瑞士边境上的道路、桥梁和隧道都敷设了地雷,并作了长期戒备的部署。1939年3月,德国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不久,曾有一个企图吞并列支敦士登的流产计划,一家法国通讯社在日内瓦的分社也刊载了一则报道,说德国在拉尔贝格集结了70万兵力。3月24日,瑞士联邦委员会批准了政府征召军队以加强边防警卫的提案;加紧进行了莱茵河边防的工事工程,并对1938年9月所布的地雷重新装置。当德国驻伯尔尼公使奥托·克歇尔在4月11日要求莫塔对此作解释时,莫塔否认这是受某一大国的煽动,并说他们已撤除了部分设施。瑞士的防务体制是为了保持最大的灵活性而计划出来的。当入侵军队突破边境防御工事和第二道防线、经过崎岖山区向前推进时,势必遭到扼守着山路要隘的英勇的瑞士民兵的阻击。除了在康斯但茨湖和日内瓦湖之间的所谓瑞士高原最易受到攻击外,瑞士的地形是不适于庞大的机械化部队或重型坦克及大炮通行的。

此后,在最危险的1941年,有50个师团部署在瑞士东部边境。瑞士人民在克服了悲观恐惧情绪以后,由联邦议会选举了吉桑为全军统帅,发布了全国动员令。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昂利·吉桑在联邦会议的武装部队司令选举中的223票中获得了204票,当选为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吉桑为人刚直,富有远见和魄力,在瑞士各阶层备受爱戴和尊敬,有很强的号召力。瑞士人民相信有这样一位军事领导人,瑞士就能无往不胜。在实战中,吉桑准备采用内堡战术。所谓内堡是建筑学上的概念,即一个堡垒建于另一个堡垒里面,以便主堡的防守能持久到足以把敌人驱逐出去。综观当时局势,小小的瑞士难以与武装到牙齿的德军相抗衡。一旦发生战争,死打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在当时,吉桑将军采用务实的方法,暂时放弃了边境和中部的防御工事,把军队的主力集中于国家内地,以便在阿尔卑斯山区保卫瑞士的独立。在二战爆发之际,服兵役的瑞士人有40万人。随着军事辅助人员和国民警卫部队的扩充,军人的数字达到85万。相对于全国人口只有400万的瑞士来说,85万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同时,辅助部队的义务服役年龄从48岁提高到60岁。在1939年初,议会通过决议,延长初期训练的时间,政府有权继续保留受训部队的服务期限。

在德军入侵危险最严峻的时候,几小时之内男人们就能穿上军装,走上战斗岗位;妇女们代替了男人的工作;全国实行了严格的食品定量制度,包括饭馆和旅馆。为了防备纳粹军队的突然袭击,全国进行了3次大动员。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39年,在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里竟动员了50万人。由于瑞士人民这种同仇敌忾的决心以及当时希特勒面临着东西两面应战的困难,才很大程度上使瑞士在战火横飞的欧洲免于一场灾难。这种居安思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挖掘的山洞和隧道网纵横交错,有人比喻瑞士像块满是洞孔的干酪。居民在地道里贮备粮食和武器弹药。公路旁伪装的居民小屋实际是军事基地的大门,即是当时吉桑将军的内堡战术。

他们义务服兵役的制度,比其他国家都严格。欧洲有些国家可以用从事某些许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来代替服兵役,瑞土没有这种通融的办法,凡是20岁~50岁的男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必须13次服兵役,第一次是17周,以后为三周或两周,共约一年的时间。而且军事训练的强度很大,不论是山区行军,还是越野滑雪,都必须咬牙刻苦。这种全民皆兵的防务体制,对树立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有很大的作用。他们称此为“刺猬战略”,意思是刺猬不侵犯人,但遇到来犯者便浑身是刺。

其次,瑞士政府为了应对和避免战争,在战前就筹划建立一个一旦德军入侵就能付诸实施的全面的战时经济。瑞士是一个高度工业化国家,粮食与其他日用品主要依靠进口,由于四周是德国势力范围,进口粮食越来越少,又有大批难民涌入,这就加重了粮食紧张的局势。1938年4月1日通过法令授权政府进行初步必要的准备,目的在于保证国家对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在以后的18个月中,根据这条法令采取的措施包括:附有一份可耕土地的土质情况详细分析的衣业调查统计,以及进一步削减畜牧生产以增加耕作的步骤;根据一项全面的储备计划,进行对现有必要物资的库存盘点工作,并建立了贮存以应紧急事变。

在法国沦陷后,瑞士加强了对食物和燃料的控制,尽可能保存储备物资,大幅度地增加国产食品的数量。1940年11月15日农业学家瓦伦在瑞土农民协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了战时的农业政策。瓦伦计算了人们所需耗费的能量及利用本国土地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瓦伦认为,必须严格限制家畜的饲养,大幅增加粮食谷物、糖和植物油的生产。1941年10月又公布一项法令,规定所有非农业居民都要种植土豆和蔬菜。到1942年,几乎除了土豆、蔬菜和水果外,所有食品都实行定量配给。这些措施使瑞土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困难时期,也促使德军在入侵之前不得不认真考虑瑞士自身的力量和决心。另外,瑞士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努力避免与交战国的封锁和反封锁发生纠葛,竭力摆脱他们的经济束缚。为了不被德国扼死,瑞士被迫向他们交付粮食和战略物资,但他们始终不卑不亢地同交战国打交道,严格奉行中立原则。在运输工具日益缺乏的前提下,瑞士仍然通过德军占领区把重要军事货物运往盟国。正是由于对双方做出了这些贡献,瑞士才能获得必要的原料,以维持全国工业的运转。由于是中立国,加上瑞士银行为存款人的绝对保密,因而希特勒希望通过瑞士银行洗黑钱,与外界打交道。

最后,瑞士在军事上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德国通往意大利的圣哥达和李晋龙隧道。德国人必须通过此隧道才能把物资运往意大利。而瑞士已在隧道埋下了大量地雷,一旦德军入侵瑞士,瑞士人会立即将它炸毁,那样会使德意之间唯一联系中断,其后果不堪设想。而这是希特勒所不愿意看到的。加上二战开始后,德军四面出击导致兵力分散,而英美军队在法国和北非登陆后,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自顾不暇,无力重开战火。希特勒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瑞土政治上宣布中立,军事上保持高度警惕,经济上实行战时经济,加上瑞士日耳曼民族占大多数,使得希特勒既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去侵犯瑞士,因而在二战中,瑞士能幸运地避免被德国入侵。

以上诸多因素,恐怕最重要的就是瑞士的日耳曼民族遇上了希特勒,同族同宗,如果动了刀兵,他再上哪儿去寻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