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9221400000007

第7章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6)

(二)重视建筑特有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中国古建筑艺术,首先是利用环境组织序列空间,以空间渲染不同情调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感受。陵墓的、寺庙的、宫殿的、祭坛的、居住的等等环境,各有其特殊处理手法。其次是由朝廷规定各类人(或神鬼)使用的各种建筑形制,包括体量、色彩、式样、材料质地、装饰纹样等,用以表现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还利用具象的附属艺术以“说明”建筑的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阿房宫象征紫微,渭水象征银河,山林苑象征东海仙山。清康熙、乾隆造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外八庙,模拟全国各民族重要建筑和名胜园林,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模数规格定型的单体造型

传统的单体建筑有几十种名称,但大多数形式差别不大,主要有三种:一是殿堂,多为长方形,也有少量圆形、正方形,很少单独建造。二是亭子,多为正方、正圆、八角、六角,它可以独立于群体以外。三是廊子,主要作为各个单体建筑间的联系。殿堂或亭子上下相叠就是楼、阁、塔;廊子上下相叠就是“阁道”。不论哪种单体建筑,基本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间有一定的比例规定。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有二三层,并有繁复的线条花纹。屋身由柱、梁、门窗或墙壁组成,如是楼阁,就加一层腰檐走廊。屋顶也都是定型的,主要有四坡顶(庑殿顶)和两坡顶,以及由这两种形式变化成的九脊顶(歇山顶)和攒尖顶等。单体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工程做法则例》只规定了27种定型的式样,上至宫殿,下至民居园林,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就是依靠为数不多的定型化建筑组成的。

(四)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艺术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在建筑形象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以达到正面高度的一半左右。中国古代宫室殿堂建筑屋顶建筑等级森严,在硬山、悬山、歇山、庑殿基本屋顶形式及其变形的攒间顶、盝顶、卷棚顶等七种屋顶形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最高级别。传统木结构的梁架组合方式,很自然地使屋顶形成曲线,在曲线屋顶发展最纯熟的时代,屋顶上几乎找不出一条直线。屋顶的设计(门窗、斗拱也是如此)有两大特点:一为本身样式的丰富多彩,二为组合方式的变化多端。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也是显示礼法等级和创造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段。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如为加强屋顶的建筑文化意义和等级制度,屋脊可以增加华丽的兽饰。屋瓦可以有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及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短可长,更可以做出二层檐、三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披搭等等手法加以组合搭配。

(五)灵活多变的室内格局

中国传统古建筑的规格化和定型化,主要施用在单体建筑的结构和外形,室内格局却可以有许多变化。例如,一座简单的三五间的小殿堂,通过对内部格局的不同处理,可以成为府邸的大厅、寺庙的主殿、衙署的正堂、园林的轩馆、住宅的居室、士兵的值班房等内容完全不同的建筑。室内空间处理,首先依靠灵活的分隔,即在整齐的柱网中间用板壁、槅扇(碧纱橱)、帐幔和各种形式的罩、博古架等半通透的构件,划分出大小性质不同的空间,有的还在室内架楼(称为“仙楼”),将大空间隔成二三层小空间。同时,更利用不同类型、风格的家具、陈设、天花、藻井、匾联、字画、灯炉等,共同创造出性格鲜明的各种室内艺术气氛。

(六)绚丽的色彩世俗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很讲究色彩。传统建筑用色强烈大胆,在世界建筑中是非常罕见的,这就是所谓“雕梁画栋”,又因气候原因,有“南雕北画”之说。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建筑风格的表现手段。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要强烈体现“五色统合”的权势尊严,发挥着王权之贵、王政之仁、王治之义的王道文明。因此,从天安门经午门进入宫城,呈现在面前的是碧蓝色的天;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最尊贵,为帝王所专用,蓝天下是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宫殿中的主要建筑,除极个别有特殊内容的以外,不论大小全部用黄色);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这蓝天与黄瓦、青绿彩画与红柱红门窗、白色台基与深色地面五色一统,又造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极鲜明的色彩感染。又如,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五方、五色对应,五色土象征疆域国土。社稷坛方台上则铺五色土,“天玄而地黄”,土为皇家之基,居五方之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皇家建筑基本色调,突出喜庆之黄红两色,而黄瓦只皇家建筑或帝王敕建建筑专用。宫殿以下的坛庙、王府、寺观、园林按等级杂用黄、红、绿、黑、棕等色。平民建筑等级最低,只能用白黑之冷色调,灰色陶瓦则成为百姓的平(贫)民色彩,透露出民生、民利、民乐的沉稳祥和的仁德义理。再如,宗教建筑中白塔色彩象征最为典型,暗示佛性洁净无瑕,寓意白莲不染与佛性象征。琉璃塔五色斑斓,与佛经记载的佛国五色宝珠暗合。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色彩艺术法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色彩的礼仪(政统)等级意义。中国古代的任何艺术形态(包括色彩艺术),其审美都是以伦理纲常为主要准则的。如建筑中柱子的颜色,必须遵守规范。再如屋顶、墙面等的颜色,也都有所规定,不能随意。

第二,色彩的民俗、宗教、文化观念。中国古建筑色彩运用,常明确地表达民俗、宗教、文化观念。如,佛教建筑,多用红黄等色(好多寺院的围墙粉刷成黄色或红色);道教建筑,多用蓝、黄等色,或者用黑、白素色。根据民俗文化中的观念,色彩也都具有符号化意义。民间建筑多用深灰色小青瓦做屋面,而且越黑越好,所谓“粉墙黛瓦”。建筑色彩不仅是从审美角度考虑,还是一种观念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即水,“水克火”,就不易发生火灾,所以屋顶用黑色,红色的屋顶是万万不能用的。红色及其他鲜艳的色彩却能表示吉祥如意、驱邪避煞,常用于立柱上。但民间建筑的外形,由于社会伦理的原因,一般不能用大面积的鲜艳的色彩,如北京的四合院民居,多为灰色调,只是内院中的垂花门可以用比较多的鲜艳的色彩。

第三,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艺术从审美上说是综合性的,其法则比较简单。一是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艺术从不刻意追求与自然的“分庭抗礼”,总是以融合的性情成就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伦理意义确切。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也讲究整体上的意境和伦理上的意味,大多讲究综合的艺术性效果。例如,诗有画意、园林有诗意等。如文人士大夫的居所,其建筑色调淡雅而有书卷气;宫廷的色调,则有皇家气。其他还有脂粉气、俚俗气等,可以说色彩是文化观念、文化素质的道德性审美。

三、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审美观念与伦理价值密切相关,建筑艺术不但满足审美愉悦,更要为现实的伦理秩序服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实践的理性基础上,对美与善、艺术与典章、情感与理智、心理与伦理的礼乐文化有着自己的审美取向,表现在建筑上有以下几点:

(一)建筑艺术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