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9220700000019

第19章 感悟电视文化(2)

从1976年以来,中国电视在经历了两年解冻和复苏、三年“自己走路”之后,进入迅速发展和繁荣时期。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1983年以后,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气象。全国性的卫星电视覆盖网已经形成,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一支庞大的电视从业大军迅速形成,电视拍摄、制作和播出手段日新月异。从电视节目内容看,新闻节目不断改革,电视广告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电视剧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各类社会服务栏目越来越多,娱乐节目异彩纷呈,电视纪录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电视教学节目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海外影视摄制片不断拓展。截至1999年,全国各类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已达1922家,电视不仅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而且成为拥有最多受众的文化样式。

20世纪90年代是高科技占领传播领域的又一个新的关键时期。电视直播卫星、电缆光缆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声道立体声伴音电视、音像记录媒介以及有线和无线的图文电视等等,纷纷从实验室步入社会生活,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更是难以预料的迅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生活在电视时代。

以上的回顾是冗长的,但又是浮光掠影的。通过对电视诞生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是电子科技的产物,它同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紧密联系着,这就决定了电视文化必然是一种最现代最具活力的文化样式;现代科学技术仍在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电视文化相应地从内容到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这就决定了从事电视事业的人必须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素养,不断掌握新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人”。

感悟之二,电视文化是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文化样式。

自人类文明发端以来,已经创造了多种文化样式,这就是美术、雕刻、建筑、音乐、文学、曲艺、舞蹈、戏剧、木偶、摄影、电影等。电视虽然很年轻,但已显示出其独有的优势。

电视的覆盖面最广。社会进入21世纪,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为电视通讯卫星所覆盖。全世界所有的人,不论肤色和民族,不论居住在繁华的闹市还是偏远的山村,都生活在电视的通讯网络之中。电视的覆盖,得益于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无线传播和卫星传输,这是其他艺术样式所难以达到的。

电视的渗透力最大。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拥有数以亿计的观众群。在电视的观众群中,既有国家政要,也有市井百姓;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文盲、半文盲。电视像“第二个上帝”,社会上的各色人等都同它联系着;电视又像“大众情人”,得到人们广泛的青睐,而不是像其他艺术样式,只为具有某种文化层次或艺术素质的人欣赏和喜爱。许多人把看电视不仅作为一种精神享受,而且作为生活上和事业上的需要。

电视的影响力最强。电视传播的信息,可以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改变人们的观念和活动方式。一部好的电视片,可以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掀起全国性的“热”,如让人记忆犹新的“《渴望》热”“《新星》热”和“《围城》热”。一场电视直播的文艺晚会或足球赛,吸引着数亿人的注意力。据统计,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拥有数十亿观众,可见其影响之大。当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播出时,可以使一座数百万人的大都市人迹清冷,大家都围坐在电视机旁,聚精会神地欣赏电视剧。据说在这段时间里,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也明显减少了,那些有作案欲念的家伙们,也在忙着看电视呢。

电视的传播速度又是那么迅捷。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借助卫星电视系统很快就能传遍全世界。在传输手段高度现代化的电视时代,“足不出户也知天下事”不再是一句空话。电视把地球变小了,远隔千山万水,又近似比邻。

电视文化的上述优势,决定了它是一种最具竞争力的艺术样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其生产手段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而直接进入家庭,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且具有观赏的即时性和随意性,而不像其他艺术样式,要受时间、空间和特殊条件的限制。这是显而易见的。文学,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的人在拥有了文学著作之后才能欣赏它,得不到文学著作的人、文盲、半文盲是同它无缘的。绘画、雕刻、建筑以及舞蹈、戏剧、电影、音乐除欣赏能力的要求外,还要受特殊的欣赏场所的限制,比如绘画厅、雕刻作品陈列厅、舞厅、画廊、剧院、电影院等。只有电视,打破了这种局限而直接进入家庭,想看节目就打开电视机,不想看就关掉;看时又不受公共场所有关条件的限制,可以大声喧哗,可以互相议论,可以随时宣泄自己的情绪,完全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项内容,即时、随意、方便。

二是电视文化的大众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电视文化反映的内容,无论是新闻、社会服务、教学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电视剧,都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因而对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文化画面直观生动,音响逼真感人,艺术表现的手法先进,更易于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因而对观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电视文化节目品种多样,雅俗共存,适合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行业观众的欣赏情趣,因而拥有最广泛的观众群。

感悟之三,电视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电视具有最鲜明的双重身份:它既是传播媒介,又是艺术样式。

首先,电视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工具。

我们知道,电影也是大众传播媒介,一切艺术样式都具有传播媒介的功能。这是因为,一切艺术样式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都同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一切艺术样式都要反映它生存和发展的那个时代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体现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承载着、传播着那个时代的某种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文化艺术样式都具有传播媒介的性质。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除了文字记载外,主要是通过历史遗迹和考古发现,正是那些文化遗迹为我们提供了古代社会的种种信息。另外,同一艺术样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之间,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为它们存在与发展的环境不同,承载的社会信息自然也是不相同的。古代画家的作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生活实际和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理想,而现代画家的作品则表现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由于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整个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的鲜明差距,绘画的水平、绘画的内容以及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观念和理想,都会存在明显的不同。再如,舞蹈是人类共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但非洲舞蹈同中国舞蹈之间、中国各民族的舞蹈之间,都因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差异相区别。这些情况都说明,一切艺术同样都是社会信息的承载体和传播者。

同其他艺术样式相比,电视的传媒作用则更加直接,更加重要。这是由两方面的情况决定的。一方面,电视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工具,它直接向社会传播各类新闻和信息,向大众传播执政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进行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电视屏幕上的各种节目都在传播着大量的社会信息,展示着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要求,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例如,一部以现代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总要揭示某种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心理冲突,总要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总要张扬一种符合和有利于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念,总要鞭笞丑恶,礼赞一种对现代人有某种激励作用的人文精神。所以,这部电视剧虽然是一部文艺作品,但它既具有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的适应性和引导性,又传播着大量的社会信息。电视的这种功能,决定了电视是执政党和政府必须牢牢掌握的重要的舆论工具,电视事业是一块不可忽视的舆论阵地。

其次,电视又是一种最具表现力的艺术样式,是社会文化0地中的一枝奇葩。电视同一切艺术样式一样,具有教育、服务、审美、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而作为一种视听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它的各种功能只有通过鉴赏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从鉴赏者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看电视的人,都是带着自己既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欣赏电视的,通过欣赏要达到某种满足。这就既要求电视艺术作品所展示的生活内容和艺术形象在审美创造中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对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作用,又要求影视艺术作品在塑造人物、营造意境等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感染力对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培养观众持续欣赏的兴趣有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其实,由于创作、制作、播出传递,都建立在现代电子科技的基础上,由于反映的是同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由于运用特殊的视听表现手段,电视艺术就成为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艺术样式。

在电视节目的板块中,电视剧、海外译制剧目和各种文艺、体育娱乐节目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自身风格的艺术品,能够不断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欣赏情趣。新闻节目通过改革,不仅有录播,而且有直播、现场采访、新闻述评等;不仅有综合报道,而且有专题报道、追踪报道、新闻花絮等;不仅具有直观性,而且体现制片播出的艺术性,大大增加了新闻播出的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政策性和时新性,使新闻制作和播出方式也更趋于多样化和艺术化;广告信息和服务节目从创意到制作,也越来越忌讳呆板、直露、单调,讲究艺术性,使每个节目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个板块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艺术享受。电视的这种功能,说明电视是一种最具表现力的艺术样式,电视事业又是一块不可忽视的文艺阵地。

综上所述,电视具有“双重身份”。电视作品创作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遵守宣传纪律,又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讲究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在创作主旨上,要坚持“二为”方向,像江泽民论述的那样,使电视文艺作品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弘扬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在创作风格上,要贯彻“双百”方针,倡导探索精神,活跃创作气氛,努力推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电视文艺作品,塑造出生动感人的电视艺术形象,营造电视文艺战线生动活泼的新局面,繁荣电视文艺创作。

对于一个有志于电视文化事业的初学者或业余作者来说,对电视作上述“感悟”是必要的,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