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本书读懂星云大师
905400000004

第4章 安于当下

星云大师说人因为不肯检查自己的心,所以才无法安心。

他做过这样的比喻: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拟的宽广,星云大师解释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他提醒人们:检查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放下执著之心,珍惜当下,才是真正的解脱。

人总是执著于财富,执著于情感,执著于自己得不到的那些东西,所以对人生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同时也产生了患得患失的心态。

而最好的心态是空,星云大师讲过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道树禅师,他把寺庙建在一个道观旁边,道士自然不高兴了。那些道士也不简单,有法术,时常呼风唤雨,结果把寺庙里面年轻的沙弥都吓跑了,只有道树禅师一点儿也不为所动,一住20年。

道士们最后没办法,决定搬家。有人问道树禅师:“你怎么能赢过那些有法术的道士?”他说了一个字:“无。”

“无”怎么能赢啊?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神功,但他们不知道,“有”是有穷有尽,有量有边,有了之后就没有了。我呢,“无”,“无”就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我当然能胜过他。要把“有”和“无”真正调和起来,则是用“空”来调和。

星云大师在这个故事里讲的这个“无”字,足够我们品味一生一世,只有懂得了“无”,才是找到安心的妙方。

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生活。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了。

也许,我们心有不足,凝望天空的时候,天空也在看着我们。

天空也许永远也不理解人类,为什么总要执著于自己带不走的一切——钱财、名誉、情人,或者一切的一切。

实际上,佛家讲“破我执”,就是最好的让我们找到安宁的回答。

一位弟子向佛陀询问:可否用一句话表达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回答是:一切都不可执著。

也就是说不要执著于“自我”的幻想;然后破“法执”,因为一切皆空。

只有当下才是可以把握的。

一个人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悬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悬挂在空中。他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边盯着他;他往下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他往中间看,突然发现藤条旁有一颗熟透了的草莓。

现在这个人有上去、下去、悬挂在空中和吃草莓四种选择,让我们猜猜这个人会做些什么呢?

就当我们用自己聪明的大脑都不能替这个人找到答案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人做的事情也许会很简单。

他吃草莓,这种心态就是活在当下。

他现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颗草莓,那他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它吃了。

也许你会问,马上就要死了,还吃什么?

但是,他不是还没死吗?机会在动态中出现,没准老虎走了,他还可以爬上来。

拿这个问题问幼儿园的孩子,孩子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吃草莓。孩子比我们大人快乐,因为他们活在当下。

对于人生来说,诸行无常,一切皆流,无物常在,我们怎么能执著于眼前,而幻想所拥有的一切不会失去呢?人身的额每一个时刻都在改变,上一秒钟和下一秒钟,许多事情,当年和现在的感受又不一样。

想一想我们自己也是如此,当年撕心裂肺的事情,现只不过是一声叹息;当年忘也忘不了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想不起名字了……

身体在变,感觉会变,心情会变,没有什么永恒存在。当然包括痛苦,所以接受无常,才是对人生最大的理解和对自己最大的宽容。只有这样,对人和事的变化保持开放的心态,从容地面对生命中的所有变迁起伏,珍惜当下,才不会让自己终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

那么,怎么把握当下呢?

怎么做,才能放下心头沉重的东西呢?

如果此刻,也就是当下,你还在为一些事情纠结,你不妨尝试这样的方法——对所有的事情说再见,对你所拥有的东西练习放下,最少一天想一次:把全部放下。

在睡前可以这样做,跟自己可爱的妻子、可爱的小女儿说再见,跟自己的车子、票子、房子说再见,每天跟你所心爱的东西讲一次再见,一天练习一次。体会放下,只珍惜睡眠的舒适感。

把一天当成一生来用,很多事情你就不会拖到明天。有很多该做的善事,该断的恶事,我们都想:还有明天,明天再做。可是,明天还有明天要做的事情。就这样,人们难以享受活在当下的舒适感。可是,如果把一天当成一生,每天所遇到的人、事,对你来说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过得很轻松,内心很安宁。

终于有一天,你会悟到“无”的奥妙:原来,生于世间,很多东西虽然都在你家,但只是你替众生保管而已。当该用的时候,你会用得很自然,不用的时候,没有必要过于纠结。我们每个人都是众生的秘书而已,替他人保管东西。

多久没有享受宁静了?

也许你要说,自己生活的环境太嘈杂,看看周围——大街上,车来车往;工作中,人来人往;回到家,忙忙碌碌……为了更好地生存,夜以继日地赚钱,身体越来越糟,生活也是一片枯燥,就像一只转个不停的陀螺,周而复始,何时能得到一刻的宁静?

实际上,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它的强大有一部分是来自心灵的宁静和自然,这种宁静可以让你得到更好的生存。得到了宁静,外部的一切干扰和烦忧其实终将成为过去,内心会进入井然有序的一种状态。

不禁想到了大城市中的万家灯火,当街道睡了,月亮睡了,星星睡了,还是有人睁着眼,不是因为世界不安静,因为他的心没有睡,他的心太牵念外物,就是不肯听一听自己内心的需要。而相反,如果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的心是安宁的,谁会因为窗外知了的叫声就轻易皱眉头呢?

星云大师告诉人们:

所谓“宁静”,并不是指外在的一切运作都停止: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们不讲话等,不是这样的;我们不必抹杀外在的一切声音,而要学会在喧闹中沉入内心的空寂境界,即使在热闹场所,心灵仍然澄澈空明,丝毫不为所染。如此,在心灵的宁静和庄严下,道德可以完成,人格也可以升华。

请你品读下面的文字:

慧能大师去法性寺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两个和尚在飘动着法幡的旗杆下面争论不休。

其中一个和尚说:“明明是旗子动嘛!这还有什么好争论的?”

另一个和尚反驳说:“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是风在动。”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周围很快聚集了一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慧能大师摇头叹了口气,走上前去点拨众生:“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在动。”

有人说笑着把这事报告了主持方丈,方丈听罢大吃一惊,急忙率领众弟子前来拜见慧能大师,顶礼膜拜道:“阿弥陀佛!望大师能长住此地,指点弟子们迷津。”

于是慧能大师就在此设坛讲经说法,不久禅宗的思想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令众生倾慕不已!

从这则公案可以看出禅师们对心外事物的观点,他们主张一切从修炼自身的宁静出发,不苛求外物的状态,思考问题,也不会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毕竟,一切现象都是因为自身的起心动念而生。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差别自现。

对于我们同样如此,即使做不到丝毫不为外物所动,也要努力让自己的心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有机会进入空寂,哪怕一刹那的宁静,也会让我们对自己有所把持,长此以往,我们就不容易被外在情况动摇。还能保持身心安定,能把自己的情况看得很清楚,对于能做、不能做,该做、不该做的事,也都非常清楚。逐渐的,我们就拥有了这种大智慧。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炼自己呢?星云大师以自己的慈悲,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可行的良策,他说:“一天当中,我们起码应该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有一个可以让阳光照进来的间隙。在一年当中,都市里的人们至少要有一个月的安静生活。否则,长期陷于浮躁、动荡、嘈杂的生活中,人们会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乱牵着鼻子走。而沉静下来以后,才能真正面对问题,与自己对望,最终达到‘身心安泰’的平安境界。”

我有一个朋友正是如此,她给人的感觉总是安静、从容,不论任何时刻,她都似乎很享受。有一次,我们安排了一趟旅行,这次旅行辗转了多个地方,在旅途的劳顿中,我因为疲惫而烦躁。

在火车上,我发现她正安安静静地整理一张张火车票、汽车票,把这些东西细心地收藏起来,我问她:“这么累了,为什么不休息呢?”

她饶有兴致地说:“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那些门票、地图会勾起自己的记忆,现在的点点滴滴,仿佛又回到从前,把所经历的一切再慢慢回味。我现在收藏的,就是对岁月的宁静回忆。”

听完她的话,我顿时发现,一火车的嘈杂声,也挡不住那一刻,她所拥有的心神安静。

所以,为了自己更好地生活,不妨从此刻和自己做一个约定,让我们舍得给自己一点时间,沉入一个绝对宁静和专注的时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