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曰:心有疑,随札记。
《弟子规》说,假如心有疑问,就要随时做好记录。其实,在读书的时候不只是有疑问的地方做笔记,精彩的地方、有意义的地方、有心得的地方、需要记忆的地方等都要做笔记。自古以来的学问大家都有做笔记的习惯。
******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三国”人物,经******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而是因为自,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朱熹曾总结道:“小有疑处,即便思索,思索比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俟归日逐一会理……”这句话的大意是,稍有疑问就思考,思考不通就用小本子把问题记下来,找机会请教别人,寻求答案。
我国古代一些学者的读书笔记,往往能作为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着作流传下来。如宋代王应的《困学纪闻》、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等,都是读书笔记的加工整理。
由此看来,做笔记不但有助于标注重点内容、不懂的内容,还利于思考和记忆,促进消化和吸收。做笔记能够促进学习,我们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做笔记的方法。
1.课堂笔记记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提纲、图解和表解,如果这个纲要与书上基本一致,则不必记,只要在书上勾画出来就行了;如果与书上不同,老师对这堂课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组织,这种纲要应该完整地记下来,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
在听课的过程当中,最忌不加选择,老师讲什么记什么,耽误了听讲。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经常说:“同学们请注意”“这个知识点每年考试的时候都会出选择题”“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这些内容重点记一下。老师讲课时补充的精彩内容,都是知识的精华,一定要记下来,以备复习的时候参考。
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虽然老师讲解后弄懂了,但为了帮助回忆,也可以把老师的分析扼要地记下来。对尚未弄明白的问题,也要及下来,等待课后静心思考或者向老师同学求助。
李全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他从初中的时候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那个时候,他只是记老师的板书。后来,他发现很多优等生在记笔记的时候记下了自己听课时的思考、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一些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李全尝试着重点去记老师讲课的思路、自己的思考,不知不觉,提高了注意力。有的时候,老师讲题前会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当老师讲出解题方法后,李全与自己的方法一比较,很快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规避了很多错误的解题方法,大大提高了李全的学习效率。
听课时,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心得、体会、顿悟,这些升华起来的知识凝结点,非常难得,一定要记下来,否则这些知识的碎片将难以记起。
总之,记课堂笔记的时候,为了不耽误听讲,课本上有的不记,上课听懂了的不记,没有听懂的课本上有的只需做个标记,重点内容在笔记上留空,课后补上。尽量做到寥寥几笔记下重点、难点、精彩点、疑点,这样不影响自己跟随老师的讲课思路。
2.笔记本怎么用
上课以听为主,辅以笔记,不能以笔记代替听课或因为记笔记而影响听课。在课堂上来不及记录的,课后可以及时补充、整理,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也是及时复习课堂知识的过程。
笔记本上记录的是课本知识的精华,因为这些知识经过我们大脑思考过的,多看一次,就多按着老师的思路巩固了一次记忆,非常利于知识的掌握。笔记一般都是那些比较精炼和重要的东西,可以随时进行复习。所以,聪明的孩子都把笔记当成帮助自己复习的工具佳喜欢记笔记,但记了以后,却不怎么用。妈妈告诉她,把课堂笔记记下来不是目的,利用笔记更快速地掌握知识才是目的。正在苦于不会做题的张佳佳听了妈妈的话,赶紧取出笔记看了起来。一会儿,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
张佳佳悟出一个道理,要利用课余时间把笔记内容掌握住,这样才等于把课上的东西掌握了,再做题才会更加顺利。
有的时候,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在课堂上听懂了,过一段时间却想不起来,原因在于没有牢固掌握住。如果在课后,利用笔记本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归纳,抓紧时间翻看笔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