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佛陀,逆境中的自在
8799900000016

第16章 被人欺骗,因他人背信而受害(2)

华歆和王朗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

华歆和王朗这对好朋友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洪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下作案,天下乱作一团。无奈,华歆和王朗只得和别的几个邻居一起坐了船去逃难。

船上的人都到齐了,物品也装妥了,马上就要解缆离岸出发。这时候,远处忽然奔过来一个人,他背着包袱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一边朝这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大叫道:“先别开船,等等我,等等我呀!”

这人好不容易跑到船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船都被人叫完了,没有人肯收留我,我远远看到这边还有一条……船,就跑过来……求求你们……带上我……一起走吧……”

华歆听了,皱起眉头想了想,对这个人说:“非常对不起,我们的船也已经满了,你还是再去另想办法吧。”

王朗却很大方,责备华歆说:“华歆兄,你怎么这样小气,船上还很宽裕嘛,见死不救可不是君子所为,带上人家吧。”

华歆见王朗这样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略微沉思片刻,答应了那人的请求。

华歆、王朗他们的船平安地走了没几天,就碰上了盗贼。盗贼们划船追过来,眼看越追越近了,船上的人们都惊慌不已,不知该怎么办好,拼命地催促船家快些、再快些。

王朗也害怕得不行,他找华歆商量说:“现在我们遇上盗贼,情况紧急,船上人多了没有办法跑得更快。不如我们叫后上船的那个人下去吧,也好减轻些船的重量。”

华歆听了,严肃地回答道:“开始的时候,我考虑良久,犹豫再三,就是怕人多了行船不便,弄不好会误事,所以才拒绝人家。可是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够又出尔反尔,因为情况紧急就把人家甩掉呢?”

在华歆的坚持下,他们还是像当初一样,携带着那个后上船的人,始终没有抛弃他。而他们的船也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盗贼,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重情重义

背信弃义的反义词是重情重义。对于那些背信弃义的人、事我们唾弃,我们愤恨,而在那些重情重义的人和事面前我则毫不吝惜自己的赞扬,我们也传承着……

众所周知,帮助汉高祖平定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衣不裹身,食不裹腹,境况非常困苦。

那个时侯,韩信时常往城下去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可是,这究竟不是靠谱的办法,因此,他时常要饿着肚子过一天。

幸运的是,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十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勤劳的却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非常感激,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报答她。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这话一点不假。后来,能力不凡的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尽管他已经享受着荣华富贵了,尽管那些艰苦的日子早已远离了他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他依然记得自己许下诺言,于是,便命随从送酒菜给曾经救济过自己的漂母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重情重义之人,韩信是也。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自春秋时期,故事的主角就是晋国的公子重耳。

春秋中期,晋国是献公执政,立申生为太子。晋献公听信谗言,准备废除申生的太子身份。不久,晋献公再次做决定,要杀掉申生,还派人捉拿申生同母所生的弟弟重耳。申生死后,重耳闻讯而逃,出奔秦国。在外面流浪了十几年以后,重耳一直不敢回到晋国。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漂流到了楚国。此时,楚成王正值国运昌盛,成王一见重耳,立即察觉出这个人日后必有非凡成就,决心接纳。因此,楚成王没有理睬晋国的威胁,以大礼迎接重耳,待他如同上宾。

在楚国的日子,重耳过得十分满意,对楚成王更是心存感激。

一次, 楚成王按照惯例,设宴招待重耳。

席间,楚成王开玩笑一样问重耳,如果日后您有朝一日回到晋国,成为一国之君,怎么报答我?

重耳也以玩笑的口吻回答楚成王,楚国国内已经满地珍宝,哪里还有什么奇珍异宝可以献给大王。不过,重耳心里知道,楚成王并非真心想要珠宝,而是以此来试探自己的态度。他话锋一转,郑重的对楚成王许下承诺,晋国与楚国将世代友好。一旦两国不幸成为敌对,如果交战,做为对楚成王今天善待自己的回馈,晋国大军将退避三舍,来求得两人的沟通。

事实果真如楚成王所预料的那样,重耳日后回到晋国,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他自己,也因功劳巨大,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被称为晋文公。

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同样发展壮大的楚国相争,两国正式交战。

当晋军与楚军相遇时,重耳想起了自己曾经对楚成王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于是,他下令大军后撤九十里(一舍即是三十里),驻扎于城濮。

而楚军见状,误以为对方害怕,想提前逃跑,立即发兵追击。利用对方骄傲志满的弱点,重耳下令集中军队,形成优势兵力,对楚军全力打击。最终,晋军在城濮大破楚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