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革命史家胡华
8749300000040

第40章 “左”风疾雨更显赤胆忠心(5)

11月9日,胡华在检查自己思想时,师生们提出希望,要他多做思想工作,多谈些革命艰苦奋斗的事迹。今后在教改和党史专业方面,大家仍然希望他坚定信心,继续搞下去。

11月14日,历史系负责人李焕昌宣布工作队下村名单,胡华被分配在阳白公社田家岗村,队员29名。11月17日上午,他们乘卡车沿蒋村、河边村、东冶而至田家岗,共80里。

田家岗在黄土山冈上,四百多户,产梨。胡华起初住贫协副主任张补山家。

从11月20日搬入贫农田仁堂家。从此开始作为一名普通队员,参加该村的阶级斗争和“四清”运动。与社员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开会学习“四清”文件,清算社员工分和对问题干部进行说理斗争……在田家岗,工作队员们首先面临的是“三难”。海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教研室原主任刘春盛教授回忆:“1964年,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四年级的学生。

即将毕业分配工作时,师生奉命到山西定襄县搞‘四清’。我们29人分配到东冶镇田家岗村,其中包括胡华老师。那时,胡华老师和我们一样,与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生活,对我们师生真是一次磨难和考验。概括来讲,我们面临‘三难’:

“一是‘吃水难’。田家岗处于山区,山高坡陡、严重缺水。吃水靠山下一条小水沟,水流很细。我们去挑水时,先用缸子把水舀到桶里,再由四五个人轮换着挑上山去。由于山路又窄又陡,挑到常常只剩下半桶了。

“二是吃饭难。田家岗缺粮少油,不仅难见大米、白面,就是粗粮,也不能敞开吃。老乡们将地瓜秧、花生秧、萝卜缨腌成酸菜,做饭时捞出一把,切碎,拌上一些玉米面蒸熟,然后,用手捏成团,就着咸菜吃。这种‘饭’实在难以下咽。

“三是交通难。田家岗村离县城80里,出门就是山路,多处是悬崖。一下雨,到处泥泞湿滑,难以行走。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人民大学的师生与当地百姓‘三同’,胡华老师这样的名教授也不例外。他那时身体不好,多种疾病缠身,可是他要求自己很严格,自己能干的事情都是抢着干,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而且一直非常乐观……”对于25年前曾经转战过的革命老区,环境险恶、生活艰苦,胡华是清楚的,他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还对自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写在临行前的日记里:“一、必须在艰苦朴素方面起模范作用:吃以细嚼烂咽解决问题,决不提要求;住则随遇而安;行要自己带东西,决不要别人帮助;劳动须主动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病可在正式场合(会上)说清,但不提要求。二、一切以普通队员自居,超过普通队员的照顾,必须尽量谦让。三、注意团结和关心同志。

四、一切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不可造次。五、对工作细致虚心。”

在田家岗,胡华热爱这曾经洒有革命烈士鲜血的黄土地,热爱民风淳朴的父老乡亲。他发扬“老八路”的传统,尽力让自己适应这里的生活。

田家岗是产梨之乡,漫山遍野种满梨树。胡华常与老乡一同在梨树下放羊,或参与梨树的护理,如剪枝、打药等。他对梨树“取之于人少,而贡献于人多”的风格非常敬佩。他曾在劳动的间隙用钢笔作老梨树素描,还曾为梨树作了两首赞美诗。

胡华在诗的题记中道:1964年冬月,放羊看唐朝古梨树而作。五台阳白公社田家岗一带,盛产梨果,其地人民勇敢勤劳,梨果远销国内外,惠及天涯。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坚持对敌斗争,牺牲烈士田信有等多人。山后有“小五台山”,尚有掩护八路军伤病员之窑洞四五个,余与老贾、小周等喷梨树,张仁堂引导攀登其处,瞻仰遗址,肃然起敬。人民经过革命急风骤雨之考验,此次又经“四清”之教育,掀起一片学大寨之新貌。劳动人民对国家、国际之贡献甚大,而自己甘于艰苦简朴之生活,实为可敬可佩。取之于人少,而贡献于人多,犹梨树之性格乎!四清于兹,每自愧疚,咏以志念。

(一)

老梨新枝劲,迎春竞发芽。

雪蕾明素志,佳果惠天涯。

耐苦栖深谷,存心只利他。

昨宵风雨后,催开满树花。

(二)

梨树张华盖,苍苍满此洼。

妆成千里雪,清绝万枝花。

玉汁浸心腑,余香入齿牙。

勿忘劳动果,颗颗出田家。

胡华在歌颂梨树的同时,也在学习梨树。此时“耐苦栖深谷”的胡华,正以“存心只利他”的风格蓄势待发。而后来,他以丰硕的科研成就和满天下的弟子,做到了“佳果惠天涯”。

1965年1月,胡华等协助村贫农协会复查1964年工分。接着,田家岗村在学校大院开800余人大会,斗争曾压制群众的“四不清”干部。胡华和队员们在开会前,一方面动员群众准备斗争,一方面到斗争对象家里交代政策,让斗争对象准备向群众作检讨。

1月26日,胡华与工作队师生们动身回京度春节。93岁田老爷爷、75岁张毛、70余岁的银同老母亲等纷纷来送行。乡亲们送来鸡蛋、红枣等均被胡华婉言谢绝。

那时,回北京需要两天时间,一路相当辛苦。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先步行到阳白公社,然后乘车到东冶镇过夜。第二天早晨,乘卡车到蒋村火车站赶9点开往太原的火车,下午2时至太原。晚7时换乘太原至北京的火车。1月28日早抵京。

2月2日是正月初一。上午胡华被通知参加人民大学校党委召开的下乡‘四清’干部座谈会。初二上午,胡华去看望吴玉章校长。吴老详细询问了田家岗的情况,并教导胡华说:“五台是老革命根据地,一定要把四清搞得更好。五台搞不好,别处就更搞不好。要多培养一批积极分子骨干,多给地方上做出成绩来,还要推广普通话。我也很想下去,但年老了,只允许我到城市,这又没甚意思。”

胡华说:“我们代表你到农村四清,按你教导去做也是一样的。”连日来,尚钺、张岱、程力群、胡其安、罗髫渔等好友纷纷来访,互致问候。

2月4日(正月初三)晚8时,胡华与何东、陈威、宁培芬等启程回山西,次日晨8时,抵太原。一行人在太原等候转车时,到晋祠参观了圣母殿、卧龙周柏、李世民书《晋祠之铭并序》及难老泉等。胡华记道:“今日之游。实平生难忘之乐也。”

2月6日早7时出发,胡华等按太原—蒋村—东冶,原路返回。2月8日在东冶完小参加千余工作队员和农村干部大会,听传达中共中央文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23条)精神。胡华在新启用的《五台四清手记(64.2—5)》首页写道:“虚心自觉克己利人百川归海能容乃大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改造主观改造客观。”从2月9日至14日,胡华在工作队学习讨论“23条”。

2月15日下午5时,胡华等回到田家岗。当晚,开“四清”小组会,准备按中央精神开展工作。第二天,胡华为社员讲解“23条”精神。17日开始查账。

2月22日,胡华因腹痛卧病。病中,致郭影秋校长函,汇报参加“四清”的个人认识和收获:

……我离校下乡四个月,闻您工作很忙,领导我校革命化很有成绩,身体谅好吧!时常念及。此次下乡,我抱着重新受教育的心情,到基层、到工农群众中锻炼改造。在定襄集训一月,与本系三年级同学彻底实行三同,感得益很多,在精神上使我感到似乎回复到了抗战初期过战争集体生活的年代,心情年轻了很多。

11月17日进村,这次到五台田家岗这样一个生活比较艰苦、阶级斗争比较严重和尖锐的地方,我很感满意。进村后,我们和贫下中农实行了彻底的三同。从缺少粮食,吃水困难等方面来说,比我在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敌后七年的平时状况下的艰苦生活还要艰苦些。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五台山区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可以引起自己猛醒,可以警惕自己永不忘记工农,永不忘记艰苦朴素作风,永不变质。可以增强自己为改变祖国穷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的决心。

严重尖锐的阶级斗争的教育,对我来说也是极其生动的一课。使我深刻体会到革命任务实在是任重道远,要把党的政策、毛泽东思想深入贯彻到每一个穷乡僻野还需经过艰巨的努力。

这次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作队员,在一个小队里工作,天天直接和贫下中农在一道,也是我生来最深入工农群众的一次。过去虽然也做过些民运、工运、土改等工作,但那时主要还是和一些工农干部和少数积极分子打交道。

我体会和工农群众同喜怒,共哀乐,为他们服务,得到他们的信任,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些,对坚定和增强自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方面也感到大有深刻意义。

田家岗工作队有我们历史系干部十来人,三、四年级同学二十来人,地方干部十来人,共四十来人(李焕昌同志领导)。前一段工作,我感到根本方向、根本政策是对头的,正确的。工作比较稳,比较细致深入。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的工作做得较深入。清(19)64年工分的工作做得比较彻底。对群众教育比较大。在作风方面,同志们都能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艰苦生活面前,大家都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三同”可以说是过硬的。我们这种作风,在群众中是有口皆碑的。在地方领导同志中,我们校誉也极好。

根据“23条”的精神来看我们上段的工作,我感到主要是扎根串联的时间搞得过长了些,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开始得迟了些。我们作农村工作的经验也比较缺乏,工作是探索着前进,以致工作进度显得慢了些。目前正在急起直追,查账查证,开三干会,争取三月份搞完全面四清,然后转入对敌斗争和组织建设。

学习了“23条”,就管见所及,我感到目前农村工作中,似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写出报告给你:

1.对农民的教育问题,是个长期的严重的问题。有些旧的农民干部,由于自私自利而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现在把他们换了下来,但新上台的贫下中农干部,又出现新的自私自利。意识形态上的这种情况,又往往同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状况有关,所以对农民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经常性的社会主义教育,实在是个巨大的任务。

2.健全农村各种制度问题,特别是监督制度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农民很多不识字,中央很多好的政策(如60条),往往不能全部贯彻。制度不健全,少数坏干部则一手遮天,上下其手,把上面布置的许多好事办成了坏事(如60年冬61年春,中央拨了巨款给农民退赔平调物质。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但少数坏干部从中贪黑中饱、徇私舞弊,却变成了他们发财的机会。把这桩好事办成了坏事了)。

3.如何具体贯彻执行23条中规定的四大民主,充分保证农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4.干部问题:目前,一般社员有不愿当干部的情绪,干部人选存在困难。

最后,关于身体,对我这样一个患有多种慢性病的人来说,算是经住了一次考验,虽然掉了些体重(7公斤),总算坚持下来了,望勿念。

很早就想给您写信,以自己反省改造的任务艰巨,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可以向您报告,故迟迟未及动笔。这封信就算我向党、向您作的一个下乡后的简单报告。不知当否,请您批评。

此致

敬礼!

凌静同志均此不另。

胡华1965年2月24日

进入3月,胡华仍觉疲惫无力,持续胃腹痛二十余天。但坚持审看完了田家岗的工分账,在日记记道:“病中自思今后方针:1.认真完成任务;2.埋头苦干……”

经工作队的细致工作,田家岗的问题干部交代出贪污款6000多元,粮1500斤;东冶地区共查出50万元。

“四清”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田家岗也在经历严寒后迎接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五个月来,胡华与乡亲们都互相熟悉了,特别是与房东老小,相处得亲如一家。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一场灭顶之灾,正向他们悄悄袭来……事情发生在3月14日晚上,胡华在日记里记下了这次惊心动魄的历程:

昨夜10时半,我因近日身体不好已睡了一小会儿。同窑房东张名堂开会回来,刚点着灯。突然,对面房东窑洞上面二三十丈高的土崖崩塌了下来。

轰隆隆真正是山崩地裂,震屋欲倒,崖土直扑门窗而入,堆了半间房的土,持续有一两分钟。这时我盘坐炕上,生死亦置之度外。听之任之。张名堂立在炕下,二人都成土人。崩塌以后,我和张名堂高喊:“你们怎么样?”我只怕房东窑塌了。房东老太太喊:‘老胡怎么样?’才知大家都未伤人,就放了心。我穿衣而起。炕下满了土,鞋也埋在土中,挖出了一只,光一只脚出外察看。见院中崖土高积二丈,我旁边小屋已压歪。中间走人的储藏窑洞已压塌一半。羊圈被压,小羊压死。幸两旁房东住人窑洞均只伤门窗未伤人。此次崩裂,幸有一道坡坝挡住了一部分土流,如果全部下来,连我带房东家共11口人都将被活埋。如果塌方再偏东一点,我与张毛两对面,也将被埋。现在塌方重点在两间空房之间,未伤着人,真是不幸中之大幸。这时左近邻舍都来慰问。我回室又挖出一鞋穿上。由芝良帮我搬行李到张宏伟之大圈。我与名堂遂住宏伟大圈中。张毛等暂住旁边银同家。仁堂家暂歇水良家。

清早,仁堂来,与其研究以后,为先借住安顿,然后请大队给地皮盖房。

同志们都来慰问。到贵书家吃早餐后,发动全队劳力大部给他们担东西、挖东西。仁堂安排老付元家;张毛安排老元西家。计张毛家打碎七只缸的粮食(院中有些粮食)。

我即搬二稳住家,和小周住一起。晚饭后又下去看了一下。替他们挖些粮食。下午写家书,报告死里逃生的经过。

老百姓中老人说:“老胡福分大,才未伤着人。”房东老太太说:‘老胡星宿大,有神护着,所以才使我们一家没伤人,托了庇护’实际是这次真正是侥幸得很。

我一生经历惊险很多,所以遇事还能镇定。这样的危险,有1943年河西大岸汪的被日寇包围,枪崩石裂,脱险。有后峪沟被工业部误会枪击。有1946年河北蔚县被大轰炸三小时。建国以来,此是第一次。因而细志之。

3月15日晚,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胡华豪情依旧地以《崖崩窑塌脱险歌》

为题做诗一首:

走南闯北烽烟多,几历惊涛与险波。

四十五年身许国,崖摧窑塌奈我何!

胡华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危险,可以用“机智勇敢”、“巧妙隐蔽”去化险为夷,而如今,这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只能听从老天爷的安排了。胡华在家信中说,当滚滚黄土破门窗而入、扑面而来时,他在炕上“正襟危坐”。最终是有惊无险。若滑坡位置稍偏或时间稍长,则后果不堪设想。胡华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从容淡定的大将风度,正是他久经考验和锤炼的集中体现。

接到胡华死里逃生的家书,全家人又惊又喜。老母亲庆幸儿子的又一次大难不死,连声说:“这真是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田家岗91岁的老银海爷爷对胡华说:“你的福分真大,数你门口土少,就如有神推着一样。你看隔壁一间的门窗就都压塌了。”生万家、安明家等也说:“你尽做好事,有这样的心,就得保佑。”胡华记道:“群众这样看,也是给我们的一种鼓励,就是要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