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默克尔传:创造德国奇迹的女人
8609300000002

第2章 序言

安格拉曾是一个小女孩,在那以后的很多年,别人都叫她“小女孩”。直到她通向至高权力的旅程已经开始,人们也还是这样称呼她。如今她无疑被认为是欧洲最强势的女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之一。然而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对她来说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行走。她用了很长时间才学会了用双腿独立地行走。总算学会了走路,但对她来说下楼梯仍然非常困难。用一种更直接的表述,正如德国人所说的,她曾是一个“行动白痴”。在往下走之前,她会想很多。她需要研究这个过程,需要把一个正常的运动性活动转变为一种概念性的结构完整的东西。事后看来,这种应对困难的模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战略。凭借本能去回应一个挑战或者令人生厌的意外情况是很困难的。然而,正是这种倾向于分析的新教模式,这种热情的路德教的变体推动着她转向一种规划,这种规划表面上连贯一致、井井有条,有战术性和纲领性。

默克尔本不是她的姓,她原姓卡斯纳,其实现在人们也不应该称呼她为默克尔,因为那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而他们早在1982年就离婚了。如今,安格拉?默克尔占据着政治世界的中心,处于权力之巅:她长时间地(以我们现在的标准来看)引领着德国联邦政府,在内部的一致认可下带领着她的政党,并且享有着任何一位德国总理都不曾有的拥戴率。

然而没有人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就像埃及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那样神秘,不管是从她体现出来的价值还是从她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如此。不在绝对必要的时候,她是不会透露关于自己的任何事情的。在最近动荡的几年里,她在幕后应对着古老的欧洲大陆的经济危机。在意大利,在希腊,以及最近在塞浦路斯,根据一种极其糟糕且过于简单的偏见,她被描述成一个终结者或者女版希特勒,他们认为她将一种独裁者的权力凌驾于经济、生活和未来之上,这毫无疑问是完全错误的。诚然,那些讽刺漫画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如果不是一种劣势感那就是一种不适应感的症状,而绝不是对21世纪德国权力更新的“揭示”。但是有一个问题:默克尔时代的德国霸权似乎不接受矛盾和对质,在面对几十年来的集体方式时显得无动于衷。二战之后,德国似乎已经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丢失了曾经千辛万苦才建立起来的那种“有保留的陈述”。

《经济学人》插图

人们将主要责任归咎于默克尔,这个最强权的女人。英国的权威周刊《经济学人》刊登的那幅插图尤其引人注目:一艘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大船即将淹没在波涛之中,一个哀怨的声音传到德国总理处:“默克尔夫人,请问现在我们可以发动引擎了吗?”

美国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告诫人们:“德国作为一种帝国势力,并不被欧洲的其他国家爱戴或钦佩。这个国家将会遭到厌恶和抵制,因为它被视为一种镇压的力量。”实际上,更为普遍的指责是德国总理颠倒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把德国“越来越欧洲化”变成了让欧洲“越来越德国化”。然而在数以百万的公民看来,这让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相比之下,在意大利人的意识里,总是不可避免地由默克尔联想到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这位意大利前总理的一通电话让人难忘(一些恶意的传言说,那个电话是打给他在性派对上认识的一个女孩的,但是据这个来自阿尔克勒的男人,也就是贝卢斯科尼自己说,他当时是在给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打电话),因为他当时就站在那儿,像粘在手机上了一样打着电话,完全忽视了德国总理,丢下她一个人站在红地毯正中间,等着他一起去开北约首脑会议。这位德国总理,如此实效、理性和尽善尽美的一个人,如此简约严谨、沉着冷静的一个人,在那时显得越来越困惑不安,不知道是该微笑还是愤怒。在巨大的经济危机风暴的风口浪尖,在一次与萨科齐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当一名记者问到她关于意大利政府首脑的可靠性时,默克尔只是微笑着看了看天空。当时力挺贝卢斯科尼的报刊纷纷表示愤怒,但事实是,六天之后,贝卢斯科尼就递交了辞呈。

然而,事实上不可能把安格拉?默克尔与一种现成的形象钉在一起。她的过去和现状似乎少有连贯性,在民主德国时她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后来逐步升迁,成为联邦共和国的首脑之一,直至最高席位。这个位置曾被很多重量级人物占据过,比如阿登纳、勃兰特、施密特和科尔。在近代历史上很少有人可以和她相提并论,仅仅是远远地相比也不行,这不仅是鉴于她的个人经历,同时也因为她令人难以置信地攀上了权力的高位,参与决定几百万人的命运。有一句戏言是这样说的:如果说小时候下楼梯对默克尔来说很难,成人之后登上权力的阶梯却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

她被德国的日报称为“铁心夫人”、“戴面具的女人”、“新撒切尔夫人”。世界各地的报纸称她为“神秘的默克尔”、“欧洲的女领主”、“权力的女王”。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阿诺德?施瓦辛格也称她为“地球上最强权的女人”。芭比娃娃制造商——美国马特尔公司甚至按照她的面孔,针对那些野心勃勃的小女孩们设计制作了一款芭比娃娃。

事实上有完全相反的两种形象,可以更多地告诉我们报纸上那些仓促完成的标题和文章所不能体现的默克尔的个性和人格。据一位在柏林墙倒塌前的时代就认识默克尔的知情人士说,在一次郊外远足中,当时只有30多岁的安格拉看着人们赤身裸体地跳入湖中游泳,忍不住说:“民主德国最让我烦闷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连像样的酸奶都没有。”而当时正是民主德国政权在人民的抗议重压下风雨飘摇的时候,民主德国拥有的间谍数量按人头算是最多的。第二种形象是一个记者送给她的:一幅俄国女沙皇凯瑟琳的画像。凯瑟琳的原籍是德国,被视为改革派,而且也拥有绝对的权力。默克尔女士把这幅画像放在她总理办公室的写字台上。

不仅如此,评论家们还认为她从“一头纯洁无辜的蓝眼睛羔羊”,变成了“权力的母狼”,她总是与忠诚的礼仪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对她最贴切的描述是:一个政治事务的“梦游者”。莱纳尔?艾波曼是导致民主德国政权倒台的运动的主要代表人之一,据他讲述:“在1989年11月9日之前去广场游行示威的人群中,她不是最初的那五百人之一,不是最初的五千人之一,也不是最初的五万人之一,甚至都不在那两百万人里面。”但是在那之后不到三个月,她却成为“民主德国的新生”这一主要政治运动的发言人,之后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她成了由洛塔尔?德梅齐埃领导的第一任自由选举产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二级发言人。仅一年零一个月后,她又成为了两徳统一之后第一届联邦政府的部长。

那么,安格拉?默克尔到底是谁?那个数次高票当选为政党首脑的女人?其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现在仍在德国公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那个与所有其他在大危机的漩涡中胡乱挣扎的欧洲领导者们相反的女人?那个凭借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冷静和不择手段“政治性地扼杀”了她的恩师赫尔穆特?科尔——两德统一时的总理,以及所有当时在她的政治生涯中助她平步青云的人?

“赤色牧师”霍斯特?卡斯纳,1954年当成百上千的民主德国人逃跑,他却离开当时各国人集居的汉堡市,走完了与众人相反的路程,而她就是他的女儿?她曾是默默无闻的单调乏味的科学家,突然有一天,在曾将柏林市分割了几乎30年的那堵墙仍然温热的废墟上,她决定放弃科研,转而投身于政治的洪流。她是基督教派保守的德国总理,但也很善于在进步主义的领域让人意想不到地猛冲在前,或者说她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领导者,她对各种机会冷静的算计胜过每一个价值方面?她是那个注定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女人,而不仅仅是德国和欧洲的历史,她是后现代的女沙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历史中史无前例地穿上了发挥国际作用的人物的外衣。或者,就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欧洲被所谓的严格管制的紧缩政策掐住了咽喉,而她就是那个将欧洲拽向无法阻挡的衰落的女人?

这本书尝试着回答这些问题。